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18版:改革开放30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马珍妮:用眼睛记录郑州变化的老美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1985年初到中国,她走到哪儿都是焦点,连去厕所都困难
1994年在郑州想吃上纯正的西餐真难,买个番茄酱都大费周折
2002年在新密建中美慈善之家,全世界关注郑州的慈善事业
马珍妮:用眼睛记录郑州变化的老美
马珍妮见证了郑州的变化

  “欢迎你们!”5月17日,是一个周六,在郑州轻院家属院里的一套普通住房中,刚跨进屋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68岁的马珍妮女士用绝对正宗的中国话迎接客人。

  眼前的珍妮,精神矍铄,“这么多年在郑州的生活,我拍摄了好多照片,记录着这里的每一个变化。”珍妮说,她家里的箱子里面已经保存了厚厚的照片。在她退休回国后,很想出一本书,用图片的方式向世界介绍中国近年来的发展变化,“这将是我很大的一笔财富。”

  晚报记者 裴蕾/文 马健/图

  她眼中的变化之2002年

  新密慈善之家得到十几个国家资助,我国颁给她最高奖

  2000年,一个令人心碎的消息,差一点动摇了珍妮在华的决心,丈夫刚做过心脏搭桥手术又被诊断为膀胱癌,需要马上接受治疗,在丈夫的理解和支持下,她在美国只作短暂料理后,就飞回学院继续上课。

  在她的辛勤努力下,慈善之家已得到10多个国家的捐赠,有的来自扶贫组织,有的来自素不相识的个体志愿者。五湖四海的人们为孩子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用品,十几个在郑州工作的外籍教师也投入到无偿资助慈善之家的队伍。这不仅能够确保慈善之家的各项费用支出,诸如保姆费、食物费、衣物费、医疗费、教育费、水电费等,还为孩子们的房间添置了取暖设施。

  珍妮对中国的贡献,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2002年,她被中国外国专家局授予外国专家最高荣誉“国家友谊奖”。在2005年,又被郑州市政府,郑州市外专局授予首届“郑州商都友谊奖”。2007年,在河南省慈善总会和河南电视台合办的“温暖2007河南十大爱心人物”的评选活动中,马珍妮荣获“2007年度河南十大爱心人物”奖。

  她眼中的变化之1994年

  郑州的交通特别好,路上的汽车比现在少多了

  她眼中的变化之1985年

  洗衣粉和西装一块卖,售货员不愿理睬顾客

  在美国堪萨斯州,珍妮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她本人是一名教师。珍妮和她先生非常恩爱,他们有两个成婚的孩子,女儿是一位画家,儿子是一位医生。有 4个非常可爱的小孙子,其中有3个外孙、1个孙女。

  “那个时候,通过很多美国媒体的报道,我对中国产生了好奇感。”珍妮说,生性喜好旅游的她,做出了一个决定:到中国去。说做就做,她立即联系了旅行团,并且选择了在中国首次旅游的两个城市:广州和桂林。

  1985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习惯了西方生活方式的珍妮初到广州,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是那么的陌生,但是一个小小的细节,让她立即感受到了这里的亲切。

  “我记得,在广州街头,我看到一个年龄很大的老人,我就直视着他,然后冲他微笑,没想到,这个老人同样用非常灿烂的笑容回应了我,就在那么一瞬间,我对中国的陌生感突然消失了,我感觉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国家。”珍妮这样表述说。

  对于自己当时对中国的印象,珍妮客观地评价说:“就是感觉很多东西还有待完善,比如商店货物的摆放特别杂乱无章,没有归类,洗衣粉竟然能和西装摆在一起销售,还有一个柜台后面竟然有10多个售货员,他们坐在那里喝茶聊天,显得特别开心,根本不理会顾客。”珍妮说,与现在人们生活的快节奏相比,那时的人们都是“铁饭碗”,吃“大锅饭”,生活明显轻松许多。

  “到桂林的时候,因为那时候来中国的老外特少,所以我走到哪里都是焦点,很多人都围着我看,连上个厕所都困难。”回想起当时的经历,珍妮至今感到很愉快。

  1996年,珍妮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她还在郑州轻院任教,另一方面,经过不懈努力,她与河南省新密市民政局合作,在中美两国政府注册成立了中美义务服务合作社,用以资助河南的孤儿。

  帮助孤儿的念头源于一次“下乡”。1995年1月,珍妮应陕西一所山区小学的邀请前去访问,在这里,珍妮亲眼目睹了山区的孩子恶劣的学习环境。回郑后经过一番努力,珍妮终于与新密市民政局达成合作意向,成立中美义务服务合作社。她在新密市内租了一套房子,聘请了两名富有爱心的退休人员做孩子的爸爸妈妈。在新密市民政局的帮助下,在当地农村找到了8个孤儿。

  珍妮在郑州的首个慈善之家,很快组建起来。在这个特殊家庭中,珍妮负责孩子们的生活、学习费用。为了给孩子们募集费用,从那时起,她每年都要回美国,争取更多的捐助者。

  到1999年,珍妮的爱心和努力有了丰厚的回报:她给孤儿们建了一个更大的家。

  1999年10月,珍妮的慈善之家建成了,占地2000平方米,带围墙的院内种植了花草、树木并留有宽敞的活动空间,有孩子们特别喜欢的篮球架和乒乓球室。孩子们分成3个家,每家都有两位和蔼可亲的全职妈妈。

  “到现在,我已经帮助了74名孩子,现在还在照顾着38名儿童。4名孩子已经从大学毕业,走向社会开始工作。1名孩子正在大学就读,今年还有2名孩子要进入大学。”马珍妮骄傲地告诉记者。

  谈到为啥能来河南,珍妮说是缘分。

  在美国,她有两个中国朋友,恰巧都来自河南,他们出身贫寒,但在美国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她想来河南任教的消息不经意间传到了正打算设立外语专业的郑州轻工业学院,于是立即向她发出邀请。

  然而,对珍妮来说,来河南便意味着个人利益的牺牲。她在美国的月收入为4000余美金,而在河南任教每月只有2500元人民币,还有在美国提前退休,退休金也要大打折扣。

  在中国河南,郑州轻工业学院的表现是毫不动摇、绝不放弃、志在必得。一次不行,再次,再次不行,三顾茅庐。她和家人终于被河南人的诚恳和热情打动,1994年秋,她终于来到郑州。

  记得当初,来学院的外教有的回国了,有的还没过来,她成了校园中唯一的外国人, “刚来到郑州,感觉郑州的交通特别好,路上的汽车比现在少得太多了。”在生活上,珍妮还需要逐渐适应饮食需要。“当时,郑州根本没有纯正的西餐店,也没有肯德基、麦当劳。”珍妮说,美国人喜欢吃牛肉、蔬菜沙拉,离不开番茄酱和黄油,可是在那时候的郑州,想买到这些东西也都需要大费周折。于是,她的很多中国朋友平时都会帮助她努力在郑州市面上寻找。

  她眼中的变化之1996年

  山区孩子学习环境差,在新密建起中美慈善之家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