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晓凤正在照顾福利院里的孩子。 |
|
“咳,又是大地震,不知道又会有多少孩子失去父母成为孤儿……”2008年5月14日,郑州市社会福利院育童园的无菌配奶室,47岁的陈晓凤一边给孩子沏牛奶,一边念叨着四川汶川县发生的灾情。
陈晓凤,从1976年作为一名临时工进入郑州市福利院开始,她一直负责照顾这里接收的被遗弃的婴儿,而且一干就是30多年。谈及福利院的变化,她感慨道:“30多年的时间,我亲眼见证了福利院点点滴滴的变化,从最初的瓦房,到现在的楼房,从最初使用的煤油灯,到现在明亮的电灯,从最初到河边给孩子们洗尿布,到现在使用上现代化的洗衣机、烘干机,这些变化真的是说也说不完。” 晚报记者 裴蕾/文 马健/图
1976年,初到福利院
“冬天砸开冰窟窿给孩子洗尿布”
追溯自己第一次到社会福利院上班的情景,陈晓凤记忆犹新。
“那一天,我刚到福利院的时候,就看到在一个十分破旧的瓦房里面,有二三十个小孩子,他们都躺在小床上,房间气味很难闻。随着一个孩子的啼哭,也带动了其他孩子开始哭,感觉当时简直乱成了一锅粥。”
目睹了这一切,当时还不到16岁的农村姑娘陈晓凤有点想打退堂鼓了:“我才是个大姑娘,能够照顾好这么多孩子吗?而且如果一辈子都干这个,多没出息呀。”
正在这时,一个刚刚会走路、坐在学步车里的小男孩用瘦弱的小胳膊抱住了她的腿,哭着对她喊:“阿姨,我喝奶。”看着孩子可怜兮兮的样子,陈晓凤内心里的母爱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当时我就在想,这些孩子真的很可怜,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一落地就失去了自己的父母,更需要关爱啊。”
就这样,陈晓凤成了这些孩子口中的“凤姨”,成为了一名普通的保育员。
“那个时期,福利院的条件比现在可差多了。”陈晓凤回忆说,当时没水没电,他们使用的是烧煤油的“罩子灯”。为了不耽误晚上给孩子们喂奶,她每天下午上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认真地清洗马灯,添上煤油,为晚上作准备。
照顾好婴儿,清洗尿布可是大事情。由于福利院里不通自来水,她每天都要端一大盆子尿布,到后面的贾鲁河去洗。到了冬天,河面上冻了,弱小的她还要找来大木棍,使劲在河面上敲个大窟窿,然后在冰凉刺骨的水中为孩子们洗尿布。
1980年,福利院已通上水电
女儿把妈妈“让”给了福利院里的娃
1980年,陈晓凤结婚了。一年后,她和丈夫的宝贝女儿呱呱坠地。
“结婚后,福利院很照顾我,给我在院里面安排了一间10多平方米的平房,厕所是公用的,厨房也就是在家门口烧个煤炉。”陈晓凤说,虽然比不了现在,但是在那个时候,她和爱人能够拥有自己的住房,已经感到十分满足。
此时的陈晓凤,由于勤劳能干,已经是一个十分称职的保育员了,她已经热爱上了自己的工作。
那个时期,福利院中已经通了水电,工作环境相比以前已经好了许多。
“那一年,发生了一件事情,让我至今难忘。”陈晓凤说。
一天下午下班后,当时已经18时许了,刚刚回到家中的她突然接到院长通知:福利院有个娃娃突发疾病,需要她把孩子带到医院就诊。
恰巧那一天,陈晓凤的女儿也发烧了,知道她要走,病中的女儿哭着问她:“妈妈,能不能不走?”当时,听到孩子可怜巴巴地请求,陈晓凤的心里难受极了,但还是狠着心对女儿说:“你有妈妈,可是福利院的宝宝们没有妈妈呀。”
听到陈晓凤这样说,她女儿懂事地说:“妈妈,你去吧,我把妈妈让给他们一会儿。”那一天,当陈晓凤给福利院的孩子看完病回家,已经是深夜12时了。
1986年,郑州市儿童福利院成立
“没想到保育员也当上了市劳模”
对于郑州市社会福利院来说,育童园的工作可以说是任务最重、最让人操心的岗位。因为这里集中了全院15岁以下的大部分孤残儿童,从刚出生几天嗷嗷待哺的婴儿,到近10岁却不会穿衣走路的孩子,从痴呆傻到盲聋哑,情况十分复杂。
此段时间,让陈晓凤最为难忘的是,原有的郑州市社会福利院开始走上改革发展的道路,并在1986年,经市政府批准,成立了郑州市儿童福利院,与社会福利院是一套机构挂两块牌子。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陈晓凤逐步成长并越干越顺手,从一名普通的保育员正式被任命为育童园的组长。
“这么多年了,您一共照顾了多少个孤残儿童?”面对记者的问题,陈晓凤摇头了:“数是数不清了,总得有上千个吧。”
陈晓凤爱心、真心和细心的付出,当然也得到了更多的肯定。1994年,她被授予了郑州市劳动模范的称号,而且她也是福利院里面首个劳模。
2003年,老人孩子搬进新居
孩子们的房间冬有暖气夏有空调
