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4版:城市故事
3  4  
PDF 版
新结婚时代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新结婚时代

中原网  日期: 2008-04-09  来源: 郑州晚报  
  结婚是人生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不同时代有着不一样的结婚方式,20世纪50年代一张床,60年代一包糖,70年代红宝书,80年代三转一响,90年代宾馆饭店讲排场,21世纪特色婚礼追求个性。婚礼的变化折射出了人们几十年来生活中翻天覆地的变化:喜宴从新郎家里搬到了高档酒楼,结婚必备品从两轮自行车换成四轮小轿车,亲友送礼从一对暖水瓶、一床被子变成一个个鼓胀的红纸袋……晚报记者 苏瑜 实习生 任中敏

  “2008年8月8日,让集体婚礼见证我们婚姻的开始”

  高慧娟和王龙都是郑州铁路系统的职工,他们的婚期是2008年8月8日,农历七月初八,是个非常好的日子,当日晚上8时北京将举办世界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这一天还是中国的男子节(爸爸节)。

  听到这个特殊的日子,想必到婚龄的人一定都非常羡慕。2008年除了是奥运年之外,也是名副其实的结婚年,本就对婚礼非常重视的人们在2008这个好年头扎堆结婚,掀起一波巨大的婚礼浪潮,能在行情如此吃紧的情况下,定到这样一个吉利日期着实让人羡慕。据说,郑州差不多的饭店当日的酒宴早在2007年9月以前就被纷纷预订了。

  其实,不是高慧娟和王龙他们幸运,而是他们选择了参加集体婚礼。

  “早就听说今年是个结婚高峰年,所有的酒店双休日全预订完了。还有婚礼当天需要的道具、司仪以及婚车,在今年都成了抢手的香饽饽。”一直在为此事发愁的王龙,2月份突然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全国唯一2008年8月8日世纪集体婚礼!如果,你准备2008年举行婚礼!如果,你向往童话般的集体婚礼!如果,你喜欢粉色的浪漫集体婚礼!立刻参加‘2008我们结婚’集体婚礼!2008年8月8日将留给你一辈子的回忆!”详细了解了活动内容后,王龙和高慧娟非常兴奋,印象中的集体婚礼都是呆板无趣的,这次活动集婚礼、旅游、娱乐于一体,很不错。

  “婚礼融入了奥运主题,用火炬传递爱情圣火,情侣火炬手引领各自花车,新人豪华大巴紧随其后,象征爱情之火永不熄灭。五大方位火炬手汇集一处,万人瞩目共同点燃主火炬,并为运动健儿加油!2008对新人还要一起放飞白鸽!”高慧娟一口气说出了集体婚礼的内容,还说如果是自己举办,肯定还是老一套,各项计算下来也需要不少钱。

  “婚礼将畅游乔家大院,还有佛教圣地五台山、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中国最早的皇家园林晋祠以及山西醋文化园、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等。仪式邀请了知名主持人,听说还有知名乐队现场奏乐,不知道已经成为2008‘婚礼代言人’的百慕三石会不会到现场演唱他的那首《2008我们结婚吧》。”王龙说,结婚是件很麻烦的事,选择集体婚礼省去了80%的精力。

  “房子虽然不是新的,但已经重新装修了,现在天气不错,准备去拍婚纱照。参加完集体婚礼回来后,找一个普通的双休日请亲戚朋友吃顿饭——如果双休日也预订满了,还可以选择晚上,自由度大了很多,然后我俩会用婚礼省下来的钱去丽江、大理度蜜月。”

  王龙和高慧娟的父母都很支持他们参加集体婚礼,结婚是两个人共同生活的开始,仪式是个形式,没有这个形式当然不行,但如果太麻烦,劳心劳神,那就得不偿失了。

  可更多的人还是选择了传统的结婚程序。

  新时代三大件:房子、车子、票子,新时代三金:金戒指、金项链、金耳环

  “嗨!都2008了,朋友们/该结婚的结婚,该要孩子的要孩子吧/这么难得的好年头可不好等哦……/他们的婚礼总是场面很大,长长的车队放飞的鸽子,我很羡慕啊/我们也结婚吧,只要两张小照片,再去盖个红圈圈,我们就是合法的夫妻了……”去年年底,这首叫做《2008我们结婚吧》的歌曲迅速在网络上走红,平实的叙述似乎让适龄青年都有了结婚的冲动,可现实生活中,结婚真的像歌中唱的那么简单吗?

