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6版:戊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3  4  
PDF 版
文化名流,站在文化名城说炎黄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文化名流,站在文化名城说炎黄

中原网  日期: 2008-04-08  来源: 郑州晚报  
余秋雨:炎黄文化不是杜撰,我们就是炎黄子孙

王立群:司马迁很严肃地把黄帝撰写成历史人物

  余秋雨、于丹、王立群等,在百家讲坛上,他们是我们熟悉的身影。在昨日的黄帝文化国际论坛上,于丹提出“祭拜祖先,也让我们好好爱父母”;在黄帝故里是在陕西还是在新郑的争论上,余秋雨从历史的角度认同了新郑,并诠释了黄帝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 晚报记者 张华 方颖/文 张翼飞/图

  余秋雨(文化名人,本次论坛主席)

  炎黄文化不是杜撰,我们就是炎黄子孙

  “争论不少,但黄帝就是新郑人”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科学史学观传入我国后,一些高端学者怀疑中华文明是外来的。后来,考古学家和地质学家的不断发现,证明了中华民族有独立的发展史。我们慢慢地相信了过去的传说都是有道理的。

  之后,又出现过“疑古风波”,他们怀疑东周以前的历史可能都是伪造的。这个概念一下把中华文明的历史缩小至3000多年,但由于甲骨文逐步地被破解,这个疑古思潮便不能成立。

  至今,虽然黄帝还是个传说中的人物,可我们却感觉隐隐约约地能够看到他,有多方面的史料可以认识他。甲骨文证明司马迁对古代史的描述,特别是对商王朝的描述基本上都是对的。到现在为止,我国还有很多学者认为黄帝是陕西人,当然也有很多人认为黄帝是在河南新郑。

  “我确认黄帝是河南新郑的。”余秋雨说。

  “炎黄相争,造就温暖中华文明”

  总是将黄帝和炎帝连在一起,说我们是炎黄子孙。炎帝是农耕文明的代表,部落过着非常安详的小日子,是温柔的母系氏族。他们不想战争和掠夺,只是安静很美好地生活。虽然实际上那个时代生活水平很低。

  稍年轻的黄帝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已经开始锻造武器和养蚕抽丝,父系氏族也比较明显。当时有很多部落在不断征战,好像看起来很有力量,实际上他们很难长时间保护自己。

  文明的底线还很脆弱,中华文明可能从中崛起,或者就此灭亡。王者何在?炎帝是一个老老实实的农耕发明者,黄帝一直骑在马背上游走大地,虽居无定所,但有王者气象。当崇高和庄严冲撞在一起,便发生了战争,上演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而硝烟散去,我们成了其后温暖文明的享用者。

  假设黄帝和炎帝当年在战场上拼杀时能想到他们共同的子孙将组成人数最多的文明群体,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他们的表情。

  “一统愿望,从黄帝延续到如今”

  汉文化也会变得比较疲倦,但她在不断地交往甚至征战中也汲取北方马背民族的雄风。

  黄帝打败自己也佩服的炎帝,决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血缘。黄帝统一华夏民族的愿望后来逐步被实现,又逐步被肢解。炎黄大家庭多元的兼容并包,使中国变成一个当今世界大国。

  黄帝统一的愿望一直存在,中华民族一直保持着宏大的结构。即便是生活在小山村的诗人,他一开口就是五湖四海,三山五岳。这个蓝图是黄帝描画的。

  “中华性格,让中华文明永不灭”

  为什么我们不会受到外族的毁灭?因为中华民族本身不远征。中华民族不会一听到哪里有财富,就骑上马背。郑和下西洋也没有产生过那样的想法。中国的农耕文明,永远不可能进入极端文明,更不可能产生宗教极端主义,把自己和别人都毁灭。

  其他一些文明古国为什么管理不好呢?因为它缺少管理人才,中国奇迹般解决了这个问题。实行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每几年就会有大量的文官出现。浩浩荡荡的考生为了做官员,不断背诵中国经典,又使这个文明从嘴里留下来了。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溃散、没有战败的古文明。

  外国人唯一不知道的是你的性格,巨人的性格就是中华的文化。

  我们各种各样的问题引起世界的惊慌,是因为中华民族的性格没有被大家了解,文化没有被大家了解。

  主讲人:王立群(河南大学教授)

  司马迁很严肃地把黄帝撰写成历史人物

  黄帝大约出生于仰韶文化的晚期,处在一个氏族和部落之下,地域没有我们今天想象的那么大。

  在春秋战国时期,现实的混乱使人们心中黄帝的位置不断地得到提升,黄帝成为无所不能的圣王。这种对黄帝和黄帝时代的向往,就是黄帝异化为神,比如说黄帝活了300年,黄帝有四面。所以我们看到当孔子弟子问孔子:黄帝何以有四面?孔子回答:黄帝的四面是因为他选择了4个有才能的人。

  司马迁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从血缘关系上,通过史前文化中的材料相互印证和实地的考察,剔除了关于黄帝的不实记述和传说,把黄帝撰写成了一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人物,黄帝天生聪颖、高尚的品德,具有治理天下的才能,是对我们这个民族祖先第一次以一个严肃的历史谱系的确立。

  我们今天看到的黄帝,是上古的一种想象,而不是上古的一种实录,对往事的回忆往往是一种憧憬和幻想,尤其是对现实不满意的时候,对古代的追忆便成了争辩现实的一种工具。

  主讲人: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站在新郑,我们更有理由向祖先致敬

  在这样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的早晨,在黄帝故里,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向祖先致敬,更重要的是向祖先学习传下来的道德。

  经典是文字的,在我看来,文化并不仅仅是那些发黄的典籍,所有那些只是文化中的一个部分,更重要的是活在当下的文明形态。真正的文化是什么呢?我相信真正的文化是活着的,一定是在酝酿生机的状态。“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们怎么能做到文而化之,最终成全我们当下的生命。其实站在新郑这个地方,我们会追缅古人留给我们的启示:一个中国人,他与天地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

  如果我们心回盘古,看到盘古的成长,我们会知道这个民族的根性是要求我们保持天、地、人的关系,一日九变地成长。就这些持之以恒、不骄不躁,慢慢地成长。经典其实是离我们最近、最朴素的原理,关键是我们怎么去读懂它。比如说儒家的思想什么呢?一直被当做政治法则来用,涵养人生的话有没有一点希望启发呢?

  孔子说:一个人他的文化成长,先是“入则孝,出则悌”。也就是说,懂得道理放爱大众才能到社会上去做事。第二步是“泛爱众,而亲仁”。第三步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今天,看看我们的孩子是怎么成长的?

  今天,我们往往忽略了温暖的人文起点,真正和圣贤的成长相比,我们是倒着来学习的,我们的孩子从上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英语,国际化了,但是如果学来学去,一直到博士毕业都不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别人,我们的教育真正有效吗?

  站在这样一个文化名城,需要真正的“慎终追远”。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