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4版:城市故事
3  4  
PDF 版
飞天记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飞天记

中原网  日期: 2008-04-30  来源: 郑州晚报  
  空军19师原副参谋长陈文美与同事合影
  更多关于郑州老飞机场的内容,请您继续阅读C06版
  有一种美不是所有人都能发现,这种美只有漫步云端才能感受;有一种艺术不是所有人都懂得欣赏,那种艺术只有翱翔天际时才能体验;有一种音乐,不是所有人听了都觉得舒坦,只有内心充满豪情的人才能消受。千百年来,人类在飞天梦想的激励下,不断发明创造,在飞机腾空而起的轰鸣中,广袤的地球真的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

  1925年5月1日,洛阳—郑州航线开航,是河南最早的民用航线。

  晚报记者 苏瑜 实习生 任中敏/文图

  飞天记 之 东郊那座老飞机场

  在郑州燕庄旁边有一条不长的路,叫民航路。这是条不起眼的小路,也许会有很多人不知道,但只要一说是通往老飞机场的那条路,很多人都会恍然大悟。

  名不副实的民航路

  小学二年级学生闹闹,每天都要经过民航路回到燕乐小区的家中。见到路旁已经发新芽的柳枝在春风的戏闹中快乐地舞蹈着,他便忍不住想伸手去抚摸一下,只是他的个子还不够高。对闹闹来说,这些柳树非常亲切,因为从他记事起,这些柳树便已经存在了,春去秋来,几年如一日,似乎没什么变化,而闹闹则一年比一年高。

  闹闹的爸爸姓严,妈妈姓于。据他们回忆,1995年左右,燕乐小区刚开始建时,民航路一带还属于荒郊野外,路两旁几乎没有什么建筑物,多是成片的麦田。

  “1997年交房时,小区里只有3栋楼。1998年我们结婚后住了进来,当时这一带非常荒凉,人烟稀少,晚上总觉得有些害怕。”于女士说,“小区里都是土路,大部分地方还是荒地,还有很多天然小池塘(下雨后积水形成的)。这些小池塘吸引了许多青蛙安居,夏天的晚上可以清楚地听到它们的鸣叫。”

  2000年闹闹出生了,他两岁多的时候,于女士和严先生开始教他熟悉记忆父母的名字、电话和家庭住址。当时,为了让民航路显得更通俗易懂些,严先生就指着《看图说话》里面的飞机告诉他说,民航就是可以坐人的飞机,这条路之所以叫民航路是因为原来顺着它走就可以坐大飞机了。

  于是在闹闹的记忆里,他的家便和“飞”有了密切的关系。“飞机路”“燕子小区”,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闹闹都这样称呼他的家。

  民航路是条不长的路,全长不到1公里,宽9米,从金水路起向东与中州大道(老107国道)交会,因为主干道金水路和周围建筑物的影响,感觉上民航路倾斜得非常厉害。“金水路和民航路都不是正东的。”民航路上一新建大楼的保安告诉我们说,他刚来郑州几个月,不知道民航路的来历,也不知道这里竟然曾有过飞机场。

  民航路最初只是人们方便来往飞机场而形成的一条道路,它的命名时间并不确切,《郑州市志》和《郑州大词典》上都没有明确记载。比较被认可的说法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郑州被辟为民航航空口岸,从此标志着郑州这座城市向航空现代化迈出了重要一步。为纪念民航口岸的开通,遂将方便乘客、接送往来车辆通行而形成的道路取名民航路。

  除了民航路,见证老飞机场历史的还有一条路:机场路,位于飞机场南侧,西起未来路,东到机场门口。这条路长2.44公里,宽27米。2000年后,郑州机场及附近6平方公里的范围被规划为郑东新区起步区,从此,随着郑东新区日新月异的发展,机场路渐渐融入新区道路建设中,最终成为一段历史。

  站在民航路东头遥望,郑东新区的高楼大厦彰显着现代化都市的气派。在这些高楼上打拼的职业精英们,也许没人知道,他们所处的位置曾是一座老飞机场。

  消失的东郊飞机场

  《郑州大词典》上称,老飞机场位于市区东北郊的黑庄和祭城之间。1942年开建时,这里是名副其实的郊区,放眼望去视野空旷,除了田地就是沙丘和荒地。战争时代,机场的作用不言而喻,占地800多亩,只有一条300多米长、南北方向的土质跑道,是座简陋的小型军用机场。1950年,子弟兵挥臂铲平连绵起伏的沙丘,扩建了国民党留下的破旧不堪的郑州机场,混凝土跑道长1960米,宽60米。1954年,省会从开封迁郑,1956年中国民航在郑州飞机场建立民用航空站,改为军民合用机场。从此,机场步入发展阶段。

