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复兴
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正如火如荼,在此期间听歌手讲才知道“大歌”这个词。这个词很形象,很有意思,也很让人深思。我才知道,歌手愿意选择“大歌”,原因有这样两点:一是“大歌”主题宏大,二是“大歌”有高音可唱,而这两点都是以往历届比赛可以博得高分的经验之谈。
由于有了这样功利性的因素,抛开原生态的不说,难怪一路听下来,过尽千帆皆不是,没听到什么能够让人记得住的好歌。美声的,大都是古典歌剧选段;民族的,大都是对前辈着意的模仿;流行的,本来是最容易出新歌的,却大多流于平庸。评价一次歌手大赛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如果只是出了歌手,评出来的仅仅是漂亮的嗓子,好歌却没有几首,那么,和仅仅是漂亮的衣裳架子,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活生生的音乐的生命在哪里呢?
“大歌”里有好歌,但无需讳言,“大歌”并不就是好歌的同义词,很多所谓“大歌”只是司空见惯的晚会歌曲而已。电视晚会,绝对是我们国家的特产,搞得全国上下都观看,是只有过去政治时代的大集会才能够出现的特殊景观。电视晚会的出现,导致了晚会歌曲的出现,一批又一批的晚会歌曲,养育了一批又一批的歌手,享受着电视晚会带给他们的这样一份属于时代的特殊礼物,驴打滚一样,迅速地裹满他们一身功成名就的金粉,成为家喻户晓脸熟的明星,让人们误以为音乐就是这样的,歌手就是这样的。电视晚会将音乐在机械化制作中批量化而模式化,将歌曲打磨成了今天想要三八节就是三八节的模样、明天想要母亲节就是母亲节模样那种立等可取的爆米花,可以随时随地变脸(其实是千人一面)的魔术。我们便忘记了音乐的本质,其实并不是涂抹在脸上的粉底霜或腮红,而应该是内心里流淌出来的一份真诚的心情和感情。
“大歌”不见得就是好歌,好歌来自心灵,而不尽是来自晚会,来自高音。歌手大赛已经如泡速食面一样,成为歌手化蛹为蝶迅速成名的一道终南捷径,歌手邀宠于评委,要甚于歌曲自身,音乐自然便只是他们披在身上的漂亮的披风,而不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生命。
当然,板子打在歌手身上,也不尽公平。在一个商业化的社会里,功利性明目张胆地充斥在方方面面,仅仅要求年轻的歌手如美好的音乐一样纯粹,既不客观,也不现实。我们之所以缺少好歌,是因为我们已经缺少了这样朴素的表达方式。从历史的原因来说,是因为和我们社会曾经长期处于的假大空有着明里暗里的关系,或是无奈的藕断丝连,或惯性的轻车熟路。从现实的原因来看,是因为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让我们的个人情感的表达可以轻而易举地被程序化和模式化,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从电脑软盘里找到为我们设计好的所有的文件,也可以手到擒来从各种漂亮精美的贺卡中找到我们所要的标准化词汇,复制出我们所要表达的所有的感情,让快递公司去派送。我们同时也受到流行文化和消费文化致命到骨髓的影响,因此我们更愿意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式的和爱你一千年一万年不变以及主题宏大、感情空泛的抒发。朴素的表达方式便这样理所当然地被抛弃,真诚便这样轻而举易地被阉割。
电视晚会就这样适时适地成为这样“大歌”出笼的最佳平台,青歌赛鲜有好歌而那么多的歌手都愿意唱″大歌″的景象出现,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