2003年,对于陈晓凤来说同样是感觉最为难忘的一年。就在这一年的5月12日,福利院200多位院民喜迁新居。
“以前,我们院内经常是积水成潭,唯一通往外界的道路也常常是泥泞不堪。”陈晓凤回忆说,在这一年的5月12日,通过努力,福利院的院民们终于住进了总投资300多万元的“康馨居”。楼内设有康复训练室、健身房、电脑教室,院民们居住、娱乐、康复都有了很好的空间。同时,还特别铺修了门外一公里的“福利路”,方便了出行。
“与过去相比,现在孩子们的房间内,都是冬有暖气、夏有空调,24小时都有热水,孩子们随时可以洗澡,环境改善太多了。”作为福利院里的一员,她真心地为院民们生活环境的改善而感到高兴。
跨进新世纪 社会捐赠越来越多
节假日都有志愿者来这里奉献爱心
陈晓凤说,在计划经济时代,福利院很少接到社会捐赠物品。而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都富裕起来了,也开始陆续有企业来福利院奉献爱心,捐些钱物。
“现在,这里孩子的条件真的是好了,我最早在这里工作的时候,我们都是养点羊、牛啥的,给孩子们挤奶喝,如果实在不够吃,就只好喂点面汤之类的。而现在呢,看看我们的奶粉,有雅培的、贝因美的,都是很好很贵的奶粉,还有尿不湿等许多孩子急需的东西,一大部分都是社会各界捐赠的。”采访中,陈晓凤不止一次地委托记者向社会各界曾经对福利院奉献爱心的人士致谢。
“现在可真的是不一样了。”她感叹地说,福利院里,每到节假日或者双休日,经常会有大学生志愿者,或者企业单位志愿者来这里奉献爱心,帮助照顾院里的老人孩子,还有市民个人捐赠钱物,放下就走。特别是一些企业,他们都会事先了解福利院里面具体缺少什么,而后很有针对性地捐赠更为实用的东西。
“除了奶粉等食品之外,我们的洗衣机、热水器、消毒柜、冰箱等,都是社会上捐赠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院民们的生活质量。”
2008年,福利院孤儿搬新家
32年的付出,她得到了所有孩子的爱
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对于陈晓凤和她的孩子们来说,将是心情十分矛盾的一个儿童节:既期待又不舍。因为,在儿童节前,育童园里面绝大部分孩子,将会搬进新家了。
作为市委、市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新建的郑州市儿童福利院一期工程将于6月份完工,这也意味着,目前的社会福利院将一改老人和孩子住在一起的惯例,原有的社会福利院将只用于接收18岁以上的成人。
陈晓凤说,她还没有到过新建的儿童福利院,但听说位于中原区须水镇,而作为专门为儿童设立的福利院,新的儿童福利院特别为孤残儿童建筑了居住场所、学习场所及食堂、餐厅等多个功能区,并向社会公开招聘30多名素质很高的服务、特教人员。
而就在5月15日,按照院里安排,孩子们已经先期陆续开始被接进新的儿童福利院,适应新的环境去了。
“就在上午的时候,我刚刚送走了几个孩子,心里真不是滋味。”陈晓凤说,“13岁的郑果果是我一手带大的,马上就要走了,她哭着对我说,她早已经把院长和我当做了自己的妈妈。说等她长大了一定会来看我们。”
爱,无疑是双向的,正是30多年来陈晓凤对孤儿们付出的爱和心血,也让她得到了所有孩子的爱。
“凤姨,你的颈椎不是总会感到疼吗,让我来帮你按摩按摩吧。”对陈晓凤说这番话的,是福利院的孩子刘华。刘华刚来的时候,是个1岁多的小盲童,是陈晓凤亲手把他带大的。如今的刘华,经过一番努力,已经是洛阳按摩学校的大专生了,每到放假,他都要孝顺地亲手给自己最爱的凤姨按摩一下。“没有福利院,没有凤姨,就没有我。”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
而当年那个抱着她的腿要奶吃的郑大尚,如今也已经长大成人了,并且很争气,现在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一家公司上班,已经娶妻生子了。
回望感言
福利院快搬新家了,自己也快退休了,时间长了,和孩子们真是有了感情,能够亲眼看着他们一个一个长大成人,见面了听到他们能亲热地喊上一声“凤姨”,我就觉得自己获得了最大的满足,很有成就感。
1. 1994年12月26日,全长81公里的310高速公路(郑州至开封)、新郑高速公路(郑州至薛店)同时开通,标志着河南省结束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
2. 12月30日,北郊环路和市区“四桥一路”建成通车。郑州市第一次拥有真正的“外环”,也有了高架市区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