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楼梦》挤牙膏一般缓慢而持久地发布一批又一批造型图,成功地在网络上引起一波又一波骂潮。到底网友的恶评是否有理?日前,媒体请专家从红学研究、影视造型等多方面集体问诊。
周岭:《红楼梦》不是谁出钱谁拍就是谁的
周岭:红学家、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编剧之一、新版《红楼梦》剧组顾问。24年前,他给87版的演职员讲课,24年后的今天,又给新版《红楼梦》剧组讲课,“但现在没有一位主创人员露过一面。”
问诊
【服装问题】 硬要另起炉灶,等于站在巨人边上
从服装到面料到款式,比如“织金”和织锦还不同。织金有缕金有扁金,王熙凤穿的那个“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缕金”就是真金线,这在那时是很贵重的。拍戏用不起,那你要仿织金,怎么仿啊?到南京云锦研究所去看啊。
87版那时钱太少了,仿都仿不起。现在这么好的条件,想超过87版太容易了。本来我对新版的服装设计是寄予很高期望的,人家是得过奥斯卡奖的呀。但《红楼梦》太特殊了,不管得过什么奖,都要放下既往的成功,从头做起,甚至从头学起。举个例子,当年苏联园林专家到中国来,研究园林,如入宝山空手而归,就是他不懂中国文化,水平再高,堆出的假山也像北京过去的“花生粘”。所以你想一想,不从《红楼梦》中学习,硬要另起炉灶,非要站在巨人边上,那你怎么能成功啊。
【化妆问题】 额妆让脸蛋更加模糊
化妆最大的问题还不在于好看不好看,关键是中国人的脸被称作“模糊的脸蛋儿”,每个人的特征区别不大,不像西方人脸部轮廓是很清晰的。现在这个问题就大了,不但不把区别拉开,还用一个统一的元素把脸弄得更模糊,宝钗也好、黛玉也好,都是那种额妆,不是把所有的脸蛋儿全靠一块儿了吗?你可以利用五官、身材、胖瘦等先天条件的不同,尽量突出个性化的特点,尽量从形式上把每个人的距离拉开对不对?现在不是犯了个很大的错误吗?中国古代发型太丰富了,但不从《红楼梦》里找依据,没有真正的中国古代文化底蕴,就很难了。
【年龄问题】 少男少女都像年过三十
本来《红楼梦》写的大都是些少男少女,从道理上说把角色的年龄感框定在十二三岁到十五六岁是合理的,宝玉是个漂亮的大男孩儿,姐姐妹妹都是漂亮的大女孩儿和小女孩儿。我们从海选到现在已经吃了亏,因为规定年龄在18岁以下的不准参选嘛。选的演员年龄偏大了,还有补救的可能,还可以通过服装造型摄影表演等各种手段把所有人的年龄往下压嘛。但是现在的情况是不仅没有压,一个额妆,把所有人的年龄统统提高了对不对,说每个人像30多岁的人不过分吧?你看看小黛玉小宝钗,造型年龄比实际年龄大得多。
【戏剧化问题】 台上台下都是戏妆,没法拍
《红楼梦》电视剧应该是生活化的综合艺术形式,活动着的全都是生活中的人。这决定了不能用风格化的表演形式,更不能用风格化的化妆造型方式。额妆却是戏曲程式化的,形式应该是配套的,是一个系列。如果你一招一式都是程式化的,又在舞台上,那么额装不矛盾。但拍的是电视剧呀,把这个形式拿到生活化的电视剧里来是格格不入的呀。林黛玉薛宝钗有看戏的时候啊,台上台下都是戏妆,这戏没法拍!不信你切几个镜头试试,尤其是互为前景的时候,观众一下子就糊涂了!
■专家金句
曹雪芹是个巨人,如果你尊重他、研究他、理解他,你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上;如果你不理会他,你自以为是,你就只能站在巨人的边上!
林黛玉薛宝钗有看戏的时候啊,台上台下都是戏妆,这戏没法拍!
如果因为潇湘馆都是竹子,就把林黛玉的衣服设计成绿色的,那你说穿着绿颜色的衣服在竹林子里一走,你这人还有吗?
《红楼梦》是全体国人的《红楼梦》,不是谁出钱谁拍就是谁的。本报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