  1958年12月,郑州第一条地方航线——郑州—南阳航线开通了,这是民航为郑州民众服务的开端。上世纪60年代初,郑州飞机场还没有固定的航线和航班,只开通了广州—郑州—北京航线。1977年起,辟有经过航线6条,始发航线1条,可直通北京、上海、西安、长沙、广州等城市。1985年2月3日,上海民航局“运十”大型客机首航郑州,在郑州机场试飞成功。1987年,由于航线增多,业务繁忙,郑州飞机场开始扩建,设有候机楼、贵宾室、旅客餐厅、招待所。

  机场占地287公顷,跑道长2200米,可起降波音757以下各型飞机,停机坪2.5万平方米,同时可停放6~8架中小型飞机,有经停航线17条,每周321个航班,可直达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哈尔滨和香港等17个城市。1989年2月2日,郑州机场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准对外开放,成为国内航空干线的重要枢纽之一。

  1997年8月28日,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建成通航,所有航班转至这里,老飞机场又成为一个军用机场。两年后,它的地盘被规划为郑东新区的一部分,老飞机场彻底完成了它的使命。

  飞天记 之 老飞机场的故事

  空军19师原副参谋长陈文美

  老机场让我和郑州结缘

  民航路往西百米之遥,还有一条小路叫玉凤路,郑州市军队离退休干部第十休养所位于这条路的西侧。据说,刚建成时,这里住的全是老飞机场的离退休空军。

  我们见到空军19师原副参谋长陈文美时,他刚刚打完门球,戴着一顶遮阳帽,精神很好。今年76岁的陈团长和老伴都是山东人,在郑州生活了近40年,他们之所以和郑州结缘,就是因为老飞机场。

  陈团长1969年随军来到郑州。“最早路两旁都是大沟渠,而且散发着难闻的气味,后来成为一条安静的街道,如今,虽然柏油马路不是很宽阔,但已经高楼林立了。这些年,这里成为郑州市区和郑东新区的连接处,处处让人感受到现代大都市的味道,只有两旁的小柳树还不失原来的清雅”。

  “刚来郑州时,觉得很凉快,比原来的驻地武汉那个大火炉可是强多了,美中不足的就是风沙太大,后来风沙慢慢小了,气候却越来越热了,有时感觉比武汉还热。”陈团长说,军人适应能力强,苦累都不怕,“刚来时条件不好,有的甚至是两户人家挤在一间房子里,后来,机场建了8幢新家属楼,解决了军属的住宿问题。”

  从文化不高的农村兵,被培养成一名优秀飞行员,陈文美内心充满了感激,“飞行员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只要一登机,就随时面临各种各样的危险,只有扎实的基本功和沉着冷静的心理才能化险为夷。”陈团长有着2300多个小时的飞行时间,飞过8种机型,没被迫跳过一次降落伞。

  “有两次后怕过。一次带学员进行变队训练,学员的飞机突然从我的飞机下面钻了过来往上冲,但他自己没察觉,幸亏我及时发现,不然肯定就撞上了。还有一次是返航时油管接口有些错位,煤油一下子喷了我一脸,包括眼睛。我一只手捂着眼睛,凭感觉安全着陆。”

  2002年前后,陈团长和老伴从机场家属院搬到了干休所,老飞机场也随着即将开始的郑东新区建设而搬离到了北郊的柳林镇。

  “马头港的新机场你们去看过没有?花园式的,漂亮得很呢!老飞机场和它可没法比呢。”陈团长说。

  网友雾步

  老飞机场临别时的样子

  “年少的我,一部单车,一瓶清水,从大学路金水河一路东进,过中原路、人民路、金水路……向着一个少年心中神圣的朝拜之地摸索前去——郑州飞机场!”网友雾步见证了民航刚刚迁往新郑后不久飞机场的样子。

