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8版:密码 上一版3
龙骨悬案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龙骨悬案
被怀疑是龙骨的五块骨头
用须鲸骨头排列出来的形状
《盛京时报》刊登的巨骸照片

  龙骨现身

  2004年的一天早晨,一位老人慢慢踏进营口市史志办的办公室。他拿了一个包裹,打开之后,里面是5块看起来并不起眼的骨头。不一会儿,老人开口了,语气有几分神秘,他说这是龙的骨头,自己已经珍藏70年了。

  周丛一和韩晓东都是营口史志办的老员工,有着多年的工作经验。眼前的这一幕让他们觉得有几分可笑。龙,一直是传说中的生物,怎么可能会出现在现实世界里?

  天色渐晚,就在韩晓东准备回家时,脑海里再次浮现出老人严肃的神态。他还是忍不住拿出了那几块骨片,仔细端详一番后隐约觉得,这几块骨头似乎不太一般。眼前的这5块骨头似乎各不相同,骨头的外沿带有明显的角质。一处有着类似水纹的切面,也许传递着一种特别的信息,其中一块有明显敲击过的痕迹,似乎并不完整。

  几天后的一个中午,韩晓东小心翼翼地来到周丛一的办公室,试探性地说出了自己对5块龙骨的看法。周丛一对韩晓东的说法渐渐提起了兴趣。两人都在怀疑,这些骨头到底有着怎样的身世?

  尽管龙骨一事在营口引起了一时轰动,但龙始终只是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神物,史志办的工作依旧正常进行。正当大家逐渐忘却龙骨事件时,老人再次找到了营口市史志办。面对工作人员的怀疑,他娓娓道出了一段往事。

  原来老人名叫孙正仁,10多岁时,营口有个富商叫王老五,他给王老五的大老婆当管家,王夫人比较喜欢孙正仁,每天教他识字、读书。后来有一天,孙正仁要离开王家了,王夫人就说,你要走了,我没什么留给你的,这里有几块龙骨送给你。

  事情变得更加复杂,王夫人怎么会得到龙的骨头?十分可惜的是,孙正仁和王家早已失去联系,王家下落不明。

  2004年3月,元宵佳节舞龙灯的日子刚过,辽宁省档案馆里有些冷清,一位工作人员慢条斯理地整理着一些旧资料。在翻看旧报纸时,一个标题突然吸引了他:蛟类涸毙。蛟类,就是中国的龙!这篇文章让他迅速想起同学周丛一跟他提起的龙骨事件。竟然真会有这样的奇事?而且是出自1934年8月19日的《盛京时报》。

  

  《盛京时报》是解放前辽宁非常有名的报纸。出现在这张报纸上的报道,足以可见当时营口龙事件的轰动。报道还专门发表了一张照片,虽年代久远,但依稀能看出是一具长有两只长角的大型动物尸骨。这让调查组顿时兴奋起来。看来老人得到的骨头很可能就是70年前这个巨龙身上的。报道是否属实?如果是真的,那尸骨又去了哪里?能否找到当年的见证人?

  为解开这些疑问,他们首先把查找目标锁定在营口本地80多岁的老人身上。70年前,他们正是记事的年龄。这天上午,韩晓东和李占坤早早来到老城区,这里老人较多,机会比较大。

  几天的寻找一无所获,两人有点焦虑。这一天傍晚,正当他们决定回去时,街头遇到的一个老师傅向他们提及,他以前听说70年前的确发生过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

  1934年夏,营口遇到了一场几十年罕见的暴雨,大雨一直下了40多天。横穿营口的辽河水位暴涨,辽河北岸的芦苇塘也被大水弥漫,行船无阻。暴雨之后,有人传闻辽河北岸的苇塘经常传来怪声和怪味,但一直搞不清楚什么原因。

  一天,一个看管苇塘的渔民在雨后大苇塘边再次闻到奇异的味道。他顺着味道走去,怪事发生了——据说他回家后,从此一病不起。是什么让他如此惊异?当时很多老渔民都来了,见了这个怪物,但没人能说出它到底是哪种生物。

  根据《盛京时报》的记载,当时营口水产高级中学的张教授认定此物为“蛟类”。张教授如何断定那就是龙呢?张教授早已故去,判定的依据只能是一个无法揭开的谜团。

  调查陷入僵局。就在这时线索再次出现……

  蛟类涸毙

  这里是东北有名的古刹,当年的县立师范学校就在附近。但这个学校解放前就解散了,没人知道当年的骨骸散落何处。学校解散以后,有一部分从事水产教学的基本上都调到大连水产专科学校了,他们是不是把这个标本一起带到大连了?

