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9版:独家连载
3  4  
PDF 版
55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中原网  日期: 2008-04-21  来源: 郑州晚报  
  老坟岗曾与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齐名。100多年前,蒸汽火车隆隆地拖来了老坟岗商业的繁盛……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在这里酿成一片滚滚红尘。这一切的高度集结,使老坟岗成为一幅市井生活的画卷和折射历史映像的镜子,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老郑州及老郑州人生活的一个浓缩版。

  话说郑州

  席棚成了郑州的一大特色

  前来拜祭真人的孝子贤孙,为祖宗坟头填土的,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扫墓的,“看坟头”全天候留守的,就在坟茔之间搭建了形状不同的草庵,备他们或长或短的居住。来来往往的人流要吃喝、要祭品,于是这块空地又出现了挑担卖饭的,卖纸钱和供品的。再以后,挑担的买卖人变游动服务为“死摊”,在坟岗撑起了席棚,立门户营业。1912年,法国人在大同路西开设的法国饭店初创时搭的也是席棚;上海人开的面包房也是席棚。到了1951年,京汉、陇海两个车站合并,候车室也是芦苇席棚,一直用到1954年。席棚成了郑州的一大特色。

  席棚里卖吃的,品种都是家常饭,如稀饭、包子、油馍头,也有羊肉汤、羊杂碎和牛肉火烧等。几乎与饭摊同时,茶馆也应运而生,当然也是在席棚里了。茶馆里,大灶火、大铁壶、大碗茶和白茬凳子白茬桌。初建茶馆是供守墓人和扫墓人休息聊天的,后来有“巧要饭”的,即江湖艺人进茶馆“唱堂会”。初时是远道安徽凤阳县唱花鼓的。唱花鼓的来自南方,地位低下,居“下九流”之列。所以那时人称唱花鼓的是“三不要脸”,即“唱的不要脸,听的不要脸,写戏的不要脸”。但说归说,喜欢归喜欢。颇有商业头脑的茶馆老板即把唱凤阳花鼓用来招徕茶客了,就像现在用“超级女声”做广告一样。还有一个叫玉庆的唱戏的,家是巩县的,他唱的是“调情骂俏”的二夹弦。这类曲种类似东北的“二人转”,都是地摊卖艺。玉庆虽是男孩,长的却俊俏,眉眼都会说话,男人女人都喜欢。他年龄也就十五六岁,拿手戏是“十八摸”。据说在老家唱时,他的少男少女“粉丝”不少,且每走一村一寨,唱完“十八摸”,总有几对男女黑夜跟着私奔了。到了墓地,他白天选在墓场空地上唱“十八摸”,听说有唱戏的来,老城里的男女也赶来看热闹,那时人规矩,男人们站在后边,女人们搬个土坯、土坷垃坐在前头,唱到动情处,男人们大声吆喝拍手叫好,女人们羞红脸低着头“吃吃”地笑,抬眼看一下女伴又“吃吃”笑个不停。“十八摸”唱完,男人们走光,剩下女人端坐不起,屁股底下的土坯或土坷垃濡湿一片。

  赵富海 著

  河南人民出版社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