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4版:城市故事
3  4  
PDF 版
百年郑州邮路
一根扁担两根绳,肩挑背扛腰如弓
100多年前,郑州邮政创办于西大街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百年郑州邮路

中原网  日期: 2008-05-14  来源: 郑州晚报  
上世纪80年代,建设路邮电局

人工分拣

弓背街邮政局

架子车拉邮件

汽车运送邮件

  1948年10月,郑州解放前夕,郑州市内仅有4个邮政营业点,邮政运输工具仅有6辆架子车和9辆自行车。据说9辆自行车中还有1辆是坏的,2辆用于办公,用于投递的只有6辆。

  6辆架子车、6辆自行车传信件

  人民邮政最开始的状况如何?

  一直从事办公室工作的乔佩勋,见证了人民邮政接手中华邮政的历史性一幕。

  据乔佩勋介绍,郑州解放第二天(1948年10月23日),郑州邮政职工主动派代表与市军管会联系,洽谈接管郑州邮政事宜。当天下午,市军管会派特员来邮局,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策,慰勉邮政职工继续为人民的邮政事业服务,按原职原薪供职,并即拨发粮食,解决邮政职工生活困难。解放后第三天,郑州市军管会派军代表进驻邮局,人民邮政开始代替中华邮政。

  也许是邮政职工走南闯北,觉悟普遍较高,接管任务非常顺利,邮局临时管理委员会月底即撤销。1948年11月1日,郑州邮政正式开始恢复邮件收寄业务、汇兑业务。

  乔佩勋回忆说,解放郑州期间,郑州邮政职工全体留局保护邮政资产、邮件、包裹等,正是因为他们“曾像保护自己生命一样保护邮政”,才使得邮政财产未受丝毫损失。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11月1日成立邮电部,正式确立邮政名称为“中国人民邮政”,在性质上区别于“中华邮政”。对邮政职工废止带有封建性和轻蔑性的称谓,将中华邮政遗留下的信差、苦力、杂役等称谓改为邮务员、邮递员和邮运员等。

  ●链接阅读

  20多年前,郑州人很不习惯使用信报箱

  上世纪80年代以后,郑州高层楼房逐渐开始增加,为解决高层楼房的投递问题,邮政局开始在城市楼房安装信报箱。作为一种新鲜事物,除行政区外,郑州市其他地方的信报箱使用率普遍较低。

  每天早上锻炼身体回到楼下,李欣都会顺手打开信报箱取出当天的报纸和信件,这个习惯已经好多年了。如今,信报箱早已是郑州市民司空见惯的日用设施,可在20多年前,许多郑州人都不接受这个新鲜事物。

  郑州高楼林立的历史并不算长,上世纪80年代以后,郑州才逐渐开始增加高层楼房。为解决高层楼房的投递问题,邮政局开始在城市楼房安装信报箱。1982年,全市共有楼房3295幢,安装了信报箱1300多个,但平均使用率只有58.3%,也许是行政区居住的多是南来北往的人,接受新生事物较快,花园路支局信报箱使用频率达到93.5%,而较低的大学路支局,当时只有22%。

  乔佩勋成为郑州邮政的第一代邮务员。多年来,乔佩勋一直致力于《郑州邮政志》的编纂工作,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资料。

  在向上扩张的同时,郑州也开始向四周扩张,由于城市建设逐步转向市郊(当时郑州市区范围很小),投递员负重猛增,造成该投不投,托人捎转信报现象比较严重。1980年7月,郑州邮政增加各支局投递段道20个,1980年下半年又增加投递段30个。截至1985年,城市投递段道共147个。投递段道增加的幅度,有力见证了郑州市区向郊区扩张的速度。

  百年前,郑州因居南北之要冲,成为河南境内药材、土特产的集散地,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省的棉花也都在郑州集散。京汉、陇海两大铁路交会于此后,棉花交易更是如日中天。据说1919年上海人办的豫丰纱厂最兴盛时有职工5000多人,对当时并不大的郑州来说,这是一支多么浩大的队伍!

  1954年,市内首开汽车转趟邮路

  郑州何时脱离人力拉运邮件?

  今年90岁高龄的李齐桂老人是郑州邮政局离休人员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作为新中国的首批邮务员,他充分感受到成为主人翁的喜悦。

  “旧时的邮政工人,除了每月领取的几块银元外,和雇方不再有任何的瓜葛。成为人民邮政的职工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关照。”李齐桂老人至今还记得自己最初居住的地方在中原路与大学路交叉口西北处,“每月8分钱房租,水电之类的也相当便宜。”

  1954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至郑州,郑州工业发展,会聚了大批的厂矿工人,再加上铁路工人,当时郑州的人口剧增。郑州行政区开设第一邮电支局——花园口路(花园路)邮电支局。市内首次开辟汽车转趟邮路,逐步代替人力架子车拉运邮件的历史。

  “我当时在二七路邮电局负责汇兑业务,因为那时来郑的工人都还未带家属,所以他们每个月发完工资后都要往家里汇钱,工人太多了,每天都忙得很,平均一天要办二三百张汇票。”李齐桂回忆说,“当然,营业网点少也是主要一方面。”当时(上世纪50年代初),郑州市区内的营业处只有4个,分别在西大街(原县前街所迁)、二七路(从原德化街所迁)、乔家门和解放路。

  1956年7月,李齐桂所在的营业处(二七路与太康路拐角处)兴建了一座三层邮电综合楼,从1965年起,郑州邮政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正兴街(和二马路拐角处)建成了一幢生产综合楼,火车站南端建成邮件转运站。上世纪70年代,邮车站和中原路支局相继建成,这些基础设施为改革开放邮政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更多郑州邮路的故事,请继续阅读C06版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