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0版:改革开放30年
3  4  
PDF 版
徐亚平:郑州公交“腿”越伸越长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从第一次接触电车到18年的司机生涯 结缘公交,他感觉很幸福
徐亚平:郑州公交“腿”越伸越长

中原网  日期: 2008-04-16  来源: 郑州晚报  
  记者刚到约定的205路终点站,就看到徐亚平骑着一辆自行车匆匆赶来,嘴里还连声说:“不好意思,迟到了。”其实看看表,他来得刚好。穿着整洁的服装,背着一个大包,记者问他里面装的什么,他不好意思地说:“就是些生活用品,收拾收拾形象什么的。”周围的同事都说,徐亚平是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是个特别注重形象的人,总是收拾自己的形象以配得上自己开的车,也总在收车后认真打扫自己的车,以配上自己每天打理的仪表。

  “做个郑州的公交司机很幸福。”徐亚平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徐亚平看上去是个很乐观的人,他说开的公交车很先进:“你看现在很多车都人性化,变成了低踏板的,上车下车方便轻松,人多的线路,是加长车或双层车,更多的空调车让乘客冷暖无忧,乘客开心,做司机也开心。”

  晚报记者 辛晓青 实习生 孙璐/文 马健/图

  1990年:当了4年的售票员终被“提拔”成司机

  徐亚平生长在郑州,他说1978年以前的公交车只有汽车,到了1979年,出现了无轨电车,当时电车是铰接式的,车身分成两截,共有3个门,配有3个售票员和一个司机。“那时候就觉得,这电车真是先进,‘嗡’一声就走了,不像汽车那么破,屁股后面还冒黑烟。”谈到当年第一次看见电车的感受,徐亚平记忆犹新。但是他做梦都没想到,自己的一生都将与公交结缘。    

  中学毕业后,徐亚平入伍成了一名军人,成为汽车修理工,也是在那时候他拿到了大货车驾驶执照,服役4年后,于1985年退伍并来到公交电车公司成为一名售票员。

  “售票员工资是30元左右,司机工资有五六十元,当司机是我当时的梦想。”可那时候,郑州市的公交就有汽车公司和电车公司,总共也就十来条线路,司机只是少数,想做司机,就要好好“表现”。

  1990年前后,公交公司线路调整,需要增加几条线路。“我很幸运,被送到了技校学习驾驶。”徐亚平说,他因为有大货车的驾驶照,所以半年后就成为了一名101电车司机。

  在技校学习时,他的驾驶技术就非常熟练,而且还由师傅带着熟悉了路和站点,应该说是万无一失。可是第一次上路,他还是紧张得冒汗。“眼看着黑压压的人涌进来,我紧张死了,可他们不知道我是第一次上路,也不知道我紧张,我只有硬着头皮踩油门出发了,当时就抱着一个目的,必须安全地把他们都送到要去的地方。”

  刚做了司机的徐亚平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以至于在结婚当天忘记自己是新郎,跑到公司去开车。这些“闲话”还是徐亚平的同事当笑话讲给记者的。1993年10月26日是徐亚平大喜的日子,可是当天早晨6时,徐亚平起床后和往常一样骑自行车去上班了,快到公司才想起来结婚的事,一想还没理发,就掉转方向去理发了,而此时家里的徐妈妈进屋让儿子换礼服发现新郎失踪了,全家分头寻找,直到他理完发回来。

  1995年:取消售票员,突然感觉担子更重了

  1995年,郑州公交进行了票制改革,将零票分段计价,改为全程一票制,开始推行无人售票。2001年6月5日,售票员工种已从郑州公交工种序列中完全退出,无人售票的实行,完成了企业有史以来第一次收费系统的改革。    

  原先一辆101电车上1个司机3个售票员,驾驶员只要专心看着路,等着售票员给信号开门关门开车就好,突然没了售票员。“我突然感觉到肩膀上的担子更重了。”徐亚平说。

  而对于公司大多数人来说却没那么幸运,因为原本司机就少,售票员占了绝大多数,一下子那么多人都没有了岗位,这对于当时的公交公司来说,是一次重大的变革。“真的很考验领导决策。”徐亚平说,这些退下来的售票员有的去负责收钱数钱,有的当了调度,更多的人成了保洁员,“那时候连扫地的都是正式员工”。

  回望感言

  早些年开辟一条新线路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公司都会举办盛大的庆典来庆贺。可你看现在,开辟新线不久就又有一次,根本不值得关注。过去几十年就十来条线路,这几年发展到快200条。现在公交公司承诺的出门500米就能坐上公交车也已经实现了。

  

  现在是互相服务的社会,我希望能用“你好”传递一种温暖的感情,通过我的一点努力,让每个人都感受到文明的魅力,带动更多的人在本职工作上创造文明。

  2000年:IC卡体现了郑州的城市文明和现代化程度

  2000年5月公交总公司开始筹备IC卡电子收费系统。2001年8月1日,公交IC卡电子收费系统正式启动,在市区53条线路上全线运行,并一次性取得成功。徐亚平说,IC卡的实行体现了郑州的城市文明和现代化程度。同时,从2000年后,公交公司改变了以前被动的等待政府拨款才扩展线路购买车辆的局面,转而开始贷款买车,“郑州的公交大发展从那时候开始如火如荼,开始开辟新线路,淘汰旧车上新车”。

  这时的徐亚平开上了205路公交车,205路是一条非常特别的线路,在郑州市100多条公交线路里面,号称是“老年专列”,不仅因为1997年起,郑州公交总公司就开始在全国率先实施6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车的便民措施,还因为205沿途经过10所医院、11所学校、85个路口、50个信号灯、42个转弯、32站和3个广场,老年人锻炼、看病、送孩子上学都坐205路。该公司一位负责人说,他们做过统计,205路每10个乘客当中有8个是老年人。徐亚平说:“‘老年专列’是别人说的,其实我也不觉得老年人怎么样,帮助他们我感觉就像帮助我的父母,很正常。”

  2001年:问声好引来乘客疑问,“你找我有事吗?”

  在售票员时代,每天售票员在车上吆喝着卖票,不停与乘客语言交流,可是自从无人售票后,公交车似乎也变成了无语车。2001年,公交公司有领导试探着提出,能不能变无声服务为有声服务,可是具体怎么样有声服务,大家都没有概念。徐亚平一次和朋友一起去饭店吃饭,门口的礼仪小姐温柔的一句“你好,欢迎光临”,让他茅塞顿开,能不能也给乘客说声“你好”呢?

  徐亚平一直是个很内向的人,虽然有了说“你好”的念头,可是连续几天都想着今天一定说出去。有一天,他从上班开始就鼓励自己,可是拿捏了一站又一站,嘴巴张开了又合上,终于在出发后的第五站,他说了声音不大的一句“你好”,而对方竟然没有反应。

  说到第一次有人给自己回应,他记忆深刻:“那天我车到纬二路,有个中年男子上车,我说了‘你好欢迎乘坐205’后,他很迷茫地问我:‘你找我有事吗?我们认识?’”他赶紧向这个乘客解释。徐亚平说,现在他每天坚持给上车的乘客说句“你好”,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回应他,“其实不需要给我说什么,只要让我知道你听到了,微笑一下,点个头,我就满足了”。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