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8版:专版
3  4  
PDF 版
修路建园 昔日老沙窝变成工业明星镇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上一期  
     【打印】  

修路建园 昔日老沙窝变成工业明星镇
建设大郑州给中牟九龙镇带来发展机遇
中原网  日期: 2008-06-17  来源: 郑州晚报  
  九龙镇镇党委书记冯炜
  九龙镇镇长孙彦彬
  九龙镇领导班子
  九龙镇的一家企业外景
  一个土地贫瘠、资源匮乏、交通不畅、偏僻的老沙窝——中牟县九龙镇,在镇党委和镇政府的带领下,全镇上下齐心协力、励精图治,经过短短几年的不懈努力和顽强拼搏,不仅摆脱了贫困,而且,在人均楼房居住面积、小轿车拥有量、农民人均收入、农民人均存款、农民人均消费水平等方面都居中牟首位。该镇先后荣获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单位、六好乡镇党委、郑州市重点镇、河南省文明镇等称号,2007年,九龙镇乡镇综合实力排序位列郑州市第14位、河南省第40位。九龙镇从一个不起眼的落后乡镇跨入了省市先进行列。这种超常规的发展速度令人赞叹不已,人们把这种奇迹称为“九龙现象”。

  晚报记者 周伟卿 通讯员 周国富 文/图

  求真务实寻找发展机遇

  九龙镇位于中牟县西南部,面积76平方公里,下辖19个行政村,3.5万人,由原来的芦医庙乡和谢庄镇合并而成。这里过去是出了名的穷乡僻壤,群众的劳动条件十分艰苦,生活水平相当低下。教师的工资长期被拖欠,就连乡镇机关干部们都无心在此工作,这里曾在8年时间内换过9位镇党委书记。新一届镇党委政府抱定了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的决心,立下了破釜沉舟勇打翻身仗,奋发图强要让旧貌换新颜的铮铮誓言。他们审时度势,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抓住了发展机遇,用求真务实的作风,科学发展的态度,坚忍不拔的意志,顽强拼搏的精神,锐意进取的信念,开拓创新的气魄和干事业披肝沥胆,为人民呕心沥血的一腔赤诚,大胆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天道酬勤,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建设大郑州、郑汴一体化、实现中原崛起的宏伟规划,如春雨滋润万物复苏,似号角唤醒了这片沉睡已久的热土,激发起了九龙人民的万丈豪情,给九龙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修路建园吸引投资

  “要想富先修路”是九龙镇的口头禅。现在九龙镇西邻建设投资热点——郑州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北距陇海铁路、310国道仅5公里,南至郑州国际航空港不足10分钟路程。京珠高速、机场高速、郑州航海东路、郑州西南绕城高速、郑牟公路和规划中的新107国道、郑民高速数条交通干线穿境而过。国道、省道、县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交通网络完备,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镇党委、镇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立足九龙区位优势,高举工业兴镇大旗,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倾力打造现代郑州九龙工业园区。该园区目前已经形成集汽车配件、机械制造、自动化、电控设备、生物能源、电子电气、建材、印刷包装、服装家具、石化、医药食品、物流配送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园区。

  九龙工业园区投资额300万元以上的企业总数达160多家,投资总金额60多亿元。其中,郑州越达自动化焊接设备有限公司中标核工业部核潜艇自动化焊接设备项目,新的生产线将在今年8月份改造扩建完毕,预计年产值突破5亿元。郑州玻璃总厂与广东华兴集团资产重组后,新的河南华兴集团(郑州)玻璃厂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预计年产值也不少于5亿元。河南玛纳建筑模板有限公司承接了铁道部京沪高速铁路15亿元标的建筑模板工程。整个九龙工业园区2008年底总产值预计达50亿元。九龙镇成了名副其实的一座新兴工业明星镇。省市领导看到九龙镇翻天覆地的变化,赞叹在如此薄弱的基础上能发展到这样的规模不容易,了不起。

  二次创业快速发展

  2007年,该镇生产总值(GDP)完成17亿元 ,与2006年相比,增长26%;开工建设项目29家,建成投产14家,盘活重组项目10个,工业总产值完成415060万元,同比增长30.5%;在建企业15家;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完成13亿元、8.6亿元,同比增长36%、38.7%;一般性财政收入完成2738万元,同比增长16.5%;农民人均纯收入6320元,同比增长31%;全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4亿元,同比增长40%。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九龙镇乡镇综合实力排序位列郑州市第14位、河南省第40位。今年前5个月该镇的各项经济指标也在中牟县位居前茅。

  九龙镇现有土地80%以上为宜工沙荒地。2007年以来,九龙镇党委、政府又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口号,投资6000多万元将郑州九龙工业园区面积扩充了两倍,达到了15平方公里,全部实现“六通一平”,已完全具备承接150~200家中大型企业入驻的能力。随着郑州中小企业创业园、浙商工业城等大个头企业组团的落地开花,九龙镇又迎来工业经济发展的春天。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文超说“他们给农村乡镇工作带了个好头”。

