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7版:密码 上一版3  4下一版
少林寺传奇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中华武功(八)
少林寺传奇
武僧释延庄
早课
象形拳
硬气功
蛤蟆功

  历史上少林功夫被认为是武林第一大流派,它是中国范围最广、历史最长、拳种最多的武术派别。少林功夫集武术之大成,融会各家武功之精华,套路短小精悍,身之收放、步之进退、手之出入起落一气呵成,手法简洁,干脆利落,正如拳谱所说,劲如风、站如钉、重如山、轻如毛,动则轻灵、静则沉稳。

  僧人特种兵

  当历史进入明朝,史书中对少林寺的记载和以前相比有了明显变化——关于少林功夫的记载越来越多。少林寺碑碣、登封的《地方志》以及大量诗文、游记都记载了少林僧人练武的情况。“谈玄更演武,礼佛爱论兵”。这表明,在明代习武已成为少林僧人每天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引起了世人极大兴趣。

  为什么少林功夫会在明朝如此兴盛呢?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明朝时的少林寺住持富裕大和尚拥有国师的特殊身份,在民间禁武的环境下保护了少林寺的习武环境,他在全国各地设立分寺,使少林功夫迅速向外传播;另一方面则是得益于明朝实行的“乡兵制”。

  “乡兵制”是明朝的基本兵役制度。明王朝的武装力量由两部分构成:正规军队和乡兵。乡兵有组织隶属,定期训练,随时准备开赴战场。而少林寺僧人也被纳入“乡兵”,被称为“僧兵”。

  这是明代军事体制下允许存在的一支以僧人为主的特种兵,是一个独立的战斗团体,他们的武艺比普通士兵好,而且受命于国家,平常主要生活就是练武。

  僧兵团成立后,少林僧人练武就成为合法且有组织的行为。少林功夫引起了皇帝的注意,僧兵团不断接受国家征调,周友、月空、小山等著名少林僧兵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走向战场。

  少林寺西面的五乳峰山坡上坐落着我国最大的塔林,这是历代和尚的墓塔群。明朝所建墓塔共148座,是建塔最多的一个朝代。而且,和前朝僧人不同的是,明朝的墓塔铭文多是记载了这些和尚的武功。

  这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和尚周友。明代永乐皇帝以后,军功分为奇功、首功、次功三等,周友曾3次立下“奇功”,由此得名“三奇周友”。周友先后4次出征,最多时带三五百名和尚去打仗,在河北打过当时的平民武装刘六、刘七;在山东剿过土匪王堂;云南苗族发生动乱,他远征云南边陲,可见其英勇善战。

  而明朝发生的另一件大事,不但让少林功夫频频出现在各种史书记载中,甚至成了武侠小说的热门题材。

  清朝时的没落

  程宗猷在晚年正式把从少林寺学来的棍法编成书,而且谱系化,不但把所有套路的名称确定下来,而且连演练方式、技术要点及历史渊源,都做了详细记述。这不但是少林寺武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武术史上一件大事。

  在明朝统治的276年间,少林僧兵不断接受朝廷征调,平定叛乱、镇守边疆、抗击倭寇,屡立奇功,使少林功夫名闻天下。

  但少林寺在明朝的辉煌转瞬即逝。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此时,终日习武、不参政事的少林寺,却被朝廷认为是反清复明的中坚力量,少林功夫的延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特别是雍正年间曾下令禁止民间习武,即使是拥有千年习武史的少林寺也不例外。

  然而,少林功夫的传承并未就此中断,他们开始将练武由公开转为秘密,由室外转入室内。少林寺内最大的一座殿堂——西方圣人殿,原名千佛殿,便是当时的练功场所。相信很多人来到少林寺后都能看到这里的砖地上有4行共48个深浅不一的脚坑,这就是雍正至道光年间少林武僧练武时用脚踩出来的。

  晚清时期,中国开始从西方大批进口洋枪、洋炮,用新式火器装备军队,武术至此退出了军事技术范畴,从而不再受朝廷压制,少林武僧重新燃起习武热情,纷纷走出寺门,将功夫传向社会。由于少林功夫的辉煌历史,加之实用性极强、拳法棍术种类繁多,民间争相学习,并引以为荣。这一时期,无论是否正宗,民间习武者几乎都自称所学为少林功夫。

  石友三火烧少林

  少林寺历史上最大的一场灾难正在一步步逼近。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时,盘踞在洛阳的直系军阀吴佩孚部手下的河南暂编第四团团长樊钟秀将指挥部设在少林寺内,少林寺就此无奈地被卷入了军阀混战的漩涡中。

  1928年,樊钟秀部和冯玉祥手下的军阀石友三部在少林寺以西交火,结果樊钟秀部被击溃。石友三率部追至少林寺后出于报复,先纵火烧了法堂。次日,石友三又命士兵把煤油抬到寺中,继续焚烧。3月15日起,大火连烧40天,少林寺的天王殿、大雄殿、紧那罗殿、六祖殿、东西禅房等主要建筑全被烧毁,少林精华尽遭浩劫。

