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39版:独家连载
3  4  
PDF 版
老郑州
女人民心事
反贪局长
我要富贵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老郑州

中原网  日期: 2008-04-30  来源: 郑州晚报  
赵富海 著

河南人民出版社

  老坟岗曾与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齐名。100多年前,蒸汽火车隆隆地拖来了老坟岗商业的繁盛……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在这里酿成一片滚滚红尘。这一切的高度集结,使老坟岗成为一幅市井生活的画卷和一面折射历史映像的镜子,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老郑州及老郑州人生活的一个浓缩版。

  话说郑州

  刘宗琴是西路坠子的领军人物

  刘桂枝以老坟岗为基地,还常下乡为穷人唱愿书、赶庙会,她那清脆优美的坠子腔,唱遍新郑、中牟、密县、荥阳等地。1947年她闯西安,坠子声又响遍古城长安;1948年郑州解放她又返回郑州,演出地点再扩大到新乡、安阳、焦作、许昌、开封、洛阳等地。1952年刘桂枝加入郑州市革新曲艺团,即挂头牌。1953年,刘桂枝已30多岁,艺术日趋完美,再度西行西安、兰州,播撒河南坠子这一艺术种子。在这期间她先后加入郑州市曲协、郑州市说唱团。进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刘桂枝一边演出一边培养学生。她先后与琴师于海泉,应河南禹县、鲁山之邀办坠子书班,培养学生50余名。

  刘桂枝唱坠子50余年,演唱技艺逐渐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她书路宽,唱腔是用紧拉慢唱调六,又巧又美,表演和白口多借鉴于戏曲,主要特点是上马疾,变相快,人物形象干净利索是她最大的特色,表演生动细腻,唱腔刚柔相济。她的妩媚,注重说、唱、表艺术手段的综合发挥,重视人物塑造,情感传达细腻、生动、传神,达到了美听美视的效果。老戏迷们说刘桂枝的风格是俏、巧、魅。她的代表作《刘公案》、《东西汉》、《征东征西》、《薛刚反唐》、《美人洞》等大书、小段10多部,为中国曲艺事业留下了宝贵财富。

  “三刘”中的二刘已故去了,戏迷长相忆。现仍健在的是“三刘”中的刘宗琴。刘宗琴是西路坠子的领军人物。老坟岗的老人们说:嘿,当年的刘宗琴,“七分说,三分唱”,那劲头,身上穿的是紧身旗袍,烫发头,眉目如画,舞台上粗犷豪放的表演,宽厚遒劲的嗓音,唱出的是地道的河南味,一句弦跟一句音,听后三天不忘。

  刘宗琴1928年3月出生在登封县大冶镇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穷困的生活,迫使她8岁就给人当了童养媳。12岁那年,她拜河南坠子艺人刘魁为师,学会了几个段子,便随师走村串镇流浪卖艺。14岁她独闯江湖,奔西安、宝鸡站棚演唱,崭露头角。她为人诚恳,谦恭好学,在西安结交友师刘喜禄,又学会了《响马传》、《西凉国找父》等长篇书目。1946年她重返河南郑州,又能唱一些金戈铁马的“三国”段子,便与闻名老坟岗的刘明枝、刘桂枝搭伙同棚献艺,被人们誉为“河南三刘”。从此,她声名大振。

  刘宗琴的《杨家将》、《大红袍》、《狄青》等袍带书目是看家活,她独挑大梁,领班走穴往返于开封、郑州、新乡、安阳等地。她的书迷遍布河南城乡,千家万户。一次她在密县农村演出,没等开演,台子前边已坐满了黑压压上千观众,邻村十几里外的农民还手举火把陆续拥向书场。在这星星般一串串的人流中,一位姓丁的老人不慎失足,跌进山沟,以致腿骨摔折,村民们慌忙找来门板抬他去医院治疗,可这位老人却说:“不要送医院,把我抬到书场,我要听刘宗琴说书。”众人拗不过他,只得把他抬进书场。耳听坠琴高奏,简板连击,鼓声叮咚,刘宗琴丝丝入扣的说唱,让丁老汉早已忘记了疼痛,直到书尽散场,人们才把他送往医院。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