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3版:真相
3  4  
PDF 版
《汉语拼音方案》制订始末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下一篇4  
     【打印】  

《汉语拼音方案》制订始末

中原网  日期: 2008-06-13  来源: 郑州晚报  
    今年2月11日,《汉语拼音方案》公布整整50年。汉语拼音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得越来越紧密。然而,50年前专家们为制订《汉语拼音方案》付出的心血、经历的波折却鲜为人知。

    当年,山西省万荣县在街头巷口都设有“认字岗”和“测验站”考核路人,以此督促人们学习汉语拼音。

  “注音字母”

  已在民间应用40年

  1949年8月25日,毛泽东收到中共“五老”之一吴玉章的来信。信中,吴玉章对中国文字改革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文字应改成拉丁化的拼音文字,并大胆地提出在全国各地选择重点试行新文字。

  

  新中国成立前夕,国内外形势纷繁复杂,但吴玉章的来信还是引起了毛泽东的重视。他把信转给郭沫若、茅盾和语言学家马叙伦,征求他们的意见。三天后,毛泽东收到郭沫若等人的答复。他们都赞成中国文字改革走拉丁化的拼音方向,但认为,实现拼音文字要有一个很长的过程,现在就重点实行新文字,未免过于草率。

  吴玉章着手试行新文字的建议虽然被暂时搁置,但他“拼音化”的主张却得到了包括毛泽东在内的许多人的支持。

  1949年10月10日,新中国成立仅仅十天,一个名为“中国文字改革协会”的组织宣告成立。为了表示对中国文字改革的关注,毛泽东特意派秘书胡乔木参加“文字改革协会”,以便随时了解和指导文字改革工作。

  其实,把中国文字改成拼音化文字的呼声由来已久。1913年2月25日,“读音统一会”在北平召开,各省纷纷派代表参加。此次大会的宗旨明确:审定国音,采定字母。然而,会议进行得并不顺利。在审定汉字的读音时,代表们便吵作一团,经过一个多月的论证、调解,终于审定了6500多个汉字的国定读音。

  在采定字母的工作上,分歧却无法调和。鲁迅等人提议,能否采用审定字音时用的“记音字母”。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会议对这套汉字笔画式的字母加以修改,定名为注音字母。新中国成立时,这套“注音字母”已经作为识字的辅助工具在民间应用40年了。

  不过,由于自身的缺陷,这套官方字母方案从未得到学界的一致认可。

  “你们真笨,

  26个字母搞了三年”

  为了消除社会上对于汉语拼音的误会和质疑,拼音方案委员会的专家们必须进一步讨论,以便使方案更加完美。但是,这些语言学家们来自不同的学派,对字母的发音也就有着不同的理解。这些学术上的差异,常常引起专家们的争论。

  

  三年寒来暑往,专家们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反复推敲、试验、分析,终于捧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周有光先生对记者说:“当时有人开玩笑说,你们真笨,26个字母搞了三年。”回忆往事,老人哈哈大笑。他说:“我觉得这三年搞得值,如果当年留下一点马虎,今天会后悔无穷。”

  1958年秋季入学的小学生,成为中国第一批学习汉语拼音的人。据统计,仅1958年,全国就有5000万小学生学习了汉语拼音。

  1960年,山西省万荣县年仅5岁的小姑娘吴建生和她的母亲俞冰如,从晋南小县城来到北京,参加十省市注音识字展览会。吴建生记得,一位工作人员把她领到舞台上,让她写“吴建生小朋友你好”,她便用汉语拼音写出了这句话。会后,吴玉章高兴地将这个小姑娘高高抱起。

  通过学习汉语拼音,吴建生认识了很多字,也能用汉语拼音写一些简单的话。后来她在翻看当时的笔记本时,还发现自己用歪歪扭扭的汉语拼音给毛主席写的一封信。

  很快,吴建生就成为学习汉语拼音的小名人了。直到现在,她还在山西省社科院语言研究所从事语言文字工作,幼年的经历影响了她的一生。

  如今,汉语拼音已在国际交流、对外汉语教学、手机输入、手语、盲文等各个领域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摘自《北京日报》

  “我赞成用拉丁字母”

  一个宁静的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外语系任教的胡明扬正在办公室里打字。突然,他听见背后一个人问:“你这个打字机,能不能打汉语拼音?”胡明扬回头一看是吴玉章。他回答:“那恐怕要看怎么拼了,如果是字母还可以,有符号就麻烦了。”听完胡明扬的话后,吴玉章若有所思地走开了。胡明扬知道,吴老在思量用拉丁字母制订汉语拼音的问题呢!

  

  1956年1月20日,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在吴玉章做了关于文字改革工作的发言后,毛泽东突然接过话头:“我很赞成在将来采用拉丁字母,你们赞成不赞成呀?我看,在广大群众里头,问题不大。在知识分子里头,有一些问题,中国怎么能用外国字母呢?但是,看起来还是采用外国字母比较好……因为这种字母很少,只有二十几个,简单明了……凡是外国的好东西,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我们就是要学,就是要统统拿过来学,并且加以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

  毛主席的这番话,生动而深刻,使得几年中关于字母形式的反复争论最终尘埃落定。七天后,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文字改革工作问题的指示》,其中明确表示“中央认为,汉语拼音方案采用拉丁字母比较适宜”。

  1956年2月20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表了《汉语拼音方案(草案)》,这是第一个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后来人们把它称为“原草案”。

  文改会之所以反复强调汉语拼音是给汉字注音,而非取代汉字,主要是缘于社会上对于“原草案”的巨大争议。

  有人担心,拉丁字母是外国字母,用它拼出来的声音也跟外国话一样;有人怕用拉丁字母来拼音,今后我们汉语里也会出现单数、复数和第一格、第二格。当然,这些担心都显得有些多余。但在知识界,人们担心的却是拼音是否真的会取代汉字。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