  寻找尸骨

  辽河对面的大片苇塘地,由于地形独特,被当地人称为鸭舌岛。上了年纪的人说,这是那个巨物第二次出现的地方。巨物在田庄台消失之后,没过几天突然出现在鸭舌岛上,从此再也没出去。两地相距大约10公里。

  一天,调查组意外遇到了一位老人。他童年时在这个岛上亲眼看到过这个巨怪,依稀记得怪兽最后搁浅的地方。

  这么多人亲眼目睹这个神话中的角色,的确有几分传奇。

  1934年夏,很多人从全国各地千里迢迢赶往营口,只是为了看看这个神奇发现。根据当时报道,第六警察分署派发轮船把鸭舌岛上留下的巨大骨骸由河北运到河南西海关进行展览。营口当年有名的美大照相馆将展出的龙骨拍成照片,沿街叫卖,很多人纷纷购买带回故里。

  遗憾的是,展览之后,巨骸不知所终。

  虽有当年的见证人,却没有实物证据。韩晓东提议可以去附近的地方找找老照片,说不定会有新发现。

  一天,韩晓东和李占坤在西大庙地摊上和一位老人闲聊时,老人提及一个意外的线索。他说他过去的邻居孙家曾收藏有龙骨照片。韩晓东暗暗庆幸,立即前往打探。到了地方才得知,孙姓老人已经去世。几经周折后,他们找到了老人的女儿。

  他的女儿说,她家以前确实有龙骨照片,而且还镶在镜框里,但在动迁时不知散落何处。调查小组再次落空。

  这时,线索又出现了。

  一天早上,史志办的刘素英兴冲冲地告诉研究组一个新的线索:营口日报社一个记者曾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编辑过一篇文章,作者是国内著名漫画家李滨生先生,内容正是有关70年前的龙骨展览。得到这个消息,韩晓东和李占坤立即赶到营口市图书馆,开始翻阅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报纸。

  大部分报纸已经排查,仍没找到。就在他们准备放弃时幸运再次出现:他们找到了李滨生本人。李滨生的说法和几位老人的说法基本一致,再次印证了当年那段让人难以相信的事实。

  不久之后,韩晓东又得到了一个更大的线索:这个庞大的骨骸在西海关展览后,被政府发到了“营口县立师范学校”进行收藏,作为学生研究之用。

  他们马上打听县立师范学校的下落。

  神龙现身?

  在距入海口20公里处田庄台的一处苇塘,根据当地一位名叫肖素琴的老人说,这里就是当年那个怪物第一次现身的地方。老人十分肯定她看见了龙,和画上的龙十分相似。天降的巨龙被老百姓奉为不可触犯的神物,但没过几天,它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传说中国人的祖先就是龙,当年大禹治水,曾有应龙以尾划地,指出疏导洪水的路线。

  几千年来,谁也没亲眼看到龙的真实面目,它只是传说中的天庭王者。然而,在今天的辽宁营口,却发生了一件让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调查组讨论后,还是试着联系了大连海洋水产学院标本室。然而答复却并不乐观,他们多方查询后告知,由于年代久远,这所学校几经搬迁,尸骨去向无法查证。

  另外一方面,动物专家也在对巨骸进行鉴定。当骨骸图片辗转传到中科院古人类与脊椎动物研究所董为教授那里时,董教授说,和以往接触的动物骨骼相比,图片上的骨骼结构似乎有几分蹊跷,看来这个骨架的确不太一般。

  让董教授尤为费解的是动物头上的两个角,体长近10米的巨型动物鲜有出现两角的情况。董教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测:这两个角可能是猛犸象的两个门齿,因为猛犸象两个门齿非常大,有可能会被误认为是头上的两个角。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等省都发现过猛犸象的化石。对照图片,从形状上来看,猛犸象的门齿的确和传说中的龙角有几分相似。但它们躯体结构很不一样,角的长度也有很大差距,肯定不是同一种动物。董为也否定了自己的推测。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让这个谜团更添神秘。也许真的有可能是一种不为人知的物种,存留在一个隐蔽的角落里?

