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27日表示,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修订与个别人的个别现象没有必然联系,而是根据近年来教育和教师工作的新形势作出的更加科学和有针对性的修订。
教育部日前公布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首次写入“保护学生安全”,有舆论将此举视为“范跑跑”事件的连锁反应。王旭明说,教育部早在2004年就启动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修订工作,专门就此成立研究小组,由专家、教师及教育部官员组成。此次修订是我国自1997年以来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首次修订,是根据近年来教育和教师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在前期充分论证、广泛征求意见、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了使这个意见更充分体现广大民众的心愿,我们于近日在网上公开征求意见。如果和某些人的某些现象一致起来,纯属巧合。”
25日,王旭明在教育部例行发布会上再次表明了对“范跑跑”事件的看法。他说,有人在地震后发表除了救自己孩子,连妈都不救的言论,这不是什么师德不师德的问题,而是“人德”的问题。至于先于学生跑出教室,既有悖于师德,也有违于“人德”。据新华社电
网友质疑
“范跑跑”是“天使”还是“魔鬼”?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中,新增的“保护学生安全”引起了网友极大关注,众网友开始就“范美忠是‘天使’还是‘魔鬼’”展开了讨论。网友“小树林”在其博客中质疑:“如果没有‘范跑跑’师德规范会修订吗?”也有网友表示:将“保护学生安全”写入师德规范,意味着“范跑跑”的任何诡辩都很无力,因为“保护学生安全”此时成为规定、成为“职业道德”,如果违背,那么将会失去教师这一职业,甚至会沦为众人共愤的“无德”之人。
“保护学生”纳规是把“道德法律化”?
有人为新规叫好,也有人认为要“冷思考”。有网友称,“保护学生安全”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美德,与教师这一职业无关。虽然《规范》没有法律约束力,但在实际操作上很可能成为教师聘用的依据,若引起“道德法律化”,岂不可笑。
“教师当然要保护学生,但这种美德并不是教师职业所附加的,而是人性的美德。”江苏省南京市高校教师乾羽认为,不能也不用在出现“范跑跑”后,把教师当成“盯防”的重点,并且将“保护学生”写入职业道德规范。
保护学生后,谁来保护老师?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一露面,即遭到不少教师的反对。有自称是教师的网友说,老师的待遇太低,而责任和义务却很沉重。“新规几乎每条都带有强制意味,但教师的权利却鲜有提及。如果保护学生真的要牺牲老师,难道要以命换命?”网友“陈谊军”发文说,目前教师队伍是我国最庞大的财政供养群体,不可否认,在这个庞大的队伍中良莠并存,如何深化这个系统人员的教育,增强其责任心与道德感,提升多数教师的修养及改善办学条件,想方设法增加师生的安全系数,教育部门要走的路还很长。
延伸阅读
美国
教师不能扔下学生不管
据了解,美国不同的州对学校老师有各自不同的安全规划,但总原则是“教师必须对学生负责,不能扔下学生不管”。
在美国当了十几年全职教师的网友“Eminiem_Q”举例,加州Claremont校区“紧急状况职责”的文件明确规定,在紧急情况发生时“每一个教师都有责任直接监管学生,要与学生在一起,直至接到其他指示”,“如学生当中有伤亡,教师还有可能被公诉人刑事起诉或家长民事起诉”。
网友“蜜蜂猪”说,加州圣荷塞OakGrove高中2007年度安全计划规定,“在全校范围的紧急状况下,所有员工都要与学生在一起,任何情况下员工都不能离开学生不管”。
日本
地震时老师不能离开学生
在日本,有明确的规定:“老师不能离开学生。”近日,在日本山梨县教委编写的学校地震灾害对策指导手册上,详细介绍了地震发生时老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逃生的方法,还明确了老师在地震时不能离开学生,而且必须要说一些引导性话语,比如“一切都听老师的”“请藏在桌子下”等。
据《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