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11版:第一金融关注
3  4  
PDF 版
“打新”理财 今年何去何从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收益下降 “打新股”理财变脸
“打新”理财 今年何去何从

中原网  日期: 2008-05-14  来源: 郑州晚报  
  2007年,凭借大牛市的强劲,购买“打新股”类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均获得了不错的收益,“打新股”也得到了很多投资者的青睐。但是,随着近段股市持续低迷,投资者禁不住担心“打新股”理财产品的保本可能性。为此,各银行纷纷对打新产品进行调整,单纯打新产品几乎不再主打,混合收益型打新产品频频露面。不过理财专业人士还是提醒投资者,打新股产品要想获得去年一样的高收益几乎不可能,在收益下降已成趋势的情况下,投资者不妨分散配置多样的资产,以求规避风险。晚报记者 来从严/文 吴琳/图

  近日,记者在省会多家银行网点发现,去年占据理财首位的打新股理财产品已经无人问津,不少银行甚至已经明确表示目前已经停发此类产品。

  据了解,2007年4月,中信银行郑州分行率先推出打新类的“新股支支打”理财产品,开启了中原理财市场“打新股”理财的序幕,随后,各家银行纷纷推出新股申购型理财产品,通过募集客户大量资金,进行新股申购,在2007年股市一片大好的形势下,确实为客户赚取可观收益。

  5月12日,当记者以投资者的身份向理财专员咨询打新方面的业务时,理财专员也向记者坦言,就目前的股市形势,许多之前参与打新计划的投资者都将资金转移投资于其他方面,建议记者暂时把资金投资于稳健型理财产品。

  “据统计,2007年,沪深两市共有120余只新股上市,当时各行发行的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在150支以上。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随着股市的不断下跌,新股中签率低,多支新股相继跌破发行价,打新类理财产品逐渐失去了吸引力。”省会一家证券公司人士说。

  打新产品风光不再

  信托类理财占据主流

  记者获悉,由于股市持续不振,多家银行都减少了与股市相关的理财产品发行。西南财经大学银行与信托理财产品研究所发布的理财产品报告显示:今年2月以前,新股申购类产品一直在唱主角。打新类产品2007年和今年初发行量维持在30到40款,并以20%到30%的高收益率被称为理财产品“收益之王”。然而,从3月份开始,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开始占据主流。根据统计,今年前1、2、3月份,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分别为36款、25款、76款,4月份则激增至124款。

  统计显示,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已经超过5%,较银行存款利率有明显优势,而打新理财产品则走出相反趋势,4月份到期的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已经下降到10.87%,远远低于2007年下半年的20%~30%。受此影响,产品数量在4月也急剧萎缩到5款。截至4月底,新股网上申购累计收益率为2.1%,年化收益率为5.2%,二者相差无几。

  西南财经大学银行与信托理财产品研究所研究员分析,今年各家商业银行普遍面临信贷额度紧缩、流动性问题,信贷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通过银行理财产品与信托产品的对接,再发放信托贷款,这一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所采用。近期省会多家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均是挂钩信托类的产品。

  推陈出新重新上市

  据了解,为了增加打新产品的收益能力,吸引广大投资者对申购新股的注意力,一些银行对传统的打新理财产品进行调整,相继推出混合型打新理财产品。不仅投资于新购申购,在新股申购期间,还参与债券类、票据类及货币类市场工具的投资,以提高资金收益。

  中信银行郑州分行推出了“打新股”升级产品——中信理财之全面配置型理财产品,其投资方向除了针对首发新股、首发可转债等一级市场投资外,还包括债券、信贷资产投资以及符合法律法规的货币市场工具投资。“这是专门为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对产品收益要求稳定的客户而开发。”中信银行郑州分行理财师潘明权说。而招商银行推出的新股申购16期理财计划,除了传统的新股申购投向外,募集资金还可参与可转换债券的网上、网下申购。

  记者采访中,多位银行人士表示,面对一级市场资金不断增多,申购中签收益持续下降的市场局面,产品的混合化将成为银行“打新”产品的出路。对于投资者来讲,“在现阶段股市震荡期间,有大量资金投资在高风险理财产品的客户,也可以将之作为资产配置的一部分,来分散由于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投资风险,以获得更加稳健的收益水平。”招商银行郑州分行首席理财师赵磊说。

  延伸阅读

  日前,证监会关于“酝酿对新股申购制度进行变革,以提高散户中签率的消息”一传出,立刻引发银行业界对打新理财产品的担忧。有投资者认为,打新股理财产品可能就此退市。

  目前市场普遍预期的有三种方案。一是由现行的按资金申购,变为按账户配售新股,以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二是借鉴香港市场的“一人若干股”的做法;三是恢复按市值配售。

  据理财专家介绍,一旦通过变革新股申购制度提高散户中签率,散户将不用再抱团取暖,而是通过自力更生的方式参与新股申购。由于不用缴纳管理费,收益率很可能会比打新理财产品高。目前,几乎所有银行对打新产品的管理费收取标准都在1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15%~20%。

  银行人士表示,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状况,投资者应适时微调“打新股”理财产品的投资策略。一方面转向流动性强的产品,让自己进退自如。另一方面,也可选择投资方向多样化的产品。例如,在打新股之余,还会投资债券、基金,甚至未来的股指期货等其他领域。

  “打新”产品寻求突围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