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晚报“吃苦夏令营”报名持续火爆,截至记者发稿时,报名人数达到226人。其中很多孩子是在犹豫了一天后自己主动报名的。
报名中,孩子们吐露心声:家长不理解我们,他们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我们,我们是他们的替代品。很多孩子抱怨家长没有给自己足够的私人空间,偷看自己的日记,随意安排自己的周末和假期。更有孩子说:“我从来没有和爸爸妈妈说过心里话,因为我不信任他们!” 晚报记者 李雪
“希望父母理解我们掉眼泪时的心情”
在对报名孩子进行回访的过程中,记者发现孩子与家长在“穿衣打扮”、“父母唠叨”、“业余爱好”、“零用钱消费”、“课外读物”、“交友”、“隐私”等方面的分歧最突出。
今年上初二的李婷是郑州19中的一名学生,她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这样一段话:“有的时候我真的不知道和父母之间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代沟,仅仅是由于他们怕我受到伤害,就可以没有任何理由的限制我做我所喜欢做的事?真希望他们会理解我们作为一个还没有成年的孩子,因为没有做好一件事而掉眼泪时的心情,理解我们因为开心而在街上大笑的勇气,虽然这一切在他们眼里像一个没有家教的孩子,但是这才是真正的我们。”
“有时只是想有人听我们倾诉心声”
今年16岁的张一帆对于父母的爱并不理解。“压迫的最终结果是反抗,一再束缚我们,换来的只会是我们的不满,我们的逆反。”张一帆说,他的很多同学都是这样,家长不让上网,于是就用上课的时间偷偷去。
“为什么每次跟父母商量自己想法时候的回答都是‘你要告诉我我才知道’。”一个看到报道的孩子主动给记者打来电话,“什么事都要跟他们明说才行,可是不是所有事情都能明明白白摊开来说,哪怕会尴尬或者受伤也要明说?有时候只是倾诉心声,寻求安慰,招来的只有说教,甚至吵架。”
“别太干涉我们的喜好和自由”
一位13岁的小姑娘在电话中偷偷告诉记者:“我喜欢打扮得前卫时尚些,可父母总是看不惯,我说穿这么多一活动就会感到热,可妈妈说穿这么少出门会冻着。”
在采访中,不少家长都谈到不希望孩子阅读与功课无关的课外读物,或者最多能放宽到允许孩子阅读名著。许多孩子则认为阅读各类杂志报刊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放松精神、利于学习。
还有孩子说,在支配零用钱时经常受到父母的干涉和限制。父母所持的观点是:“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最好不要买,而有用的花多少钱买都可以。”
虽然大多数家长同意子女有业余爱好,但在其内容上却存在着较大分歧。很多男生喜欢上网、踢球,而父母却不太支持他们,原因是怕孩子自制力太差,一玩起来就没头。父母的观点仍是学习为重“没有用的最好少玩”。
几乎所有的孩子对父母“苦口婆心”的叮嘱不领情,甚至感到“很厌烦”、“难以忍受”。他们反感父母私拆自己的信件、偷看自己的日记。他们说,现在有什么话可以和同学当面讲,不用费神写什么信,日记自己也锁了起来,父母不撬抽屉就看不到。父母与自己有代沟,什么事还是少让他们知道为妙……
从众多孩子的诉说中,记者了解到,孩子们不希望家长过多地干涉他们的自由和喜好。学生的成长需要家长的理解、支持、鼓励和帮助,学生的成长需要一个好的环境和氛围。他们热切地盼望着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可是家长对孩子往往是埋怨多,鼓励少;物质支持多,情感理解不够;口头上的关心多,实际上帮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