  之后,方丈素典与仅剩的30多名和尚勉强维持着破败的场景,少林寺与当时的国家一样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1990年底,少林寺第32代住持释永信应邀访问日本。在京都达摩寺中,他偶然发现那里竟收藏了很多嵩山少林寺的照片,拍摄时间是1920年,也就是石友三火烧少林寺的前8年。

  方丈非常激动,因为少林寺很多建筑都需要恢复,在恢复过程中却缺乏资料,都是凭设计师的想象、凭老和尚的追记。老和尚不太懂建筑,只是说哪儿有几间房子、大约多高,而从这本资料就能看到,少林寺的钟楼、大雄宝殿、两边的配殿是明代的,鼓楼是元代的,并且是中原的手法做出来的。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少林寺将大雄宝殿、天王殿、鼓楼等重要殿堂全部重修重建,并对周边进行整体治理,从而恢复了“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风貌。即使这样,现在少林寺的整体规模也只有石友三火烧少林寺前的1/5。

  虽然寺院规模距历史的辉煌相去甚远,但现在少林寺在国内乃至全球的影响力,已是任何一个时期都不能比拟的。

  经历了上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少林功夫已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的代表符号,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抗倭前锋

  16世纪明朝的重要国策是抗击倭寇的侵扰。日本倭寇多由武士组成,他们在中国沿海掠夺财物,残杀百姓,成为明朝心腹之患。倭寇使用的是倭刀,刀法奇诈诡异,明军正规部队经常吃败仗,于是以武功闻名天下的少林武僧应征出战,他们手持铁棍作为明军前锋。这支特殊部队的首领是少林武僧月空和尚。

  少林寺最著名的一次抗倭战斗发生在1553年。少林武僧使用的铁棍长约7尺,重七八公斤。这场僧兵与倭寇的搏杀持续了10天,结果100多名倭寇被全部歼灭。关于当时的战斗细节,《云间杂志》记载说:“一贼舞双刀而来,月空坐不动,将至,身忽跃起,从贼顶过,以铁棍击碎贼首。”可见月空动作干净利索,禅武味道相当浓烈。

  少林武僧用超凡的勇气和高超的武功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而他们所使用的武器是威震武林的少林棍。少林功夫以拳法、棍术闻名,其中更以少林棍术最受推崇。自古有“少林尚棍”与“棍尚少林”的说法。

  少林棍有三分棍法、七分枪法,兼枪带棒的特点。注重实战、大抡大劈,全身着力,呼呼生风、身棍合一。那么,少林功夫在众多的武术器械中为什么偏偏选择了棍呢?

  在《少林十诫》中规定:少林寺僧和俗家弟子习武,“仅可用于自卫”,棍是钝器,且为木质,一般情况下杀伤力远逊于刀剑等金属利器,使用木棍自然较为符合仅能有限地运用武术的佛门弟子身份。另一个原因是少林寺僧人最初是为了保卫寺院、防守使用,并不是国家的正规军,只有军队才可以使用刀剑这些真正的兵器,他们练棍国家不会禁止。

  少林棍法缘何处

  如今,在十八般兵器中,棍术被认为是艺中魁首,是练习一切兵器的基础,有“诸艺宗于棍” 之称。少林棍更成为了中华武功里棍术的代表。那么,威震武林的少林棍法又从何而来呢?

  关于少林棍法起源有一个传说:元末(公元1531年),一批流民突然围困少林寺,寺中所有武僧出来解围,却被打得落花流水。这时,一个终日老实巴交的厨房杂役僧人手持烧火棒,径直冲进人群,以一人之力将流民驱散,随后,他的身体像孙悟空一样突然变大,两脚踏在少室山与太室山山顶,把烧火棍一挥,将敌人吓退,保护了寺庙。小和尚名叫紧那罗,僧人相信他就是紧那罗佛,危急时刻现身来保护寺院。

  传说虽然离奇,但在《嵩书》《登封县志》和《少林寺志》中却都有记载。明清以来,少林僧徒还绘制了《紧那罗王》巨幅壁画,编写了《紧那罗王兵法十五篇》。今天,紧那罗的传奇依然在少林寺中流传,他们甚至将其尊称为“二辈爷”。而“头辈爷”则是“十三棍僧助唐王”故事中的昙宗。巧合的是,“头辈爷”和“二辈爷”使用的武器都是“棍”。

  那么,扬名江湖的少林棍法是谁创造的呢?就在最近,人们有了新发现——答案就在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中。

  《少林棍法阐宗》是明朝著名武术家程宗猷所著,这是迄今发现的最真实可信的少林棍法著作。

  书中介绍了小夜叉、大夜叉、阴手、破棍等少林本门棍法,并对他在明万历年间初入少林寺习武十几年的经历予以记载。从书中我们得知,程宗猷去少林寺是为了学习棍法,而他之所以选择少林寺,就是因为听到了紧那罗王创少林棍的传说,但当他入寺后才知道,紧那罗王的故事并不属实,幸运的是他得知了少林棍的真正创始人。这应该追溯到哈嘛,哈嘛确有其人,被比做是像紧那罗一样的人。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