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富海 著 河南人民出版社 |
|
老坟岗曾与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齐名。100多年前,蒸汽火车隆隆地拖来了老坟岗商业的繁盛……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在这里酿成一片滚滚红尘。这一切的高度集结,使老坟岗成为一幅市井生活的画卷和折射历史映像的镜子,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老郑州及老郑州人生活的一个浓缩版。
话说郑州
老坟岗的河南坠子脱胎于两个曲种
河南坠子成为清末民初新的曲种,它具有杂交优势,有强大的生命力。自它诞生那天起,在短短的一二十年里,即在河南全省及天津、北京、安徽、山东、江苏、湖北、陕西、山西、河北、甘肃、四川、辽宁等省市的部分地区流行。
老坟岗的河南坠子脱胎于两个曲种:清光绪年间新郑的道情和洛阳的三弦书。后受周口坠子书影响,改为河南坠子。20世纪初,郑州东西两地中牟和荥阳的河南坠子艺人较多,武景周还在中牟办“三皇会”。所谓“三皇会”源于三弦艺人将其乐器三根弦称之为“天皇、地皇、人皇”。坠琴虽是两弦,因从三弦演变,故也从“三皇会”。那时,荥阳也以程至宽为首起会三次,荥阳汜水“三皇会”比中牟的更为火爆,曾吸引周边十数县百余艺人,搭建书棚40余间,亮书竞艺,很是壮观。不久,荥阳汜水“三皇会”河南坠子艺人进入商气人气十分兴旺的老坟岗扎棚演出。到了1925年,老坟岗已经形成了以张教贵、刘文俊、胡老四、王明钢、冯志邦等为代表的河南坠子说唱艺术中心。王明钢的拿手戏是《刘墉私访》,张叔贵的绝活是《红风传》。这期间,在老坟岗最早的聚仙、一品香、老贾茶馆里,人们半是喝茶半听坠子。
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十多岁唱红郑州地区的中牟坠子艺人刘桂枝,独具魅力登场的刘明枝、刘宗琴以及“于家班”的台柱子于忠霞闪亮登场,惊艳老坟岗。在她们前后,一大批坠子女艺人如宋礼荣、付礼花、马双枝、马小凤等先后到来,为老坟岗的河南坠子锦上添花。在这种态势下,老坟岗又搭建起5个坠子书棚,每棚可容纳五六十个人。老人们说:老坟岗成了“曲子窝”,“曲子窝”里女艺人多。女艺人执简板唱坠子,十分抢眼,不仅改变了老坟岗男艺人独霸舞台的现象,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即被后人称之为西路坠子。
那个时候唱坠子书的在茶馆、书棚都搭有小彩台,演出形式多为自拉自唱和二人一拉一唱两种。伴奏乐器有坠胡、简板、脚绑等。它的唱腔是由引句、手腔、寒韵、牌子、十字韵、五字嵌、快板等几种基本曲调构成的。坠子的曲体结构属于综合体。唱腔的连接法是二引子过后按平腔,在平腔的任意变化重复过程中,偶尔插上一两段寒韵或牌子、十字韵、五字韵、五字嵌的曲调,最后以快板推向高潮而结束全曲。其唱词的基本句法格律为四、三字结构的七字句和三、四字句与三字一通的三字句等。
以“河南三刘一于”为代表的坠子书艺人们以及其他男角们充满激情活力、声情并茂的说唱,加之酷似人声的坠琴伴奏,在老坟岗掀起了一阵阵波涛。那时的十多个茶馆,几乎家家都有坠琴铮铮、筒板声声,坠子书艺人或高亢之腔或柔美之音不时传出;新增加的5个专门坠子书棚更是鼓声咚咚,鼓声、叫好声此起彼伏。
“曲子窝”的坠子书独领风骚,声名远扬。坠子书演唱浓烈的氛围由此带动了三弦书艺人史大成。史大成三弦运用自如,潇洒大方,琴声明亮清脆。后来,人们看曲剧,听三弦,常常被器乐演奏吸引。老坟岗的老戏迷们,对史大成的三弦演奏,更是情有独钟。说:“中不中,史大成。”“史大成,满堂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