  晓琳今年28岁,虽然在美女晚婚、剩女泛滥的大潮流下并不是很抢眼,但看着同学朋友一个个赶着迈向红地毯,说心里不急那是假的。晓琳最近又“考查”了一个初中同学的家,这个同学是晓琳的众多追求者之一。“听说他家计划买房,我就想去看看有无进一步发展的必要,结果很失望,他家是准备买新房子,但前提是把现在的两室一厅卖了,买个四室一厅的,将来结婚后住在一起。”

  晓琳自认为要求不算高,房子、车子、票子是结婚的必备,“一般是房子男方出,车子女方出,票子通常指的是男方给女方的钱,郑州现在的普通行情是一万零一,比喻万里挑一,当然近几年已经开始陆续有给十万零一的,再加上‘三金’(金戒指、金项链、金耳环),结一次婚没有五十万甭想舒坦。”

  晓琳说,她这样的条件并不苛刻,因为她父母早已给她准备好了一笔嫁妆钱。“时代进步了,男女都一样,现在的女方父母不是那种一味地伸手向男方要钱,自己就这一个宝贝闺女,有钱也都全花到了女儿身上,如果男方太寒酸,也确实说不过去,其实父母辛苦一辈子,最终不还是想让女儿过得舒适一些。”

  2006年刚“婚”的小马认同晓琳的观点。“我结婚时,房子是他家买的,装修和家电是我家出的钱,去年两方父母又一起赞助给买了一辆车。”在周围人眼里很幸福的小马,觉得这是很正常的。小马有一个哥哥,考虑到哥哥结婚后和爸妈住一套房不方便,所以父母早早就把房子给哥哥准备好了。“妈妈说,不偏不向,哥哥结婚花多少,我结婚了也给我多少,结果我结婚时,妈妈真的给了我一大笔嫁妆钱,我就用这笔钱在青岛投资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离海边只有几百米。”

  当然生活中像小马这样完美的只是一少部分,更多的是晓琳这种无奈和遗憾,甚至是双方父母都无能为力的普通人。在这个不少人称之为“新结婚时代”的年代,“房子、车子、票子”已成为了结婚首要考虑的“三大件”,而房子则是重中之重。没有一套像样的婚房,很难把结婚提上议事日程。“晓琳们”坚持着这样的底线。

  结婚这个词,对于到达一定年龄的单身男女都是头等大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开始便是从婚礼这个古老的爱情见证方式上开始了两个人漫长的人生路。随着时间的变迁,结婚方式也开始了自己的转变,转变的过程反映了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不同时代的婚礼,不同时代人的记忆中,他们的婚礼又是以什么方式举行的呢?

  他们的结婚年

  (图为资料图片,与文中人物并无关联)

  结婚礼物是红宝书

  张桉原来是一名工厂的行政干部,现已退休,妻子刘芳是和他在同一个工厂里的同事。他们相识5年,相恋3年,于1969年携手步入婚姻殿堂。

  “当时结婚我们向单位申请了一间房,8.8平方米。找单位借了一张桌子、一张床,双方家里张罗着各做了一床被子,然后便举行婚礼。婚礼的仪式是在厂食堂的院子里举行的,我请了厂里的好友当主持婚礼的司仪,那时候主持很简单,也就是介绍一下双方的恋爱经过,然后说几句程序性的话就结束了。最后再向来宾撒点瓜子,撒点糖,让让烟,就算完事了。”

  “那时我们都穷啊,哪有摆排场这一说啊!哎,结婚礼服都没有啊,就是把自个儿平时穿的衣服洗干净便妥了。”在那个年代婚礼都是晚上下班举行的,张桉提前两天着手准备婚礼的工作,“说是准备,也就是收拾收拾床啊,拖拖地,打扫打扫卫生,贴个双喜字。现在结婚不得了啊,有花车,有迎亲车队,亲朋好友齐集饭店,举行隆重仪式,然后大吃大喝一顿,排场得很啊。”张桉感慨道。

  记者问随礼怎样,张桉笑了一下说:“‘随礼’这个现在婚礼客人常用的名称在当时俗称‘兑份子’。张桉在婚礼当天收到的多为5角、1元,接2元的钱很少,当然还有一小部分人给的是2角、3角。“另外,还有几个人合一起兑钱买个锅啊,或买几个茶杯啊,或买个脸盆啊,或买个暖水瓶送给我。呵呵,当然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还收到厂领导送的一本《毛泽东选集》(俗称红宝书),热情鼓励我结婚后好好工作。”

  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70年代

  流行找工人阶级当对象

  “我啊,结婚时在当时可以算大龄青年了啊。”王小青提起结婚的事咯咯直笑。王小青是1977年成的家,那年她26岁。“我和我爱人是经媒人介绍认识的,相处了一年多吧。当时嫁人流行找个出身好的,就是工人阶级,人又老实的,不讲究有钱没钱。我爱人当时是个车工,人也老实。相处久了便顺其自然地结婚了。”据王小青所言,当时结婚还不兴饭店请客这一说。由于那时生活条件普遍低,大部分人去不起饭店,都是请个师傅在家待客。