  得知专家的结论之后,李占坤又仔细查阅地方史志,发现营口“天降巨龙”的记载历史上只有一次。这就说明人们当年见到的骨骸和这5块骨头很可能就是一体的。如果5块骨头的鉴定结果和现存生物的骨头有所区别,是不是就说明的确存在着不为人知的物种呢?

  刘金远是大连自然博物馆的高级工程师,有多年的研究经验。当这5块骨片拿到手里时,仅凭眼睛就能看出这是食草动物的牙齿。而显微镜下的牙齿纹理鉴定再次证实他的判断——这是匹野马的牙齿,因为马的牙齿跟其他动物完全不一样,很大,呈方形。

  鉴定还在继续,结果再次出乎意料:这5块骨片的年龄至少要在1万年以上!这让大家有些失落,孙正仁珍藏了70年的龙骨,原来只是普通野马的牙齿。很明显5块骨头和图片所反映的是两种不同的动物种类,它们之间应该毫无关联。那照片上的又是什么动物呢?

  赵永波是从事海洋生物学研究的专家,他的鉴定结果和刘金远一致。但了解当时情况后,他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从图片看,巨骸很像鲸鱼的须鲸类骨骼。上世纪60年代,大连地区也就是黄海北部,每年都有上百头须鲸被捕杀,所以骨骼很可能流失到营口。这个结论着实让周丛一、韩晓东大感意外。须鲸是一种身躯庞大的动物,躯长可达10米。但怎么会有和龙相似的骨骼构造?为了有个直观的认识,赵永波决定用须鲸骨骼试着排列出照片上的形状。一番忙碌后,骨架渐渐显现出来。正像赵永波所说的,它和照片的骨骸的确十分相似。

  仍存疑点

  须鲸都生活在深海地区,据说它拥有黝黑的脊背和硕大的尾鳍。如果是鲸鱼,那它又如何从深海地区来到营口呢?不解开这个疑问,须鲸之说就很难成立。

  营口位于渤海之滨,辽河横穿整个营口,地势本来就低洼,恰好又赶上70多年前那场连续多日的暴雨,辽河水位剧增,海水随着潮汐变化进入辽河,海船在河道中都可畅通无阻。鲸鱼顺水误入辽河,接收不到像海洋里的回声,因此困顿于河中。当河水退潮、水位降低时,进入苇塘的鲸鱼被芦苇层层困住再也没出去,从此留下悬案。

  从大连回来,研究组人员产生了分歧。周丛一认同专家观点,但也有人提出异议,这未必就是最终的事实。龙的事件渐渐趋于平淡,人们不再频繁提及。直到有一天,一位老人的介入再次勾起人们对龙的追寻。

  老人柴寿康说他也见到了龙,“那时是夏季,天似阴不阴,我们在那儿玩,我猛地抬头一看,我说那是龙,你们快看!那形象基本上和画上一样。脑袋就像老牛的脑袋一样。有两个甲,有两个须子,还有大眼睛,嘴上还有毛。”

  让韩晓东十分不解的是,这么多人都说他们的确看过龙,这该如何解释呢?这一天,韩晓东在重新整理资料时,突然发现了一个新的疑点:当年的资料对巨物脊椎骨数量也有记载。按照专家的说法,须鲸的脊椎骨应该是57节,但当年在营口发现的这个怪物,《盛京时报》报道它的脊椎骨是28节。

  脊椎骨数量的出入,是否意味着可以推翻须鲸之说呢?更奇怪的是,它的肋骨也只有五六寸长,远远小于须鲸的肋骨。这些疑问始终让韩晓东百思不得其解。

  这么长时间的调查,70多年前发生在芦苇荡里的悬案还是没得到一个圆满答案。调查小组认为,事情仍存疑点。历史上,营口所在的渤海海域鲜有鲸鱼出现。70多年前的意外是巧合,还是另有蹊跷?谁也不敢下定论。若干年后,那个神秘的影子是否会再次在营口出现?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