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4版:郑州故事
3  4  
PDF 版
【建设工业城】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建设工业城】

中原网  日期: 2008-06-04  来源: 郑州晚报  
  郑州故事万元争霸赛66号作品

  走马上任当市长 (三)

  □宋致和/口述 王杰/整理

  1953年,国家将郑州定为河南省唯一“重点建设城市”(1954年洛阳市入围),1954年省会由开封迁到郑州。郑州的大建设真正开始了,重、轻、化、纺一起上,国家投入巨大资金……仅这几个占地面积就是老城区的1.2倍,等于又建了一个郑州。郑州有了“纺织城”之称。

  郑州这才像个城市、像个省会了。当年的《河南日报》社论评说“省会迁郑是河南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在报告中,提到了郑州内迁的六个重点工业。

  第一是纺纱染织厂、发电厂(当时无锡新毅纱厂已迁来),第二是建筑公司(上海迁来一大建筑公司,即后来的省五建公司),第三是打蛋厂、造纸厂,第四是卷烟厂(当年年底上海华菲烟厂迁郑),第五是面粉厂,第六是火柴厂、榨油厂及其他。

  按当时的说法,大小国计民生都有了。

  1949年开始筹建363电厂(郑州火电厂),1954年筹建郑州热电厂,主要技术力量是南方的工程技术人员。

  这期间,郑州市区扩大为11.5平方公里,周围达30~35平方公里,外地迁郑人口有三四万人,城市总人口接近16万人。

  1953年,国家将郑州定为河南省唯一“重点建设城市”(1954年洛阳市入围),1954年省会由开封迁到郑州。

  郑州的大建设真正的开始了,重、轻、化、纺一起上。国家投入巨大资金,先后建成了上街的503厂(长城铝业公司)、第二砂轮厂、电缆厂、煤矿机械厂、重型机械厂等6家大中型国有企业,特别是纺织战线,在西郊,一字排开国棉五、四、三、一、六纱厂,另有省纺机、省纺器材厂。仅这几个厂占地面积就是老城区的1.2倍,等于又建了一个郑州。郑州有了“纺织城”之称。

  伴随省会迁郑,从1956年至1959年这三年间,郑大、农学院、河医、郑州工学院、省中医学院以及纺织学校、电力学校、商业专科学校、师范、幼师、机械制造学校、省市技工学校等近百所大中专院校由外地迁郑或在郑建成。

  文化体育设施、省体育场、风雨球场、河南饭店、郑州饭店、百货大楼、河南人民剧院、省工人文化宫、中原电影院等相继建成。1954年,郑州开始有了公共汽车,同年建成柿园水厂。1959年,郑州城区面积已达50平方公里,人口50多万。

  郑州这才像个城市、像个省会了。当年的《河南日报》社论评说“省会迁郑是河南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从那时起,郑州才真正扮演了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角色。

  ▲郑州大学夜景

  郑州四棉外景

  郑州长时期是一个半农半商的县城,商业在战前繁荣过,工业不行。解放前除了豫丰砂厂,几家铁工厂,铁路机械厂,沾不上工业。进城之后,要搞建设,重点抓工业。1948年11月20日,我与前市委书记赵武成(后来是天津市委书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争取外埠工业内迁。那时郑州解放不到一个月,人口不足10万人。搞工业要有人,内迁工业,引进人才,搞一次移民。

  宋老的话

  1993年,郑州解放45周年时,已是78岁高龄的宋致和又被郑州人民请了回来,回忆起他那次回郑州看到的情形时,老人眼里流露出很深的感情。

  “我在郑州待了十几年,后来回到北京,又到新疆,再也没有回去过。那次回去看郑州变化真大,我都认不出来了。过去的郑州,我付出过心血的郑州,种树治沙,改变市容市貌,搞大建办工业,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每每想起,都让我高兴一阵子。我年龄大了,脑子不灵便,行动不方便,恐怕再也没有机会回郑州了,但我衷心希望郑州大发展,生活在郑州的人们幸福安康!”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