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0版:改革开放30年
3  4  
PDF 版
改革开放30年他们 这30年
塔沟掌门人:打拼奥运会“用武之地”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打印】  

塔沟掌门人:打拼奥运会“用武之地”

中原网  日期: 2008-05-14  来源: 郑州晚报  
回望感言

心有多大,“武台”就有多大。

  习武世家破例收下外姓徒弟

  “刘家以祖训‘习武传家’,1935年俺爷就在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上获得次轻量级角力赛第一名,俺爹刘宝山在1959年开封举办的全国武术表演赛上,凭一把春秋大刀摘得器械类表演状元。”说起自己习武的历史,刘海钦总是想起自家显赫的武术传家史。

  据刘家家谱记载,清朝雍正九年,刘家祖上从偃师逃荒到登封塔沟村,其中两兄弟进入少林寺习武,两人勤学苦练精通少林十八般武艺,刘家武学自此源远流长。

  说起塔沟武校的创办历程,刘海钦对父亲充满了敬意:“他功夫好啊,尤其是枪术,好到你在地上打一滚,可以连扎7枪,他的‘弹弓’也练得绝,准、快、远。”

  时隔30年,刘海钦依然清楚记得父亲第一次收徒的情形。“父亲收的第一批徒弟就俩人,都是外地的,一个是山东马戏团的团长李洪普,当时他和同在中岳庙前赶会的父亲认识了,看到父亲的功夫赞不绝口,就提出要拜师。一个是来自东北鸡西矿务局的‘腿功高手’李玉君,他的‘童子十三腿’很厉害。他拜师学艺冲着刘家少林绝技的江湖名气。”

  “以前拜师,刚开始就是踢场子,双方进行比试。输得心服口服,才会写下门生帖,带着礼品到你家中正式磕头拜师,徒弟便吃住在师父家中,忙时干点农活,闲时传授武艺,一分钱的学费都不用交。”

  “要说塔沟武校的发源就从这里开始的。”这一年,刘海钦读高一。上世纪80年代,电影《少林寺》热播,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武术热陡然升温。前来刘家拜师学艺的人络绎不绝从起初的几十人,到百余人,外地的徒弟多了,人家写信,家里人汇款寄包裹总要有个地名吧,于是,就经登封市体委批准挂牌成立了“登封少林塔沟武术学校”。

  “当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办学,只是纯粹的传授武功!”刘海钦回忆,因为要负责徒弟住宿吃喝,每个人象征性收取5块钱的费用。

  生产队长冒雨送来体院录取通知书

  传男不传女,在家男孩中排行第二的刘海钦,自然打小就要练功夫,“大年初一起早就要跟父亲练功,过节别人家的小孩都疯着玩,自己却还要吃苦受累,毕竟是小孩子,心里也不情愿,但慑于俺爹的威严,还要练。”虽然是武术世家,但刘宝山知道知识的重要性。

  “俺爹在大节上一向不糊涂,每天再忙再累,到晚上也要逐个检查他们的作业,谁偷懒就打谁,下手可狠,都怕他!”回忆起自己能够走出山沟去武汉上大学,刘海钦对父亲充满感激。

  1980年,刘海钦高中毕业,当时的大学录取率只有6%,在选择高考志愿时也权衡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恰好那年武汉体育学院开办武术系,等于给他开了一扇进入高等学府的偏门。

  “当时高考制度全国都是统考,哪像现在有什么特长生。”回忆起自己的高考经历,刘海钦历历在目。“加试的武术体能考试,考点在开封,记得很清楚啊,那是平生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那么长时间的长途车,口袋里装了5块钱,穿的裤子还是借叔叔的高级‘的确良’裤。路过郑州,看见高楼很新奇,就一层一层数,现在想想也没有多高,就8层。”

  武术套路考试对他而言是小菜一碟,丝毫没有觉得紧张,功夫表现得很舒展,“当时有5个考官,也不是当场亮分。”刘海钦回到家里一切如常。“记得很清楚,有天下着大雨,我正和父亲在家里拉钻做架子车呢,生产队长打着伞来到俺家,进门就冲俺爹喊‘请客,请客’。”当队长拿出武汉体育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时,刘海钦高兴得蹦了起来。

  “塔沟”奠定武校霸主地位

  刘海钦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北水利厅工作,月工资100多元。农村人很羡慕。直至有天父亲来信说,家里上百学生,管理力不从心,刘海钦反复考虑再三,辞职回家协助父亲办学,随后哥哥弟弟也相继归来。

  刘海钦的印象中,起初的几年,学校只是沿袭着传统的方式,以传承武功为目的。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固有思想。当时郑州市邙山区(现惠济区)有个“黄河武馆”,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连年参加河南省的武术比赛,经常斩金夺银闻名全省,生源自然不错,全国很多地方想习武的都慕名前往。

  “如果能参加省级赛事,历练选手,扩大学校知名度,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刘海钦开始有了这样的想法。想法虽好,但当时塔沟武校还是个体户,如何参赛没有先例。于是刘海钦就找登封体委的领导,登封体委的领导又找到竞赛委员会的毛景广主任,一系列的攻关游说,终于取得了参赛资格。

  “第一次交手不能让人家打回来了!”刘海钦的父亲交代要去私探一下对方的虚实。于是,刘海钦专门跑去看那个武校的金牌选手训练,发现有些技战术等方面还不如自己学生。“当时就觉得不服气,他们凭啥拿金牌?”回忆起过往,刘海钦记忆犹新。1988年,少林塔沟武校第一次组队参加省级武术比赛,“当时去了16个人,参加8个项目的比赛,一下子拿到了5块金牌。”

