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7版:郑州社会
3  4  
PDF 版
规定时间内答不完题可延长时间
警用新装备进社区 多功能匕首成“明星”
老太听信偏方吃活蜜蜂治风湿 吃到第3只时突然倒地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规定时间内答不完题可延长时间
30年前的高考在考试时间方面比现在宽松了许多
中原网  日期: 2008-05-17  来源: 郑州晚报  
  □晚报记者 潘默/文 王银廷/图

  

  本报讯 市民潘良知珍藏着一张1978年的高考准考证,当年儿子手持准考证,走进考场,走进大学,用“知识改变了命运”。微微泛黄的准考证承载着父子两人的希望,见证着时代变革的步伐。

  1978年准考证什么样子

  5月14日上午,潘良知家中,这张“河南省197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准考证”上,考生姓名:潘建明(潘良知之子),报考专业类别:理科,考试何种外语:英语,考点:7中学16试场,报名号(试场座号):67398,加盖有郑州市金水区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的公章。

  准考证上的内容与今天的并没多大的差别,只是在考生须知第1条中有这样的语句: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解答不完试题,可延长考试时间,但最多不能超过30分钟。看来当年对考生还是比较“宽容”的。

  恢复高考让父子顿感“有出头之日”

  老家在湖南的潘良知出生于1935年,1956年考入湖北大学,1960年分配到河南省交通厅工作。随后的年代里,作为知识分子参加五七干校劳动,插队落户到周口扶沟。1962年出生的儿子潘建明也随其在公社学校上学,1974年回到郑州后,儿子就读省建筑中学。谈起儿子,潘良知很是骄傲,“孩子内秀,不太爱说话,比较钻,学习自觉性高,一心扑在书本上面”。

  1977年,中断10年的高考恢复,消息传来,父子俩都很激动,心情一下子舒畅起来,“终于有了出头之日”。

  录取过程中的悲喜

  1977年年底儿子潘建明参加了第一次高考,考入河南医学院。次年1月份体检,2月下旬入学,但不到两个月又接到退学通知。找到学校、招生办,得知录取时按照毕业生分数进行,而儿子当时还是在校生,为此学校还专门写信给潘良知的单位解释其儿子退学的原因。

  上不成学了,离下次高考仅仅有两个月,哭了一场的潘建明重新备考,也就有了前述准考证的诞生。分数出来后,潘建明的分数在全省名列前茅。在父母的支持下,潘建明的志愿依次报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大。别人录取结果都出来了,潘建明的还是毫无音信。到招生办一问,工作人员透露“结果比你们想象的更好”,潘建明被选为留学预备生。

  谁知满心欢喜的家人再次被告知,国家政策有变化,不再选派中学生出国留学。看着其他人都入学了,潘良知又找到招生办,招生办说清华大学水利专业还可补录,但是儿子的兴趣在激光电子方面。尊重孩子的意愿,潘建明最终进入西安交大无线电二系就读。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的潘建明大学毕业后出国继续深造。

  民间记忆

  改革开放

  30年

  郑州晚报 郑州市博物馆 联办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