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龙生
6月1日是全国“限塑令”的第一天,有记者探访了北京部分超市和集贸市场,发现各大型超市对“限塑令”反应积极,在超市各显要位置对“限塑令”进行了宣传,所采用的有偿塑料袋厚度也都达到了国家标准。然而在一些集贸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超薄塑料袋仍在堂而皇之地使用中。
记者的调查采访,和笔者当天的亲身感受基本一致。现象的背后,我也曾思考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的政策,大超市落实得比较彻底,而在集贸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为什么就像“没那么回事”一样?其中原因,我想虽不能排除大超市因为赠送塑料袋开支较大、法规正好帮其降低了成本这一因素,更有大超市本身就是以统一整体来面对众多顾客、很多事情处理起来可以简单化。而农贸市场的商户,由于主体分散且经营互现,限塑令执行起来稍不统一,就要影响到守法商户的竞争利益。所以“仍在堂而皇之地使用”,归根到底还是执行禁令没能统一的结果。
随着法制社会的日益健全和完善,法规的数量在增加是个不争的事实。但随着数量的增加,法规的专业化、细分化特征也日益明显。国家颁布一部新法规,想引起所有人的高度关注,如今怕是不太可能。但是,作为已经颁布实施的、与大众消费密切联系的新法规,如果在农贸市场这样的地方被广泛忽略,那显然就不正常了。试想,商户为了竞争利益而不肯执行限塑令,消费者因为使用方便而乐得其赠,两相情愿之下,新法规的实施前景又怎么可能乐观?法规维护公共利益的精神何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