  以人为本造福于民

  九龙镇党委、镇政府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积极统筹全镇协调发展,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近几年,该镇大力实施惠民工程,在农村社会公益事业方面的投入累计已达5000多万元,真心实意地为老百姓解难事、办好事。

  投资2800万元,修筑了总长100余公里遍布全镇24个行政村的村村通高标准柏油马路,60%以上的村还铺设了带有排水管道、路灯的高标准村内道路,使全镇群众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生活。过去被沙岗围绕的穷村八里湾,现在许多人无需出村就可以在企业里当工人,他们基本告别了那种面对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劳作,许多大龄男青年也娶上了媳妇,他们彻底甩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镇政府对该村出台了优惠政策,每户按规划标准建起一座两层以上小楼,镇财政就补助2万元建设费,现在该村的群众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全村的道路都是柏油路和水泥路,自来水、有线电视、排水道、路灯、超市、饭店应有尽有。有人题诗写道:“八里湾村穷出名,土地贫瘠路不通。致富思路成心病,盼星望月早筑成。今耗巨资道宽畅,小康征程昂首行。感恩匾挂府门口,夜里梦甜笑出声。”

  投资300多万元,大力实施“暖心工程”。按照3人以上3间、3人以下2间的标准,为全镇贫困户和弱势群体修建安居住房960余间,彻底解决了贫困户和弱势群体的住房问题,实现了“居者有其屋”。前来视察的一位退休老领导即兴赋诗:“执政为民系百姓,衣食冷暖总关情。风雪思念陋室冻,阴雨挂念漏屋倾。筹资建厦千万间,改善弱困家居境。寒士颜欢喜若狂,党恩万代烙心中。”

  为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民节支增收,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镇党委、政府从财政上拨出200多万元支持全镇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现已建成2200座,率先成为郑州市第一个沼气千池乡镇,使家庭主妇们终于摆脱了烟熏火燎的境地,既清洁卫生,又环保节能。

  为提高全镇群众文化生活水平,拓宽农民致富信息渠道,镇财政拿出60多万元支持全镇有线电视安装,每户补贴一半的安装费用,在该县第一个成了有线电视普及乡镇。

  为有效改善全镇医疗卫生条件,镇财政投资260万元修建了镇卫生院病房大楼、综合大楼、输液大厅、门诊大楼,购置了先进的医疗器械,诚邀著名医生到卫生院坐诊,提高了全镇医疗水平。卫生院院长孟涛说:“九龙卫生院能发展得这么快,建设得这么好,多亏了镇里心里一直装着百姓的那班好领导。”

  投资60万元,建成了两座花香四溢、环境优美的集娱乐、健身于一体的敬老院,使那些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能够丰衣足食,安度晚年,享受党和政府的温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镇党委、镇政府先后投入资金200万元,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新建6栋中学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建成了一流的乡镇教职工住宿楼。投资600万元建成镇第二中心中学综合大楼,对全镇20多个小学进行了改建、新建。针对贫困户和低收入群体的子女学习难问题,推行“求学无障碍”工程,每年由镇财政出资10多万元补贴教育,免除了贫困学生的学费1000多人次,使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对升入高中以上的学生,给予财物奖励。该镇中心学校校长司根成兴奋地说:“过去我们这里穷,教育基础也相对薄弱。现在经济发展了,对教育的投入增加了,教学质量也明显的提升了。无论是思想教育工作还是升学考试、竞赛考试、体育比赛,我们与同级同类学校相比,总是第一个上台领奖。”

  团结和谐也是生产力

  团结产生凝聚力,团结才有感召力,团结是发展的前提,和谐是发展的保障,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和谐繁荣,这是九龙镇党委政府班子的共识。冯炜书记常说:“会议好开,方案好订,制度好立,关键是落实。落实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抓出来的,是做出来的。什么时候做?怎么做?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就是很好的办法。”该镇党委副书记王宏宾说:“冯书记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凡是要求同志们做到的他先做到,上下班制度、值班制度、包村包点制度、走访接访制度、帮扶制度、联系群众、深入企业制度等等,他从不搞特殊,比我们做得都好,大家都说他是好样的。”一把手的实际行动,带动着整个班子的作风,影响着整个队伍的形象。由于九龙镇有一个团结务实、干事创业、和谐正派的领导班子,才有了气顺、心齐、风正的良好氛围,从而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和谐发展。目睹九龙镇近几年发展变化的中牟县委书记崔绍营总结似的说:“团结和谐也是生产力,九龙镇有今天的大好局面是团结和谐的结果。”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该镇群众的生活也有了巨大改观,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落整洁、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新九龙正昂首阔步行进在科学发展的大道上。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