  “到1990年的比赛,塔沟和黄河打红眼了,一下囊括了11块金牌,由此奠定了在武校中的霸主地位。”回忆当时的成绩刘海钦很自豪。后来,塔沟武校在河南省重大武术赛事中,连续20年获得散打比赛团体冠军;连续14年获得拳击比赛团体冠军;连续10年获得跆拳道比赛团体冠军。在全国性大型武术比赛中累计获得27次团体冠军。

  《十二生肖拜大年》上央视春晚

  1994年,山东郓城宋江武校率先闯入了春晚,他们的《狗娃闹春》获得了非常不错的反响。

  “我们少林武术这么大的流派,功夫不比他们差,为什么我们不能上春晚呢!”刘海钦“脑子开窍”了,第二年让弟弟刘海科带领20多名学生浩浩荡荡直奔春晚,当时他们的节目是《打山门》。然而这次是乘兴而来,惨败而归:没有专业的舞美、音乐老师,队员根本不知节奏、鼓点为何物,节目粗糙,最终被毙。

  “从擂台到舞台,差别还是相当大的,比如,我们的学员上台后,武术动作很潇洒,但亮相表情就很呆板,总之,导演说的一句话‘艺术感太差’。”刘海钦费尽周折请来了多次担任春节晚会策划、艺术顾问的焦乃积,并且聘请总政歌舞团的杨威为舞蹈编导。

  2003年,刘海钦接到了央视的邀请,到京后,意外的消息再次打击了他们的信心。央视春晚有一个规则:各个类别的节目只能上一个,而当时已经有了一个儿童类节目《猫和老鼠》,而竞争的对手竟然还是老乡——小香玉艺术学校的。

  “咱不蒸馍蒸(争)口气!我们一定要上春晚!”刘海钦第一次排练时,身负重任的孩子们很紧张,意外发生了,节目有一个情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本应是“猴子”韩雪强用钢板平着敲打“老鼠”陈可可的头部,“老鼠”凭借铁头功把钢板撞断。由于过于紧张,韩雪强错用钢板的横截面击打了陈可可的头部,钢板没断裂,“老鼠”的头部却开花了。陈可可后来在医院缝了3针,伤口刚愈合,“猴子”又用钢板把“老鼠”的头拍烂了,陈可可又被缝了7针。

  “晚会最后彩排时,节目上不上就看现场观众的掌声,那时没有领掌的,都是自发的掌声,我们的节目4分40秒,观众掌声6次,盖过了其他节目。”刘海钦说,导演金越当场拍板,就上塔沟的。

  最后的《十二生肖拜大年》,亮相央视春晚,节目获得了巨大反响。2003年至2008年连续6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有人评论说,在春节晚会上,少林功夫将成为赵本山之后的又一个重要文化符号。

  塔沟武校在央视崛起,在吸引全国亿万观众的同时,更引起了一个人的注目,他就是国内最著名的电影导演张艺谋。

  从雅典奥运会走向北京奥运会

  2004年希腊雅典28届奥运会闭幕式上特意给下届举办国中国时长8分钟的节目。导演就是张艺谋。他首先就想到在奥运文艺表演上,肢体语言最容易理解和接受,而中国功夫最受中西方人民所青睐,而中国功夫最知名的是少林功夫,而少林功夫最有实力的非参加过3次央视春晚的塔沟武校莫属。于是幸运之神再次垂青他们。

  “别小看那些灯笼、衣服,加起来60斤重呢!”刘海钦说,“站在一米多高的高跷上行走已经是非常难了,更何况背负60多斤重的东西。”“这28个孩子,是北京舞蹈学院的老师来俺塔沟武校精挑细选的,都是20岁左右,齐刷刷1.7米的个头,孩子们在登封苦练了两个多月,每天都背着30多斤的沙袋在山路上练习平衡,因为难度过高,导演组当时对这个节目并没有抱多大期望,然后在北京预演的时候,节目精彩得连张艺谋也觉得出乎意料。”

  2004年中国奥运艺术团在希腊雅典28届奥运会闭幕式上,28个穿着古装、手持大红灯笼、踩在高跷上的孩子,他们轻盈地舞动着手中的灯笼,在高跷上行走自如,顿时掌声雷动。

  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的精彩表演,给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又想到了塔沟武校。4700多名学生将再次登临奥运会的舞台。

  “由于和奥组委签订有保密协议,不能透露节目的具体细节,但可以肯定的是,这4700多人参与的节目内容以武术为主。现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几位编导正在塔沟武校指导队员的排练。”刘海钦神秘地说。

  据他说,排练从去年8月已经开始。今年5月中旬,部分队员将前往北京训练,6月10日进驻鸟巢合练,7月10日至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参加奥运会开、闭幕式表演的学员将在鸟巢进行最后的排练。

  “很抱歉啊,海科在北京带散打队员备战奥运会呢,一大堆事都急着要我处理。”5月7日上午11点,刘海钦把记者“晾”了一个半小时后,终于落座接受采访。海科是他弟弟,现在是少林塔沟教育集团的总教练,而他自己则是校长。“这民办学校的校长和公办的可没法比,我们能少用人就少用人,何况学武的和学文的孩子管理起来差别大了。”说起自己的辛苦,刘海钦言语中流露出的更多的是自豪。“从我父亲收俩徒弟,三间茅草房开始,到现在30年了,发展到教室28万平方米,两万多人的教育集团,回头看看自己都觉得吃惊!”

  晚报记者 杨观军 王战龙 袁建龙/文

  王银廷/图

  核心提示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