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33版:专题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郑州五院倾力救援彰显河南大爱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深入地震重灾区,全程参与抗震救灾
郑州五院倾力救援彰显河南大爱
医护人员认真细致地照顾伤员
接收四川伤员入院治疗
  医护人员为灾区伤员过生日

  从组建医疗队赴灾区救援、多次组织全院范围的募捐,到被确定为接治伤员的定点医院、派出医护人员前往四川接伤员、腾出新病房楼的一个楼层、成立专家治疗组尽心尽力救治灾区伤员,在汶川大地震中,郑州市五院全程参与了抗震救灾工作,出色的表现充分彰显了河南人民对灾区的骨肉之情、大爱之心。

  晚报记者 邢进 实习生 张李艳/文 晚报记者 王梓/图

  有关领导到五院看望伤员

  医护工作者踊跃报名赴灾区

  汶川大地震发生第二天,7时30分,市五院即将退休的老护士吕峰就带着请战书来到了医院党委办公室。“让我去汶川吧,唐山大地震那年,我就作为河南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上前线了。请领导批准我吧,让我在退休之年为自己的护士生涯画上圆满的句号,为汶川抗震救灾贡献一个老护士的微薄之力。”

  5月13日8时,郑州市五院中层干部晨会上,院长陈刘生说:“汶川发生了大地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医护人员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医院决定成立抗震救灾医疗队赴前线抢救病人,有愿意参加的同志在半小时内把名字报到护理部和医务科。”

  短短十几分钟,全院就有100多名医护人员报名参加,他们中有参加工作30多年的老护士,有刚刚休完产假的年轻医生……大家都在踊跃报名,护理部、医务科被围得水泄不通。

  

  五院医疗队员驻扎重灾区理县

  一支由9名成员组成的医疗队迅速组建起来。这支医疗队由经验丰富的急救专家、市五院院长助理张思森带队,成员包括骨外、胸外、脑外以及麻醉、护理方面的专家,按照市卫生局的统一安排,他们与骨科医院的9名医护人员组成河南省抗震救灾医疗队第六支队,5月14日14时30分乘坐南航包机飞赴四川灾区。

  抵达四川成都之后,他们先是被分到地震灾区后方的资阳市开展医疗救援工作,并于5月15日中午抵达资阳市各医院,立即投入到救援工作中去。在短短的一天时间内,市五院医疗队员们问诊、包扎、固定……为大量灾区伤员做了医疗处理。

  随着汶川西线道路的打通,医疗队员们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任务——赴震中汶川开展医疗救援。

  5月16日14时许,医疗队员们自资阳出发,沿成都—雅安—泸定—丹巴—金川—马尔康—理县—汶川一线,挺进震中。这一条曲折迂回、充满艰难险阻、全程近900公里的道路,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不时会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的高大山体,40多个小时之后,他们终于抵达紧挨汶川的理县。

  此时,因为余震导致山体垮塌,理县通往汶川的道路再次中断。医疗队调整了计划,组建76人、19台救护车组成突击队,强行进入汶川。而其余队员则留在同为重灾区的理县,就地开展医疗救援工作。市五院的医疗队员奉命驻扎在理县,为这里的灾区群众提供医疗救助和卫生防疫服务。

  

  冒着生命危险,翻山越岭一日巡诊20多个村庄

  5月19日9时,按照指令,河南医疗队被分成若干小分队,3人一组,由两名医生和一名护士组成。郑州五院医生王博和骨科医院的两名医务人员组成的医疗小分队赶往理县古尔沟镇进行巡诊。

  通往理县的路面受损严重,加之时常发生的塌方、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交通线路全线中断,救援队员只能背着沉重的设备徒步行进。

  经过一天一夜的跋涉,救援队员走遍古尔沟镇20多个村庄,巡诊了2000多名村民,并向村民们普及消毒、灾后健康教育知识,救治了60多个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及外伤的病人。

  由于距地震发生的时间越来越长,加之天气变热,挖出的尸体开始腐烂,消毒工作非常艰巨,但所有医务人员都毫无怨言。路上饿了,救援队员就啃几口随身携带的干粮;累了,他们也舍不得休息,擦干头上的汗珠再奔向下一个村庄;天黑了,就打着手电继续工作。直到5月20日上午10时,救援队员们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营地。

  

  48小时守护受伤的90岁藏族老人生命

  90岁的理县藏族老人张央根在地震中胸部摔伤,胸部闭合伤合并肺挫伤,而老人家本身就有严重的肺心病,情况十分危急。20日上午张老太太被送到驻扎在理县县医院的河南医疗队第六分队救治,接诊后,队长张思森立刻成立了由市五院胸外科专家张毅强主任为组长的专家组。

  经过检查,发现老太太反复咳嗽、咳痰并合并有慢性心衰和呼吸衰竭,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救援队精心诊疗病情,经过48个小时的努力,到22日早上,老人家的病情明显好转,终于转危为安。

  

  救护车上进行高难度截肢手术

  5月21日早上,张思森接到救援指令:一位左下肢急性坏死的病人马上由另一医疗点转移过来。

  据了解,该病人今年60多岁,地震时被砸伤了左脚底部,16日出现感染迹象,21日上午送来时已经发展成气性坏疽,病情十分危急。市五院和骨科医院的专家组立刻进行会诊,决定实施截肢手术。由于所在的理县县医院条件较差,手术所必需的物品也不齐全,于是张思森紧急从省一支队协调到了手术所需的截肢手术包。

