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冠军——巫兰英
(上接C02版)
□晚报记者 苏瑜 实习生 任中敏 文/图
眼睛爱下雨的巫兰英
“可不久,两个女队员因故打了退堂鼓。我想与其巫兰英将来掉队,不如现在就另做打算,以免耽误她宝贵的时光,于是我把她叫到跟前,对她说‘她们两个走了,你愿意走也可以’。没想到她却坚定地回答‘不,我不给自己找退路!’。”
刘继升回忆了当时飞碟班面临的困难。“经历了几年内乱,射击训练的条件很差。飞碟射击场的靶棚七零八落;靶壕里杂草丛生,草足足有一人高;抛靶机锈腐成一堆废铁;没有靶碟,没有子弹……总之,一切都要自己动手。”刘继升感慨到,当时需要克服的困难实在是太多了,这也多亏了他在工厂的那几年经历,不但自己懂得了许多生产制造的技术,还结交了一批工人朋友,作难的时候没少找他们帮忙。“别看巫兰英是个姑娘,可一点儿不娇气,她同我们一起挖靶壕、修机器、熬沥青制靶碟,烤得脸蜕皮,唇焦裂;为了制造弹丸,她同小伙子们一起扛着30多斤重的铅锭,爬上85米高的开封跳伞塔,化铅铸弹。”
巫兰英训练起来更是特别刻苦。但因为当时我国还没有女子飞碟的比赛项目,她只能参加男子比赛,一直没出过什么好成绩,比赛更是名落孙山。
巫兰英爱哭,考试只打了及格她哭;训练时有个动作怎么也学不好,望着教练反复示范而渗出的汗,她还哭;面对自己久久上不去的“七十”大关,她又哭了,因为她突然想到了当时常说的“七个农民供养一个运动员”的比数。刘继升数不清巫兰英哭过多少回。不过,他坚信,巫兰英的哭不是软弱悲哀的哭,而是羞愧怨恨的哭——她羞愧自己享有一天两元钱的伙食,是以泪明志的哭。她那一双不服输的眼睛告诉刘继升,总有一天,她将不辜负教练为她付出的心血。
“1976年的一次全国比赛,她成绩依然不好。比赛后,她人不见了,我四处寻找,才发现她一个人正在楼顶的凉台上抹眼泪。我问她怎么了,她边哭边说自己是笨蛋,没出息,没能力,不想再练了。我当时就劝她说,都知道长跑运动员要出现‘极点’,而极点又往往是最难忍受的时刻。有人熬不过它,掉队了;有人挺过去,最后冲向胜利的终点。也许你现在就处在这个‘极点’上。她听了还是一直哭,最后我们约定,再坚持一年,如果还不出成绩,就另做打算。”
登上双向飞碟冠军宝座
又是一年苦练。第二年,巫兰英在全国比赛中获得第六名,这大大提高了她的信心,燃起了她向更高目标攀登的梦想之火。1978年6月,一条新闻轰动了古城西安:登上全国男子双向飞碟冠军宝座的,竟是一位22岁的姑娘——巫兰英。
面对男运动员“决不让西安事变重演”的善意挑战,巫兰英一鼓作气,在1979年的第四届全运会上,再次荣获男子双向飞碟全国冠军,并且以194靶的优异成绩超过了当时的女子双向飞碟世界纪录。1980年,我国开设了女子双向飞碟比赛之后,巫兰英又4次获得全国冠军,两次亚洲冠军!
1981年10月25日是个特殊的日子。在世界射击锦标赛的冠军登记栏里,有史以来第一次写上中国人的名字。在南美古国阿根廷的图库曼市举行的第42届世界飞碟锦标赛上,刚刚度过26岁生日的巫兰英登上了个人冠军领奖台。
然而更令人惊讶的是,团体赛颁奖时,站在最高一级领奖台上的依然是3位普通而又神奇的中国姑娘——巫兰英、冯梅梅、邵伟萍,世界史上将永远记下这3位河南姑娘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