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0版:改革开放30年
3  4  
PDF 版
李经谋:让郑州成为“天下粮仓”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中国期货市场探路人,一辈子和粮食打交道
李经谋:让郑州成为“天下粮仓”

中原网  日期: 2008-04-10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今年18岁,始终走在全国粮食流通领域的前列,得益于天时、地利与人和。改革开放,中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带来了这么多年的繁荣。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现代期货市场。只有改革开放,中国才有未来。

  回望感言

  4月1日上午,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新家——郑东新区CBD未来国际。记者敲门进入李经谋的办公室,几年不见,发现他的形象完全变了:时下流行的板寸头,满头银发,精神矍铄,很有风度,也年轻了很多。

  “我以前曾经说过,等退休之后,一定要剃个光头。这么多年来,为保持市场形象,不停地染发、喷摩丝,实在太麻烦了。”此时的李经谋已经从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总经理,变成了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名誉董事长、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粮食批发市场分会理事长。

  在新办公楼下,望着“郑州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几个大字,李经谋为自己退下来之前的这一得意之作很是欣慰。

  晚报记者 徐刚领/文 周甬/图

  1968年来河南,从此和粮食打交道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李经谋在省粮食局下属的储运公司从事粮食调运工作。他是山东济宁人,1966年毕业于山东财经学院贸易经济系。“我在粮食系统干了40多年,可以说是得益于这个专业。”1968年2月,刚过春节不久,李经谋只身一人来到了河南。“当时到了省粮食局下属最大的局,叫购销局。”当年11月,李经谋下放到唐河县粮油加工厂,一干就是5年。“那时候叫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1973年,李经谋重新回到省粮食局。1988年,任省商管委副主任兼省粮食局副局长。

  1990年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李经谋迎来了一生中最重大的变化。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业,成为中国市场经济里程碑

  为培育社会主义市场体系,1988年,国务院成立了期货课题组。河南省也相应地成立了期货课题组,主要研究小麦和棉花两个品种。李经谋是课题组成员之一。

  第一家期货交易所到底定在哪里?当时,河南、四川、湖北、吉林和广东都在争。“搞期货首先要定期货品种,国家一下子就选中了小麦,因为小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期货品种。”李经谋感慨地说,如果要是选稻谷作为期货品种,那么中国第一家期货交易所绝不会落户郑州。

  1990年10月12日,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在郑州市西郊的华中宾馆正式开业,李经谋任主任。这是中国第一家规范化、全国性的现代粮食批发市场,也是我国第一个期货市场试点单位。可不要小瞧了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开业,当时,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确定,国家确定了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由现货交易起步,向期货发展”的目标。而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成立,则成了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里程碑。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业,世界为之震惊。开业一个小时后,美国之音便将此事向全球发布”。回忆开业的轰动,他说,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外国人认为要么走回头路,要么停滞不前。然而,中国要搞期货,而期货是完全市场化的产物。对于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诞生,外国媒体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中国经济体制将有重大变革。

  “郑州价格”成为中国粮食市场的“晴雨表”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一开业,就出手不凡,因为它借鉴了期货交易的规则、机制,如会员制、保证金制、结算制等。

  1991年3月,我国第一份规范化的粮食远期合同签订,标志着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向期货市场迈出了重要一步。

  1993年3月,郑州商品交易所挂牌,李经谋任总裁。5月28日,期货交易正式推出。这是我国现代期货市场的起点,郑州商品交易所也由此成为我国第一家期货交易所。

  “当时,是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现货、期货两种机制同时运行。”李经谋说,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001年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和郑州商品交易所分家。而现货、期货两种交易机制并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运作模式,也被业内称为“郑州模式”。至今,哈萨克斯坦、波兰、尼日利亚等国还在借鉴这一模式。包括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粮油批发价格、郑州商品交易所期货价格在内的一个完整的价格体系,则被称为“郑州价格”。“郑州价格”的产生结束了中国没有粮油批发价格的历史,成为中国粮食市场的“晴雨表”。