  “我们请的是单位食堂的炊事员,他当主厨,再找几个亲戚朋友帮工打杂。当时新房也小,只够摆两桌,又跑到邻居家摆了一桌。中午摆一次,晚上摆一次,毕竟同时坐不下那么多人。从摆酒席,买糖、买烟、买菜,总共算下来900多元吧。可别小看这900多元,在那时可是相当体面和排场的。”讲起当时自己的婚礼服,王小青说道:“大冬天结的婚,记得是一条黑色的毛涤裤子,我婆婆手工做的缎子袄,棉袄外面套个半身长的呢子外套,当时可是相当讲究的平方套,大明兜。这是在当时结婚穿的比较时髦的服装。还有呢,男方父亲专门从单位找了个吉普车来迎亲,现在想想也是觉得很幸福啊。”王小青讲起往日的记忆,笑得合不上嘴。

  300元钱的苏杭婚礼旅行

  “我和季萍(黄先生的妻子)是夏历癸亥年腊月二十四(1984年1月26日)正式领取结婚证的。”今年50多岁的黄先生对于结婚这个大事日期记得很清楚。“结婚成家毕竟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应该选择一种形式和确定一个日子,来完成我们人生婚姻的最后一道手续。按照当时我国传统的‘逢双吉利’的择日方法,我和季萍再三商榷最后确定:公元1984年4月24日作为我俩结婚成家立业的大喜日子。那天,正巧是夏历甲子年三月二十四,星期二,真是阴阳和谐,三时同双的‘黄道吉日’了。”

  日子定下之后,便是婚礼怎么办的问题了。“当时旅行结婚刚刚兴起,我们也想尝试一下。也算是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勤俭办婚事’,这既是顺应时代新潮流,也是我们年轻一代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我们选择了旅行结婚的形式,并决定不请客、不收礼、不借钱,一切从简。考虑到4月下旬江南一带正是草长莺飞、春盛花艳的美好季节,新婚旅行就定在苏州、杭州、上海三座久负盛名的城市。由于我少年失父母,参加工作以来也没有什么积蓄,仅带多年存储的300元,到上海、苏州、杭州旅游了几天,在杭州,季萍买了一大摞竹篮,回来分发给亲朋好友当做纪念品,余下两个自己用。回到家后,我又买了两斤水果糖,托有门路的熟人买来一条郑州卷烟厂生产的‘彩蝶’牌香烟(当时凭票供应),然后把几张大红纸裁成一个个小红包,包上烟分发给同事们,算是宣告了我们婚姻大事已成。”对于往昔的点点滴滴,黄先生无限感慨。

  20世纪80年代

  粉色婚纱中西合璧

  田明和王丽是1993年结的婚,婚礼可以说是“中西合璧”。当时西方的白色婚纱已在内地渐渐流行,但因为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白色是不吉利的,所以在征求了老人的意见后,王丽选择了粉红色的婚纱。“现在看看那时的照片,觉得粉红色的婚纱好难看啊。”王丽自嘲地笑了笑。

  婚车去接新娘,是不能走回头路的,意在讨个好彩头,因为接到新娘后要直接到酒店,仪式结束后再领亲友们去新房参观,所以光是路线就费了好大心思,还给每位司机画了路线图。

  田明回忆说,当时送给了妻子一只1000多元的钻石戒指,还是通过在香港的朋友用港币买的。婚礼后,他们到了九寨沟度蜜月,花了8000多元,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呢。

  手牵手,跨过“幸福门”

  27岁的方刚在2007年成的家。按现在国内流行的晚婚趋势,方刚的结婚年纪算不上很大。

  方刚说:“迎亲的车去了17辆。有的朋友结婚,亲朋好友太多,能去50多辆车呢。婚庆公司开着摄影车,记录迎亲路上的风光过程,以便将来我们俩可以美好回忆。这不,完了以后,就得开始举行结婚仪式喽,婚庆公司给我们铺了红地毯和鲜花组成的‘幸福门’,我和我爱人手牵着手从那门里过去,得到白头偕老的祝福,还有冷焰火、泡泡机、酒杯塔、烛台,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挺浪漫,但当时机械得如同木偶一样,根本无心享受。”

  “我们现在结婚不像老一辈了,以前听我妈说,司仪问的都是喜欢不喜欢啊,我结婚司仪直接问什么吧,你到底爱不爱她?哈哈,本来我就是个内向的人,而且还让我向着全体来客对我爱人说‘我爱你’,搞得我特不好意思。现在人的思想也开始解放了,都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其实我个人内心还是比较赞同的。”

  21世纪初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