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5版:密码
3  4  
PDF 版
47具神秘之棺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47具神秘之棺

中原网  日期: 2008-05-09  来源: 郑州晚报  
  淤泥中的棺木
  盗洞口
  龙形玉佩
  一座并不十分豪华的古墓中,竟埋葬着47具棺木。令人惊奇的是,古墓中埋葬的竟是年轻女子!墓主人是谁?为什么如此整齐地安葬在一起?这些女子身着的服装至今仍颜色艳丽,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奇迹?正值青春年华的姑娘为何丧生?

  无数疑团笼罩着这座神秘的大墓,等待我们共同开启。

  神秘群棺

  2006年冬天,一群人出现在江西靖安县的一个小村庄中。领队的是江西省文物考古所副所长徐长青。几天前,他接到一起有关盗墓的举报,便立刻带助手奔赴现场。

  发生盗墓的地方就在一座小山上。这座小山远看酷似和尚化缘时用的钵,当地人称“斋饭岗”。而在考古学家看来,这种小山包极有可能就是古墓的封土堆。

  根据目测,这个小山包高达十二三米,如果是墓葬,那么规模一定不小。

  盗墓贼究竟有没有得逞呢?

  考古队在现场勘察了盗洞,经过分析,觉得这里应该没有遭受太大的破坏。

  徐长青在盗洞口发现了一些纺织品残片,还有青膏泥。凭着这几个证据,徐长青已经能确认这里是一个古代墓葬,而且应该是春秋到西汉初的一个大型墓葬,可能是贵族墓地。

  这让所有考古队员充满了期待。如果这里真的是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高等级古墓,那么会出现千年不朽的马王堆女尸那样的奇迹吗?会有大量的青铜器和玉器吗?还是会有完全出人意料的景象呢?

  考古队员开始清理封土堆。经过3个月的努力,封土堆消失了,墓穴大致模样呈现出来。

  南方多雨的天气导致墓坑里聚满淤泥。到了墓穴真正完全暴露的那一刻,在场所有的人都惊呆了。长方形的墓穴中,密密麻麻地摆放着47具棺木。这种极其特别的埋葬方式,经验丰富的考古队员也是头一次看到。

  疑问随之产生。这些人究竟是谁?他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他们为什么死去,然后被整齐地下葬于此呢?

  将军之墓?

  此时,在堆满淤泥的墓穴里,已先后出土了十来件器物,其中有一批青瓷器。根据烧制工艺和特点,专家判定,它们是春秋中晚期的作品。

  这让徐长青回忆起几十年前一次不起眼的考古发现:在离这个古墓不远处,曾出土了3件春秋时期的青铜器。根据上面的铭文,得知它们属于一个叫徐国的诸侯国。出土地点距靖安古墓只有500多米,这肯定不是一种简单的巧合。

  据史书记载,徐国曾是一个很大的诸侯国,疆域最大时包括江淮流域的广大地区。但在诸侯混战的春秋时期,徐国正好夹在另外两个大诸侯国——吴国和楚国之间,地盘不断遭受侵蚀。公元前512年,徐国被吴国消灭。

  如果靖安曾是徐国的统治中心,那么古墓中的人很可能就是徐国人。他们会是谁呢?

  在考古现场,还不断有新的发现。

  一位考古队员在清理墓穴东南角时,发现了一具特别的棺木。这具棺木比其他棺木都大,虽然外观被严重腐蚀,但依然能清晰地辨认出棺木外椁板的痕迹,说明当年在棺材之外曾套有椁。在中国古代,高等级的墓葬在棺材外一般都套着椁,像大匣子一样保护棺材。

  在47具棺木中,只有这具棺木有椁,说明这是墓葬的主棺,也就是墓主人的安息之所。

  根据多种情况分析,这位墓主人很有可能是徐国一位地位显赫的人物。那么,他会是什么身份呢?大臣、巫师,还是将军?

  徐长青产生了一个奇妙的灵感,他联想到在春秋晚期,徐国一直遭到吴国和楚国的威胁,这座大墓会不会跟当年的战争有关呢?也许,在一次保卫国土的惨烈战斗中,一位将军和他的部下不幸全部阵亡,国君悲痛万分,下令将他们集体厚葬。这就是一座将军墓?带着这样的猜想,徐长青热切地盼望开启主棺,如果里面的文物出现兵器,那么推测就能得到部分证实。

  空棺疑案

  庞大的主棺总重量超过了1吨,在起重机的帮助下,棺盖终于被打开。考古队员急切地拨开主棺内的淤泥,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棺主的尸骨已腐烂得荡然无存,而且,更奇怪的是,竟然没有陪葬品。这是怎么回事呢?

  江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樊昌生认为这种现象可能是早期被盗造成的,因为在主棺棺木两头的棺木板上发现了两个洞,经仔细观察发现是人工敲打的痕迹。

  这种说法遭到了徐长青的质疑。徐长青认为,如果说主棺被盗,那盗贼为什么不继续往里盗呢?由于这具主棺一反常规,没有放在墓穴中心,而是放在临近墓道口的地方,所以一般来说,盗墓贼不会判断出这就是主棺。

  徐长青分析,主棺的破坏很可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由于主棺的位置比其他棺木相对高一些,因此主棺上包裹的白膏泥就比较薄,而这个位置又有地下水,常年的冲刷和侵蚀使得主棺腐烂很严重,以至于空无一物。

  最后,清理主棺唯一的收获是一枚龙形玉佩。这枚玉佩呈半月形,质地通透,厚度只有2到3毫米,双面都雕有微小细致的云雷纹。这唯一的证据却无法给考古队员带来更多的启示。

  更让人感到困惑的是,就在离主棺最近的位置还有一个棺床,显然是给地位仅次于主棺主人的人准备的。但这个棺床上没有棺材。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太多的谜团让本有些失望的人们有了新的期待。在那些还没有打开的棺木中,会不会留下些什么呢?

