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39版:独家连载
3  4  
PDF 版
58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中原网  日期: 2008-04-24  来源: 郑州晚报  
赵富海 著

河南人民出版社

  老坟岗曾与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齐名。100多年前,蒸汽火车隆隆地拖来了老坟岗商业的繁盛……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在这里酿成一片滚滚红尘。这一切的高度集结,使老坟岗成为一幅市井生活的画卷和折射历史映像的镜子,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老郑州及老郑州人生活的一个浓缩版。

  话说郑州

  曲子窝产生了大师级演员

  老坟岗俗称“曲子窝”。在这里演唱的河南坠子,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了盛世,并涌现出“河南三刘一于”,即刘明枝、刘桂枝、刘宗琴、于忠霞等大师级演员。刘明枝的细腻、刘桂枝的妩媚、刘宗琴的豪放、于忠霞的委婉,创造了自成一派的河南坠子。后人称之为西路坠子。20世纪60年代唱响老坟岗的赵铮则自成一家,曰赵派坠子。与她们同时升至中国曲艺天幕上的明星还有坠子琴师王明福、于海泉、李治邦。王明福名声极大,在河南坠子界有“盖河南”之称。他一生几进几出老坟岗,1975年他年迈多病,在老坟岗民主二街谢世。李治邦自拉自唱坠子,多次应邀进京演出,老舍、赵树理、陶钝极为赞扬。戏迷们迷于海泉,说:“宁可少吃二两盐,也要听海泉拉大弦。”于海泉与于忠霞是姐弟俩。他们还有个俊俏小妹,即10岁唱响老坟岗茶社书棚的于宝珠。而在此之前,他们三人的母亲宋礼荣,即是第一拨进入老坟岗唱坠子的女艺人。

  可以说,正是这批坠子书艺人营造了老坟岗民俗文化盛世,继之是说“艺术”即评书的发展,产生了“河南二马”,即马素芳、马仲山。后被统称为“河南三刘二马一条于”,以及评书大王王国宝。原来的“曲子窝”,即成为“曲艺圣地”,震动了旧时中国江湖地的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这两地纷纷来此“咄”学生(江湖语,即派人学艺)。

  这应是中国曲艺史上的一大奇观。中国的坠子书曲种源于河南。河南坠子分为三路:以商丘为中心的中路坠子,以乔派为代表的北路坠子,以“河南三刘一于”为代表的西路坠子。老坟岗的一批大师演员创造了意味隽永的西路坠子,它影响着中国曲艺、坠子书曲种的走向和发展。

  老坟岗的河南坠子是说唱艺术,说唱艺术是植根于有厚重历史的中原文化沃土中的,它可追溯至《吕氏春秋·适音篇》,其间记载了河南远古有“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儿阙”。《墨子·耕柱篇》中还有“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的记载。宋代“说话”艺术进一步发展。“宋之小说,则不以著述为事,而以讲演为事。”北宋后期,说唱相间的艺术形式鼓子词开始盛行。

  清代中叶,河南曲艺得到大的发展。乾嘉年间,湖北渔鼓流入河南,道情、花鼓盛行。道光七年(1827),开封招讨营的三弦艺人乔治山创制坠子弦(坠琴),为河南坠子诞生及其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传说是乔无意中将小鼓三弦去掉一根弦,变弹拨为两弦,坠子弦由此产生,并改变了三弦书“弦不随腔”的伴奏方法,成为唱一句拉一句的“拖腔坠字”。又因他经常自拉自唱《玉虎坠》,故人们将这一种新的演唱形式称为坠子书。学者张长弓先生在其《河南坠子书》中说:坠子是由莺歌柳和道情结合而形成的。有人调查,莺歌柳又名小鼓弦,其唱腔和演出形式与三弦书极为相似,应是三弦书的一支。另外,坠子艺人经常参加三弦书艺人举办的“三皇会”活动,这些均可作为坠子与道情和三弦书具有渊源关系。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