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富海 著 河南人民出版社 |
|
老坟岗曾与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齐名。100多年前,蒸汽火车隆隆地拖来了老坟岗商业的繁盛……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在这里酿成一片滚滚红尘。这一切的高度集结,使老坟岗成为一幅市井生活的画卷和一面折射历史映像的镜子,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老郑州及老郑州人生活的一个浓缩版。
话说郑州
曲剧《红楼梦》在大坑戏院一炮打响
许寄秋亲自创作改编了曲剧《红楼梦》,在老坟岗大坑戏院一炮打响,自拉自唱的“地摊戏”从此走上了大舞台。改编排演曲剧《红楼梦》取得了成功,推动了一个剧种的大发展,成了河南戏剧史与曲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许寄秋将编排上演《红楼梦》视为一生最得意的一件事。
曲剧是由民间的坐唱、地摊、高跷演变而来的。坐唱,大凡绅士、富户爱好者自创自演称之为“曲子”,是谓“仕绅艺术”,有儒门风韵。地摊则更趋民间化,乡间、集市,三五个曲子艺人拉开场子即可演唱。高跷虽未脱离民间,但有了一种表演成分在内,而坐唱、地摊只是稍加动作的清唱,无妆无道具。传说20世纪20年代末,一支曲子高跷在乡间演出,突遇大雨,泥泞地踏高跷不成。但观者兴致高,有人便想法将四辆马车搭成场子,又拆下几扇门板搭成戏台,曲子艺人弃高跷而“登台”演唱。从此有了“高台曲”的名字。但是,由于曲子戏优势在唱腔,重视唱腔,其劣势显而易见的是形态稚拙,缺乏成套规矩和演出模式,所以,这类民间艺术难登大雅之台。
许寄秋改编曲剧《红楼梦》,虽非第一个将这个剧种推上大雅之台,但在整个河南戏曲界,尤其是曲剧园地却是划时代的。
剧本乃一剧之本。旧时的“曲子”从无剧本,艺人是跟着老师一句句学唱的。许寄秋决定搞一出分量重、质量高的新剧目,以此来吸引大家看这个剧团、剧种的演出。同时,被演员美妙的演出所吸引,观众面就可以打开了。他15岁开始发表诗歌,决定自己动手改编《红楼梦》。在百万言的《红楼梦》中,他先是把可以入戏的章回、情节选择圈点勾画出来,再加以串连构思,最后终于搞出了一个从宝、黛在沁芳河畔读《西厢》开始,到宝玉“哭灵”出走结束的提纲来。他又叫郑州市文联管戏剧方面工作的岳军执笔合写,几经修改成剧本《红楼梦》。
戏曲是综合艺术,确实有一大半二度创作的艺术任务在后面,为了按要求排演好《红楼梦》,许寄秋马上要寻找、吸收三个人进剧团:一个是古筝手(曲剧的抒情,若没有古筝,乐队要减色一半);一个是布景画师(曲剧原来没布景);另一个是要会大调多的老艺人(曲剧原来多唱小调)。终于,他从数百里外请来了最好的古筝手;从西安请来了一位在郑州难于找到的布景画师。另外是抓好角色。在定角色时,许寄秋亲自把关,首先打破原来派角的旧观念、旧关系,包括学员在内,都因材使用。《红楼梦》里公子、小姐、丫环角色很多,正好发挥了学员条件不错的优势。在排练过程中,除加强培养演黛玉的青年演员之外,还直接从学员中选了饰演贾宝玉的演员。除此之外,他还亲自抓好音乐唱腔设计。为了把曲剧的抒情、优美通过《红楼梦》充分发挥出来、宣传出去,他成立了导演、演员、会调门多的乐队和老艺人研究小组。要求是:以优美动听、适合人物感情的高标准安排唱调、唱腔;原来唱的小调,这次要结合大调,充分挖掘选用,行腔也可以改进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