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2版:文娱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纸上留存老坟岗
心中不了郑州情
众星回首高考往事
用钢琴讲述“大爱”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纸上留存老坟岗
心中不了郑州情
——赵富海老郑州系列之《民俗圣地老坟岗》作品研讨会在郑举行

  6月6日上午,省文联三楼会议室,赵富海老郑州系列之《民俗圣地老坟岗》作品研讨会召开,省会一批著名作家、评论家、民俗专家和学者都被吸引而来,大家既是文化人也是有着浓郁商都情结的老郑州。晚报记者 张翼飞 文/图

  本报连载“老坟岗”引关注

  赵富海先生是河南省作协会员、郑州市作协副主席、郑州古都学会理事、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成员,他在郑州生活了50多年,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自己“已融入郑州、触及它的呼吸、感受到它脉搏的跳动”。作为作家,对于逐渐从人们记忆中消失的老坟岗,他更是有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面对现代化的城建,我却对这块进入绝途的民俗圣地发出心灵的颤抖和敬畏,心中有了导向草根、导向通俗、导向典雅的冲动,用另一种形式留住老坟岗”。他这部饱蘸心血的老郑州系列新作《民俗圣地老坟岗》在本报连载以来,引起各方关注和好评,特别是对老坟岗有着独特记忆的读者们,从对那些生动的人物、鲜活的场景的娓娓道来中,仿佛旧梦重温,更加怀念;而年轻人则惊讶地发现,原来郑州也曾有过像“北京天桥”那样包罗万象的一处所在,如今荡然无存,也增添了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

  冯骥才发贺信,众学者高度评价

  作品研讨会召开之前,已经先睹为快的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学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从天津发来贺信:“书写得好,更是必要。在社会历史转型时,记忆与传承是头等大事。这便是文明的延续。谢谢你!”

  6日的会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夏挽群先生说:“在一个浮躁的文化界里,能够在一个被人们普遍遗忘的选题上,默默地做这种功课,表明了富海与众不同的眼光和情怀……作为转型期的一名研究者,他不仅把著述当做记录历史的方式,而且当做传播思想的手段,在这中间,他期望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致出现断裂,这种文化责任感是他作品的核心魅力,而这正是当代知识分子可喜的知识精神。”

  原河南省文联主席南丁先生也评价道:“由于我对老坟岗也多少有些印象和情结,就也有兴趣进入阅读,不想,一进入,还被它粘住了,兴趣变浓,变成了饶有兴味,读了前面还惦记着后面……读完15万字的这本书,如同喝了杯又苦涩又香浓的茶,有后味,耐回味。”

  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民俗专家马紫晨、乔德山、程健君,著名散文作家王剑冰,郑州大学教授高天星,河南省评论家协会副会长王守国等专家学者也都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这部既有文学价值又有史料价值的著作给予高度评价。

  把“老郑州”系列做成精品

  不过,大家也指出了书中的一些值得商榷的说法和需要完善的地方。如书中将老坟岗与北京的天桥、天津的三不管并称为“旧中国三大江湖民俗圣地”,有学者指出有些过誉,南京夫子庙包括开封的大相国寺也是这样的场所,尚不能盖棺论定。对书中记录的一些具体的年代、人物和事件还需要进一步精确。同时,他们希望赵富海先生不能就此罢休,应该在老坟岗这块被历史淹没的“富矿”上继续挖掘,让更多的好故事得以流传,同时,也唤醒社会各界都来关心文化抢救和文化保存。

  赵富海先生向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称一定会把老坟岗继续写深写透,把“老郑州”系列做成精品。正如他在《民俗圣地老坟岗》后记中写的那样:“因为,我听到了这种声音,老人们说,它活在我们心里,活在凡俗日子的一举一动之中,这是历史走动的声音。”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