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6版:城市故事
3  4  
PDF 版
郑州“邮”记
为何那么多人热衷集邮?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郑州“邮”记

中原网  日期: 2008-05-28  来源: 郑州晚报  
  地标:金水河 人物:熊道发

  宜昌集邮爱好者的郑州寻邮记

  但凡一个美丽的城市,都有一条河或江穿城而过。江河的滔滔流水和说不尽的故事提升了城市的品位,增加了城市的魅力。金水河是郑州市区的一条河,一代代郑州人的成长和记忆与它密不可分。

  采访张康叶时,他的女婿裴先生一直在充当“解说”和“翻译”。作为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中原人,裴先生曾是集邮爱好者。

  “1985年前后,各个小学陆续把集邮作为一项丰富学生业余活动的项目进行组织、号召和推广,在小学生中间逐渐形成集邮的风气,孩子的家长通过给孩子购买收集邮票,慢慢也喜爱上了集邮。”裴先生说,可能那时人们的文化生活还不是那么丰富,于是,23岁的他在单位众多同事的影响下也开始集邮。

  那时集邮爱好者们都要去一个地方,就是大学路金水河畔的邮票市场。

  邮票市场是怎么形成的呢?据河南省邮协常务理事、郑州市集邮协会常务理事祝大毛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国内的集邮政策放宽,中原路邮局集邮柜台吸引了许多集邮爱好者,渐渐形成了郑州最早的马路市场,开始在正兴街邮局门口,后转移至大学路邮局门口。1983年6月以后,邮贩地摊最多时有20余人,因为阻碍交通,1984年7月迁至大学路和中原路路口旁三角公园内,但因大学路集邮公司门市部门口人气旺,1985年市场慢慢又回移到这里。1991年马路邮市人满为患,邮市被南移至大学路金水河边,每日上市人数有800人至1500人,吸引了全国的邮商参与交易,大学路邮市成为当时国内较大的邮市之一。

  “从大学路桥头一直到黄河饭店的南门,因为人气足,交易其他物品的人也慢慢多了起来,逐渐从邮市转变为一个综合的古玩市场”。

  1990年郑州市集邮协会集邮活动中心在郑州铁路工人文化宫成立以后,每逢举办大型集邮活动时,“铁文活动中心”允许邮商进入摆摊设点,“铁文邮市”的雏形此时开始形成。湖北宜昌的集邮爱好者熊道发是郑州的女婿,因为常来郑州探望岳父,有时还在郑州住上一阵,因此频频上演郑州寻邮记。

  在他的印象里,设在铁路文化宫一楼的铁路文化宫邮币卡市场交通比较方便,从郑州火车站向南步行700米左右即到。“前些年,这里邮市规模比较大,一二楼有摊位百余个,交易十分火爆,由于交通便利,曾吸引全国各地的邮商来此进行邮品交易,在全国享有盛名。由于近几年邮市逐渐萧条,这里早已没有过去那种火爆的场景了,只有星期日上午才能显现往日的盛况,平日里生意很清淡”。

  熊道发对大学路郑州市邮币卡交易中心感情更深些,因为他在这里淘到了宝贝。他去的时候,市场还在中原路与大学路交叉口南20米的金水河南岸。“当我准备离开郑州前去该中心购买贴片和护邮袋时,看到在二厅中间一个柜台上摆放一摞实寄封,便问邮品怎么卖,摊主漫不经心地答‘15元’。我以为是每枚15元,心想怎么这么贵,于是离开了。当我购完贴片和护邮袋再次经过这个柜台时,摊主叫住我说,‘这一摞封贱卖给你,只要10元钱’。意外的我赶紧接过摊主递过来的封,摊主边收钱边对我说,‘这摞封里还有一套56个民族的首日封呢’。当我回到住处仔细翻看这摞封时,果然,是1999年10月1日国家邮政局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纪念邮票中56枚邮票的原地自然封。这是我第一次集到这种邮戳,长了见识。真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