  “呵呵,那时东明路以东还什么也不是,刚刚渐成形态的未来路,还远没有达到现在的吞金纳银之气。老107(现在的中州大道)还在卷着漫漫黄沙,被南来北往的载货汽车呼啸而动。按照出发前研究地图的依稀记忆,金水东路有一条叫‘民航路’的岔路,呵呵,看来我的思维罗盘没有给我丢人,脚下发力,勾头前冲,穿越107……一个陌生的建筑群却进入我的眼帘:破旧的两三层小楼,满眼苍凉的景致,窄窄的生锈铁轨,从杂草丛生的一端,渐渐向南消失在依然杂草丛生的另一端。这似乎是废弃的城池,只留下随风开合的木制门窗,发出吱吱呀呀的悚然之声。这是我要找的目标?是我心中可以与苍天角逐的机场?在驶出这段莫名恐惧的道路时,眼前展现的是似无边界的宽阔广场,广场的前端被一排整齐的砖墙隔断,只留下20米左右宽的入口,从这样的入口望去,也许我会终生难忘——一排排战鹰,披着蒙皮,用它们似乎桀骜不驯的高昂的机头,演绎着落翅天翔的悲壮。”

  1998年来到郑州的雾步对郑州不算陌生,在这座城市里断断续续生活了10年的他,对郑州甚至比他的老家还要熟悉。多年之后,雾步还没忘记当年看完飞机场回程的路上,对郑州形成的第一印象:“途经人民路丹尼斯……一个小小少年心中,高大的建筑,拥挤的人群,时尚(那时的郑州似乎完全用不到这个词)的男女,和无数叫卖着臭豆腐和炭烧玉米的声音混搅着,这一切带给我的冲击就是:这是一座城市,一座我所陌生的城市,一座似乎拥有无穷力量的城市,却在一种无法表达的压抑的力量下呻吟,使它无法展开发展的翅膀,拥抱一个本该昂首的明天。”

  不知什么时候,郑州展开翅膀,昂首挺胸起来,这里有了许许多多和国际接轨的事物。位于薛店的新郑国际机场也成为首都国际机场的备降机场。

  留学生“浪漫华尔街”在回忆家乡郑州时如是说道:“郑州每年都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去过那么多的地方,可我还是觉得郑州这个城市是最好的!近4年的每个暑假我看到的都是一个全新的郑州,有点国际化城市的味道了。它既不失繁华大都市的亮丽与喧哗,又不失美丽小城与都市村庄的静雅。”

  公安民警岳峰

  老飞机场见证的青春和友谊

  今年30岁的岳峰(化名)是一名公安民警,她说她和几个要好的同学在老飞机场有过3年难忘的时光。

  “1991年到1994年,我在郑州七中读初中,那时很流行摇滚乐,班里有几个男生便成立了乐队,除了摇滚,让我们热衷的就是滑板。因为有共同的爱好,我们四男四女8个人走到了一起,我们近处的活动场地是体育馆,远处的场地则是老飞机场。”

  “第一次去飞机场时,闹了不少笑话,一个女生指着路边上的麦田说:‘呀!这么多韭菜啊!’让其他人笑了一路。从此,相当长一段时间,这句话成了我们圈子的口头禅,一遇上什么让人惊讶的事儿,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喊:呀,这么多韭菜!紧接着便有一个男生表情丰富地说,哎,我可怜的麦苗呀!然后大家笑作一团。”那段无忧无虑的日子让岳峰很难忘。

  “那时飞机还是比较稀罕的交通工具,在连火车都没多少人坐过的年代中,飞机场自然是个很神秘的地方。要去飞机场得过两个关口,都是军人把守,为了不引起卫兵的注意,我们一过107国道,就三三两两分开行动,有个见过世面的男生反复给我们讲不要紧张,千万不要看卫兵,大大方方地直接进就可以了,如果对方询问,一定要镇静,就说找叔叔阿姨什么的。经过他的培训,我们顺利通过。

  “飞机场里有许多两米来高的水泥坡,坡度很大,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却是我们练习滑板的最佳场地。技术好的,可以优雅地在坡上旋转后滑下再进行下一个坡的冲刺。有几次,我们还有机会获准进入飞机里看了看,想来,他们是把我们当成家属院里的职工子弟了吧。我们还在里面放过风筝,排练过歌曲,一晃3年就过去了,我们也到了不得不分别的时候。

  “大概是1996年7月,我们中有个人过生日,我们又聚在了一起,相约去老飞机场怀旧,结果,那一次却怎么也混不进去了,于是我们只好改道去了花园口。那是我们最后一次去老飞机场。”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