  大部分棺木被运回室内进行清理。当棺木内的污泥被完全清除,人们看到了期盼的情景。

  在47具棺木中,有22具棺木保存了较为完好的人骨遗骸,还留下了一些随葬品。不过,这些随葬品几乎都是生活用具,没有兵器。徐长青关于将军墓的猜想在此时有些动摇了。

  为了进一步调查,工作人员对遗骸各部位进行了精密测量,以确认性别。出人意料的是,目前为止能鉴别出性别的7具人骨遗骸均属女性,年龄在15岁到25岁。这些年轻女性显然不会是骁勇的战士,这彻底否定了有关将军墓的猜想。

  什么原因使这些女性在同一时间死亡?会不会是在战争中被集体杀戮呢?但到目前为止没发现这批死者生前有被捆绑的痕迹,也没发现骨头上有任何砍砸痕迹。

  那么,有没有可能是一场瘟疫夺去了她们的生命?但多种情况表明,这个东周墓葬的加工方法非常讲究,考古队员挖了160平方米,墓壁加工都非常整齐,47具棺木都是采用整段原木从中间对分成两半做成,这显然是一个精心准备的墓葬,瘟疫暴发仓促埋葬的可能性不大。

  集体殉葬

  不是瘟疫,也不是战争,人们便把猜测集中到了殉葬说上。这时,又一个奇怪的现象发生了:在11具人体遗骸的骨骼中都发现了一种绿色的结晶体。

  结晶体密集地出现,考古队员都感到很疑惑,不知道怎么形成的,但大家都倾向于跟人体内的矿物质和环境有关系,当然也有人认为,可能跟食物有关系,也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推测:是不是服毒?

  这些女子很有可能是为主人殉葬而死的。但她们的身份又是什么呢?在差不多同时期的一位诸侯王的墓葬中,也出现过年轻女子集体殉葬的情况。

  曾侯乙墓就有21位20岁左右的女子殉葬,都是墓主的妃子和侍妾,但规模远远超过靖安古墓,总面积220平方米,出土文物1.5万多件。靖安古墓的殉葬人数有40多个,是曾侯乙墓的两倍,可陪葬文物却无法和曾侯乙墓相比,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相当普通。

  这些矛盾让人百思不得其解。随着清理的深入,又出现了更多不好解释的现象。

  在不少棺木中,完好地保留了死者的头发,其中一个细节说明这些女人的地位并不高贵,但她们却穿着十分华贵的衣服。

  在一件衣服的局部,可以清晰地看见残留的朱砂印纹。在那个时代,朱砂是一种高级染料,只有身份高贵的人才能穿。衣着华丽却又地位卑贱。她们究竟是什么人呢?

  2000多年前的织物保存到今天,已经是一个奇迹。不仅如此,通过光谱测试,发现有的纺织品每平方厘米所用的经线竟有280多根,每根线的直径只有0.1毫米,密度之高十分罕见。

  在考古发掘史上,西汉的马王堆汉墓曾出土过一件只有48克重的丝绸织物,薄纱般的质地让世人惊叹,但它的经线密度才有100多根,而它的年代比靖安古墓要晚四五百年。由此可见,早在2500年前,徐国的纺织技术就已达到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高度。

  中国古人在纺织方面的高超技能是众所周知的,但在靖安古墓发掘前,人们没想到古人在2000多年前能达到如此高度。

  靖安古墓最令人欣喜的发现正是这些纺织品,它们填补了同时期纺织工艺的空白,可能会改写中国纺织历史。

  陪葬之墓

  徐长青和其他考古队员仍在苦苦琢磨墓葬性质和墓主人身份的问题。

  他们注意到了陪葬的纺织工具小竹筒,它们摆放在死者身边,显然是她们生前最重要的物品。用纺织工具作为陪葬品,会不会隐藏着特别的含义?在中国的古代典籍中,把生活在南部和东南地区的土著民族统称为越人。徐国的主要居民就是越人。用纺织工具做随葬品,或许只是越人的古老风俗。但这并不能解释一系列疑团。

  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推测倒是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

  部分专家认为,纺织工具说明这些女性很有可能在生前从事与纺织相关的职业,所以虽然地位不高,但能穿着当时最名贵的衣服下葬。这样一来,其他疑惑似乎迎刃而解:如果这些女子是纺织女工,那么墓主人可能并不是徐国的大贵族,而是为国君负责纺织工作的官员,所以陪葬文物不多。

  也就是说,这个古墓并不是独立的墓葬,而只是一座大墓的陪葬墓。那个空着的棺床,也许是为墓主人的副手或妻子准备的,但他(她)在集体服毒前逃跑了。

  虽然关于靖安古墓的争论很多,但陪葬墓的定位得到了所有专家的认同。陪葬墓尚且如此,可以推想那座没露面的大墓会有何等气势!那里埋葬的才是真正的主人,说不定就是徐国国君。这是一个让人激动而又不安的消息。

  它在哪里呢?有没有被盗墓贼骚扰过?考古队员开始了新一轮的田野考察。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又能得到重大考古发现的消息。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