  因为这项手术难度很大,医院震后的医疗条件又比较差,专家组果断决定在救护车车厢内展开截肢手术,手术由五院麻醉师刘长崎硬膜外麻醉,五院骨科主任符孔龙、骨科医院副院长王爱国、急诊科副主任黄万新共同完成。手术从13时30分开始进行,14时30分结束,非常成功,这台手术是河南医疗队进入重灾区汶川和理县后的第一台大手术。

  

  提供最好的环境和医护人员迎接四川伤员

  前方医疗队在灾区紧张开展救援工作的同时,随着市五院被确定为本市接治灾区伤员的抗震救灾定点医院,接治四川伤员的准备工作也在后方有条不紊地展开。

  院方在住院床位紧张的情况下,腾出了新住院大楼神经外科病区的45张床位,成立了专家救治组。考虑到转运来的伤员多属中、重度伤员,且脑外伤、挤压伤比较多,因此医院为该病区配备了脑外科、胸外科、普外科、骨科等多学科医生,抽调了超出普通病区一倍数量的护士,还为每位伤员准备了生活必需品,在床头摆放鲜花和祝福卡。

  郑州五院院长陈刘生说:“为了迎接四川灾区伤员的到来,医院开辟了接收伤员的绿色通道,集中最优秀的医护人员,提供最好的环境和服务,尽全力,不惜一切代价救治灾区的伤员,让他们在郑州感到如同在家乡一样,不但要治好他们的伤,还要安抚好他们的心。”

  

  40名灾区伤员入住“家一样”的五院

  5月25日11时36分,40名来自四川广元市青川县的伤员入住郑州五院“心连心”病区。院长陈刘生为每名伤员送上一束鲜花,并祝愿伤员早日康复。

  这40名患者中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6岁,随队而来的还有他们的34名亲属。接诊后,专家组的成员立刻开始询问病史,查看片子和病历,安排各项检查。陪护家属则被安排到医院专门准备的“爱之家”,按照他们的饮食习惯,医院还专门聘请了川厨助阵,设置专用餐厅,为每位家属准备内衣外衣各两套,以便换洗。院方还细心地将“心连心”病房统一装上了淡橘黄色隔帘,将每张病床独立隔成一个小小的空间。

  护士长崔小松说,这种淡橘黄色的落地隔帘能够给人一种更为安静和温馨的心理暗示,有利于伤员的治疗。来自灾区的小伤员赵倩开心地说:“感觉就像在家一样。”

  

  爱心抚平孤儿心中的伤痛

  入住五院的40名伤员中,有一对小兄弟特别引人注意。张志强、张平勇兄弟俩是孤儿,地震中,他们失去了唯一能照顾他们的舅舅。灾难降临时,一棵倒地的树将弟弟张平勇压在了下面。11岁的哥哥把树扳开,背起弟弟就跑,才得以躲过一劫。

  自从地震之后,受了惊吓的小哥俩就变得少言寡语,心事重重。病区的护士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们为兄弟俩买来了变形金刚玩具、水彩笔、儿童书报等,轮流给兄弟俩讲故事,陪他们看书,和他们玩纸飞机,很快就和两个孩子打成了一片。弟弟张平勇更是亲切地喊着:“姐姐,你来看看我画的小乌龟像吗?”就连中午送饭的时候,他还缠着护士说,“姐姐,你抱我去挑,看看有什么好吃的!”

  看着两个孩子终于露出了笑脸,病区的护士们感到一丝宽慰。

  

  精心准备每一例手术,不让病人落遗憾

  5月27日17时20分,郑州五院专家组成员完成了伤员李红彩的右侧尺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该手术是伤病员入住该院后的第一例手术。

  当天15时整,李红彩在医护人员一片鼓励的掌声中被接出病房送到手术室。手术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进行,经过医护人员紧张而专业的努力,采用六孔钢板5个钢钉内固定,17时20分手术顺利结束。

  为了该例手术的成功实施,26日晚上,陈刘生院长组织专家组成员专门召开了一个近两小时的紧急会议,商讨具体的手术方案,指定高松明副主任医师为负责医师。有关专家认为,对于骨折病人,3周之内实施手术是最佳时间,否则就会转变成陈旧性骨折,其预后和康复效果不好。因此,该院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李红彩实施了手术。

  家住广元市旺苍县的杜文乾今年68岁,在一次余震中,他匆匆忙忙往楼下跑。不小心一头栽倒在地,导致第5、6节颈椎滑脱合并脊髓损伤。入住郑州市五院后,院方立即组织由骨科、神经外科、普外科等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进行会诊。经系统检查,杜老先生已经出现了截瘫的前期症状。为了防止老人变成高位截瘫,手术是唯一的途径。

  由于该手术在骨科领域属于难度大、要求高的类型,为了稳妥起见,27日晚7时,医院又组织了一次包括市级骨科、外科专家在内的会诊,并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手术于5月29日成功实施,目前,老人已经能够自行下床走动。

  据悉,目前住在郑州市五院的伤员经过精心治疗,已经有多人符合出院条件。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