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4版:城市故事
3  4  
PDF 版
百年郑州邮路
一根扁担两根绳,肩挑背扛腰如弓
100多年前,郑州邮政创办于西大街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一根扁担两根绳,肩挑背扛腰如弓

中原网  日期: 2008-05-14  来源: 郑州晚报  
  旧时邮差如何传递信件?

  【

  最初运递邮件只能靠步行担挑,邮路采取分段接力的方式,因而邮路上不断上演着邮差的另类接力赛:“一根扁担两根绳,肩挑背扛腰如弓,夜路过境摇铜铃,风雨不停日夜行。”

  】

  今年87岁的乔佩勋是郑州邮政局的离休干部。1944年,他中学毕业应征到中华邮政(民国时期称“中华邮政”),一直从事办公室工作。解放后,乔佩勋成为第一代人民邮政职工,见证了郑州邮政的变迁。为编纂《郑州邮政志》,乔佩勋曾走访了许多比他资历还老的邮政职工,详细了解了郑州邮政100多年来的历史。

  据乔佩勋介绍,最初的邮路采取分段接力的方式,南来的邮件,铁路邮班每周两次从汉口通至广水为止,然后用步班接力邮差送至许州和郑州,郑州用每周两班邮差送至开封。

  清末的邮路就是一条邮差的辛酸路。每天早晨天不亮就打上裹腿出发,挑着30多公斤的担子,徒步近百里,饿了,啃一口干馍,渴了,喝几口凉水。饱受风霜暑热不说,还要手持棍棒,以防野狼、野狗的侵袭。

  据粗略统计,邮差日平均步行45公里,除休班外,每年要行走1.35万公里,平均3年相当于围绕赤道1圈。日复一日、披星戴月地在两地间往返,平均一个月要磨破一双鞋,只有歇班时才能回去与家人见上一面。

  邮差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因为承载了太多人的期盼,还是很受人尊重的。待遇也还算不错,一月能挣10多个大洋(清末一块大洋能换7串铜板),养活一家老小不成问题。

  1905年至1906年,汉口—郑州及郑州—北京的京汉铁路陆续通车,郑州开始利用火车运递邮件。1910年,穿越郑州的汴洛铁路通车,与京汉铁路交会于郑州,构成东西与南北两大铁路邮运干线,为郑州邮政的逐步发展奠定了“地利”基础。火车邮路开通伊始,汴洛铁路开设火车邮局(邮政信车),实行分段邮运,所带邮件均盖有“河南郑洛火车”及“河南开郑火车”邮戳。

  进入民国后,邮差运递的工作量更大了,加之兵荒马乱,其艰辛、危险可想而知。每天天不亮就上路,夜行还要准备晚饭带在身上,用洋油灯笼照明,将铁皮饭盒搁在灯笼上,利用灯笼的余热保温。由于负重增加,许多没做过苦力的邮差就有些吃不消,肩膀一次次被扁担磨破,血水、汗水浸湿了邮包,直到磨硬不再破。因此,大多数老邮差的肩膀上都会留下一道道的伤疤。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