  坚持规范发展,应对恶性竞争

  郑州商品交易所开业之后,期货交易迅速升温,期货交易所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在全国兴起,1995年最多时可以达到50多家。一哄而上造成的弊端立即显现出来,逼仓行为、市场操纵等恶性事件不断出现,给期货业的发展蒙上了阴影。

  当时,郑州商品交易所最火的品种是绿豆。而北京商品交易所也推出了绿豆,北京虽不是绿豆主产区,但是作为首都,各方资金云集,绿豆炒作火爆程度远远盖过了郑州。

  在交易所尚未度过生存关的局面之下,李经谋没有放弃自己的原则,坚持规范发展。“别人说我老是背着巨大的包袱,因为这是国家第一家期货试点单位。我承诺过要为河南争气,为国家争光。”

  正是由于李经谋坚持规范发展之路,在接下来的1995年和1998年国家对期货市场的两次规范整顿之中,郑州商品交易所最终保留下来,与大连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成为如今全国仅存的3家期货交易所。

  18年间,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经历了4次搬家。“四次搬家,人家说我们是鸟枪换飞机”。1993年,郑州商品交易所开业时,批发市场从华中宾馆搬到了花园路上的宏丰大厦;1997年搬到了东郊的未来大厦;2007年搬到了郑东新区CBD未来国际,而郑州商品交易所在郑东新区的新办公大楼也正在建设之中。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开业时,河南省从省长预备金里给了200万元的开业费用,到2000年净资产就达到了9.7亿元,整整增长了近500倍。”李经谋自豪地说。

  国家粮食交易中心郑州挂牌

  1997年起,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和郑州商品交易所连续3年全国成交量第一,交易份额占全国市场的50%。郑州商品交易所也被美国人称为“近几十年来世界上建立的为数不多的成功的农产品交易所”。

  然而,就在1999年12月28日,李经谋急流勇退,辞去了郑州商品交易所总裁一职,只担任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总经理。

  当时的李经谋开始为粮食现货忧心忡忡:中国的粮食批发市场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初的创建热潮后,随着期货的升温,渐行渐远,在很多地方,甚至被遗忘。

  2001年3月,中断多年的全国粮食批发市场联席会议在郑州召开。由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发起、23家粮食批发市场主任联名向时任总理的朱镕基写信,呼吁发挥粮食批发市场的功能。2003年9月,在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的倡议下,我国粮食行业第一个自律性组织——中国粮食行业协会粮食批发市场分会正式成立,李经谋任理事长,分会秘书处常设于郑州。

  2004年,南方部分省份放开粮价,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历史时期。2006年,国家决定,在粮食主产省成立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常年销售国家政策性粮食。2006年9月,郑州国家粮食交易中心挂牌,郑州粮食批发市场迎来了发展新纪元。

  创办中华粮网,“让粮食在网上流通”

  李经谋认识到,虽然“郑州模式”有着历史辉煌,但是期货、现货分设也给两个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李经谋思考起批发市场的第三次创业,他将目光投向了互联网。

  其实,早在1995年12月,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就创建了集信息、价格和交易系统为一体的集诚信息网。1998年,互联网进入中国之后,该网络进一步扩张,联结了国内主要的区域性批发市场、粮食集团和大型粮库,为会员和粮食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2001年,更名为中华粮网,推出网上粮食交易,成为我国第一家粮食电子商务门户网站,李经谋“让粮食在网上流通”的愿望成了现实。

  然而,他又做出了一件令业界震惊的事儿。2004年,将中华粮网51%的股份“零价格”转让给了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李经谋认为,中储粮总公司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粮食的机构,更利于中华粮网发挥交易平台的作用。但是,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不能将中华粮网搬到北京去。“现在,河南的国家政策粮拍卖都在中华粮网举行,中华粮网每天的交易量都有几万吨的粮食,一个月有200多万吨。”

  1. 1992年3月18日,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的若干规定(试行)》出台。

  2.1992年4月13日,省政府决定成立郑州贸易城建设领导小组,副省长秦科才任组长,郑州市市长张世英任副组长。在郑州市重点搞好16个大型批发市场、交易中心的建设,其中国家级5个。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