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7版:第一收藏·人物
3  4  
PDF 版
结缘古瓷三十秋
华夏收藏俱乐部成立
梁志超画展在郑举办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结缘古瓷三十秋

中原网  日期: 2008-05-22  来源: 郑州晚报  
  赵楠/图
  民间收藏故事

  家住人民路的袁玉璋先生,今年已经55岁了,家中的装修和摆设极为朴素,他和老伴共同携手收藏、研究古代瓷器,在收藏与研究的道路上经历风风雨雨已有30余年了。三国时期的兽头形盛器、隋唐时期的古瓷瓶、河南窑口出土的双龙白瓷瓶、北宋年间的“金丝铁线”、清乾隆年间青花釉里红胆瓶……袁先生抚摸着一件件收藏品,就像爱抚着自己的孩子一样。

  从小受到熏陶 先研究后收藏

  袁先生家,从父辈就开始收藏字画和古董瓷器,从小看着这些瓶瓶罐罐长大的袁先生,在潜意识中对这些老祖先留下来的东西产生了兴趣,它们曾经用来做什么的?它们都来自哪个朝代?它们本身蕴藏了多少我们不曾了解的秘密呢?随着时间流逝,从好奇蔓延成对研究瓷器独特的热爱。“不能让它们尘封在角落,总要有人去研究它们的历史呀。”袁先生把研究古瓷当成了自己义不容辞去做的一件事。

  袁先生的夫人喜欢画画,对古物的收藏也很感兴趣,在收藏事业上两人夫唱妇随,对家中祖传的古董字画研究学习,在理论与实践知识丰富之后,开始走上收藏道路。

  要说袁先生夫妇对古董的研究是从元代青花瓷开始,作为唯一一个将元代青花瓷放在山东博物馆展览的河南人,他们参加过多次收藏界的研讨会,每次袁先生写稿,袁夫人读稿,将对古董瓷器的研究当成事业。袁先生曾在《中国元瓷》一书中,发表了《中国元代瓷器生产的历史条件和突出成就》一文,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他们在平时工作之余,经常和全国的收藏大家、著名专家交流,将视野扩大,提高自己的收藏层次。

  从研究到收藏 走得一波三折

  袁夫人喜欢去古玩市场转圈,一次淘回来几片碎瓷片和少许完整瓷瓶,和袁先生研究后,鉴定认为是北宋官窑。于是,两人马不停蹄找到我省著名的考古研究员赵青云先生鉴定,之后又送到北京国家博物馆进行鉴定。在被鉴定为北宋官窑后,夫妇两人利用星期天赶赴郏县、禹州等地。烈日炎炎,他们翻山越岭,四处寻访,希望能找到这些官窑遗址,袁夫人因此中暑大病一场。两人耗费不少精力和物力,到现在还在到处查寻访问。

  袁夫人的一次收藏经历可谓惊心动魄,坐车顺着黄河北边的河道去乡下寻访文物的沿途,竟然与歹徒不期而遇,手无缚鸡之力的袁夫人,手机和身上稍微值钱一点的东西都被抢走,等最后走到村里的百姓家时,已经身无分文。遭此劫难,袁夫人还是坚持步行到乡下,挨家挨户寻访是否有愿意出手的古董瓷器,最后将卖主领回家付清所有账目。这次几乎相关生死的经历,给袁夫人心中留下余悸,但没有浇灭她对收藏的兴趣,仍然经常不辞辛苦地到处奔波。

  从收藏到传承 实现半生心愿

  袁先生夫妇两个都是工薪阶层,两人身体都不太好,但是即使需要借债,袁先生夫妇仍然希望能收藏到更多有价值的古瓷。“收藏,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思想认识。我们收藏,是为了传承文化,不是为了赚钱。”

  袁氏夫妇曾经多次以五六万元的价格收集古瓷,为的是不让它们流入不法之徒手中,把它们保护起来。这使他们的经济生活一直长期处于还债度日境况,到现在家中还有一笔不小的债务没有还清。但是老两口心里还是很乐呵,“我们现在其中一个人的工资要用来还债,我们并不是单纯只为收藏,也是为了有些国宝能在自己的国家流传给后世子孙,看到不法之徒将国宝卖到海外,真是心痛呀!我们不会卖,我们拿来研究,最终还是要将他们传给后世子孙,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才不留遗憾。”曾经有香港商人要买瓷器,被他们拒绝了。他们现在已经开始将部分藏品捐献给各大博物馆,为了能将这些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不惜忍痛割爱,一方面希望更多的人欣赏到这些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一方面,这些国宝放在博物馆里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更多人的关注。

  袁氏夫妇研究古瓷一生,收藏半辈子,已到知天命之年,他们在心中一直埋藏了几个心愿,袁先生希望自己能将半生收藏的藏品和研究成果记录出书,这已经开始得到实施;还希望能办个人博物馆,向世人展出自己的藏品。对收藏业,希望国家能很好地保护这些无价之宝;希望我国的鉴定行业更加规范,给每个文物正确严谨的定位,以便更全面的研究。对刚踏入收藏界的年轻人,袁先生希望他们都要坚持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去指导,勤于学习,勤于实践,善于思考;要明白收藏是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文化;一定要量力而行,不可急于求成。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