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才
解放思想
在6月4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救灾司司长王振耀坦言,面对大灾,大家的慈善热情迸发出来,原来的管理体制与现在的捐款热情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还需要完善,“很多媒体把‘400多亿的捐赠款物’比喻为悬在中国政府头上的一个‘堰塞湖’,这样的比喻很形象”。(新闻参见6月5日《西安晚报》)
毫无疑问,民政部门确实应该自省了。面对这场巨大的震灾,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展现出巨大的慈善热情,整个捐赠款额,包括物资,一下就超过了400亿元。前年政府提出来的目标是,争取到2010年能够使中国的慈善捐款捐物达到500亿,或者是超过这个数。现在看来,面对大灾,大家的慈善热情迸发出来了。
如此多的善款,如此多的支援物资,如何善加利用是一个难题。这个难题解决得好,会对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我也觉得,民政部门的自省和改进,还不能仅限于对这400亿捐赠款物的使用。在做好这一工作的基础上,还要对我国慈善事业的整体思路,进行必要的反思和改革。这就需要一系列制度创新。
首先,需要转变慈善事业的整体发展思路。过去我国一直奉行的是“国家办慈善”,现在看来这样的思路应该改变。这不仅是因为“社会办慈善”更灵活、高效,也是因慈善活动本身并非国家的专利。中国古代和近代,办慈善完全是民间的事,政府只处在倡导、扶持和保护的位置。而《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慈善基金会”条目的释义是:“一种民间非营利性组织,由捐赠人提供财产并由它自己的职员进行管理,以其收入服务于对社会有益的目的。”
我们任何一个人都需要感情释放,都有奉献爱心的权利。从这次震灾之后就可以看出来,许多人也许并不知道慈善为何物,但参与的热情很高,他们仅仅是觉得,在国家遭此大灾之际应该做点什么。
其次,对慈善事业变管制为服务。在我国,目前对各种慈善组织仍普遍采取审批制,程序比较烦琐,众多的“草根组织”无法得到合法身份,无法享受到政策的优惠和政府的资助。许多民间慈善组织成立之后,运作也并不如想像的那么好。取消审批制,降低门槛,建立涵盖所有慈善组织的登记备案制,给所有慈善组织以合法的身份,应该是慈善管理体制变革的方向。
此外,“慈善免税”等制度也亟须简化程序;相关贪腐惩处机制,也需要严格依法执行。总之,只有通过多管齐下的制度创新,才能消除“慈善堰塞湖”的威胁,使我国的慈善事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