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5版:城市故事
3  4  
PDF 版
郑州市体育场的风雨历程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打印】  

郑州市体育场的风雨历程

中原网  日期: 2008-06-04  来源: 郑州晚报  
20世纪50年代建成的郑州市风雨球场

上世纪50年代,杨福乾(左二)和同事

上世纪80年代的体操房

  现代体育何时入郑

  (一)传奇人物

  20世纪初传入郑州,体操曾是体育课内容之一

  5月28日11时许,郑州航院附属小学的学生正在课间休息。学校门外是一座广场,如果早些来,可以看到学生们在这里做广播体操,广场旁的体育健身器材很丰富,有单杠、双杠,三位扭腰器、双人推拉荡椅等,孩子们喜欢课间时在这里活动筋骨。

  

  望着这些快乐的孩子,站在学校门口的体育教师杨大军若有所思。出生于1949年的杨大军从事体育教学已有30年,简单的交谈后,发现他是一个不擅言词非常谦虚务实的人。虽然杨大军没有大谈特谈,但从他拿出的各种资料里,我们看到了他的热心。

  郑州自古以来就有良好的民族体育传统,狩猎、射骑、武术等历代相传。

  20世纪初,现代体育传入郑州。1906年,官立学堂开设体操、柔软课,3年后,体操成为学校通习课。到了1923年,体操、柔软课被正式改为体育课,从此体育项目开始了发展。1925年前后,足球、篮球、九人制排球相继在学校出现,30年代前后,足球活动在郑州中小学校开展,同时,田径活动兴起。

  1948年郑州解放后,体育事业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不但各个相关机构相继成立,体育教育也更加重视,列入学校教育计划之中。20世纪50年代初,学校开始推行广播体操活动,形成每天在课前或课间用15分钟时间师生集体做广播体操的制度。郑州还提前试行“劳卫制”,至1956年,中小学形成“两课、两操、两活动”的制度。1978年普遍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体育“达标”逐渐成为学生们常挂在嘴边的词汇。

  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届青少年运动会在郑州举行,开幕式上,郑州市1.2万名少年学生和幼儿表演的大型团体操《奋飞》被誉为开幕式上的明珠,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少年强则国强”的力量。“奥林匹克运动的本质是教育,是以青少年为主体的教育。”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指导小组副组长毛振明教授如是说过。一般人谈及体育时,大多理解成竞技、比赛和游戏,认为体育就是蹦蹦跳跳的事情,从事体育的人则被称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因此,国民体育观念迫切需要一次“启蒙运动”,而北京奥运会是个契机。抓住了这个契机,就可以提高国民素养,并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从杨大军细心搜集的资料和存报中,我们在了解郑州体育教育大致脉络的同时,也强烈感受到他对体育事业的热爱。虽然他说自己从事小学体育教育是当年下乡知青回城后上面的安排,但能让他在这个普通岗位上乐此不疲的一定还有种潜在的精神力量,那就是他的父亲、为郑州体育事业奉献终生的杨福乾。

  □晚报记者 苏瑜 实习生 任中敏/文图

  

  杨福乾是个传奇人物。出生在河南省扶沟县的他从小受民族英雄吉鸿昌的影响,酷爱武术和体育,还担任过黄埔军校16~21期的国术教官。

  1952年,杨福乾带着一名临时工,开始到郑州市人民广场创建体育场。郑州市体育场的历史就此展开……

  出生在扶沟县的杨福乾从小喜爱武术和体育。1929年,18岁的杨福乾以优异成绩考入吉鸿昌在县城创办的“姜氏堂小学”。

  姜氏堂小学原是吉鸿昌家乡一个无儿无女的寡妇在姜氏祠堂里兴办的,后来由吉鸿昌出资迁址,并逐渐发展成由初中、高中组成的完全中学。

  习武出身,一直身先士卒和日寇拼杀的吉鸿昌非常重视武术和体育。他规定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包括炊事员都必须习武,学生武术和体育不及格者不能升级,不发毕业证书。为此,还专门聘请了武术名师罗荡盘、张锡恩、郭清照、郭清玉4人为专职武术教师。他们利用体育课、早操和课余时间及节假日向教职员工及学生们传授大小洪拳、散手、刀、枪、剑、棍等各门武术套路。当时,学校习武成风,故有“喝过姜氏堂的水,就会跷跷腿”之说。杨福乾入学不久便被挑选到学校武术队。在武术队里,杨福乾如鱼得水,在名师的指点下,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学会了少林大小洪拳,枪、刀、剑、棍、摔跤、散打、拳击和头顶开砖、油锤贯顶等硬气功,颇受名师们青睐,教给他不少绝招。在全县举行的体育运动会上,杨福乾一举夺得了总分第一名的桂冠,轰动整个县城。

  走出姜氏堂,杨福乾和其余3位体育尖子考取了当时在开封举办的第四期国术人员训练班。训练班由河南省国术馆主办,培养出大批的体育名将。在多次全国武术比赛中,河南获得奖牌最多,在全国第二届国术国考中河南获得总分第一名,震动全国。1936年,在柏林举办的第十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中国武术代表团共9名队员,河南就有刘玉华、金石生、冠运兴、张文广4名。国术馆还聘有全国闻名的武术名家,如青岛摔跤高手李义三、武术名家徐文烦、郭祥明、郑汝严等,在他们的指导下,杨福乾进步很快,不仅学会了龙、虎、蛇、鹤、猴五形动作的绝招,而且全面掌握了拳击、摔跤、击剑等套路的绝技。

  众多的名师指点,再加上个人的努力,杨福乾在全省、全国的武术比赛和运动会上多次获奖,并担任黄埔军校16~21期的国术教官。开封解放后,经人介绍,杨福乾报考了新制河南大学行政学院,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开始了崭新的人生。1950年毕业后被分配到郑州市团委。当时郑州市的体育活动场所非常少,热爱体育的杨福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请缨。1952年,杨福乾出任郑州市体育分会筹委会副秘书长,随后,他被任命为体育场代理场长,带着一名临时工到郑州市人民广场开始创建体育场。

  本文未完,请继续阅读C06版

  传奇人物杨福乾

  带着一名临时工,开始创建体育场

  河南省体育馆内是否有你童年的回忆?关虎屯的自行车赛车场是否有你青春的激情?比赛场里是否有你喜悦的泪水?火车头体育场的建成是否有你辛勤的汗水……从今天起,《郑州故事》将推出“迎接奥运,梳理郑州体育进程”系列报道。无论你是郑州体育事业的工作人员,还是运动员,无论你是建筑工人、还是普通市民,只要你曾经见证过郑州体育事业某一段的历史,欢迎拨打电话13838146042讲述。

  现在的郑州市体育场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