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20版:改革开放30年 上一版3  4下一版
韩时英:“幸运星局长”的奥运情结
致读者:三十个人和一个时代的体温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韩时英:“幸运星局长”的奥运情结

  “我给大家带来好运,这个说法不准确,其实,每个奖牌后面都是科学和刻苦的训练。”采访河南省体育局局长、党组副书记韩时英时,他正被省会众多媒体包围,谈着河南体育健儿在2008北京奥运的金牌猜想。

  韩时英在体育界的30年,正是改革开放的30年。

  别人都说韩时英是个“幸运星”。2004年雅典奥运会前,他去看当时“冷门”项目网球的备战情况,为孙甜甜作赛前鼓劲,结果,这个不是夺金热门的女孩夺得了网球女双冠军。令人称奇的是,他在哪个运动员家里看比赛,这个队员就能超常发挥。

  说起这些,韩时英哈哈大笑:“原先提倡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是因为我们的水平不高,奥运奖牌离我们太遥远。后来发行了体育彩票,全民健身有了资金保障,体育离大家越来越近。而现在,我们成了奥运的主人。”

  晚报记者 辛晓青 董洪刚/文 马健/图

  郑州市跳得最高的人 从运动员到体育老师

  “上中学时我在西郊很有名,其实就是跳得高一点。”说起自己进入体育界,韩时英认为纯属“意外”,“在十六中我跳得最高,在郑州市比赛,我也是第一。”他说,竞技体育在“文革”中停滞很久以后,他中学毕业时已经开始恢复,他在别人的撺掇下参加了郑州的运动员选拔赛,进入了体训班(现在叫体工大队)的田径队。“我内心并不想从事体育,看着同学们都上山下乡了,我觉得自己脱离了同龄人,内心很苦闷,而且训练很单调,再加上我纯粹是个业余选手,没有一点基础,所以曾经有一段时间,抵触心理特别严重。”不过,因为天生责任心就比较强,韩时英开始全心投入训练中。

  韩时英从跳高开始,随后改练中长跑,最终定在400米上,3年后,他获得了全国比赛的第一名。可是因为伤病,他的运动员生涯仅仅进行了5年。

  1975年停训后,韩时英来到父亲的单位从事了两年行政工作,后到地质学校担任体育老师。

  “10年的教师生涯,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10年,对我的人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说,“我的学生都特别喜欢我,因为我是专业运动员出身,不仅能说,更能做。也是因为我,我的学生都喜欢上了体育,甚至有不少搞了体育专业。”

  “1979年,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得到了恢复,那时候国民对体育的关注度已经非常高了。”韩时英说,当时自己带着学生经常看一些体育比赛,尤其是中国女排,“大家不光关注体育赛事,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很高。”

  天天在电视里“哭”的人 带出来两支优秀队伍

  为了备战第二届全国青运会,韩时英被借调到河南省体育局。“其实他们早就想让我回去,正好青运会需要我带一个业余田径队。”因为带的队伍成绩突出,1989年他正式调入省体委科研所。次年,他被派往信阳南湾水库,成为河南省水上运动学校副校长。

  “坐一天汽车才能到学校,看到的全是破烂的平房和简单陈旧的设备,唯一好的就是那么大的湖水。”不过倒也真是应了越困难越锻炼人的老话,3年后,在第七届全运会上,水校选手拿了4块金牌,让人刮目相看。

  8年后,韩时英回到省体工大队,开始带领我省的自行车队。第八届全运会上,河南自行车队收获了3块金牌。

  “50公里团体赛我们比第二名快了1分半钟,这种差距是什么概念?可以这样说,4个运动员全部爆胎一次,更换以后继续比赛,依然还是第一名。那次引起全国的震动,当地媒体甚至称之为河南奇迹。”韩时英说,比赛结束那一刻,他和省队主教练许海峰激动得蹦起来相拥而泣,这个镜头因为太精彩太感人,而被央视的专题节目做成了片花,“整个运动会期间,这个专题节目天天都在滚动播出,我就天天在电视里‘哭’”。过了很久,在安阳一个小饭店吃饭时,有个服务员一直对他笑,他很奇怪:“你认识我?”“你不是那个天天在电视里哭的人嘛!”

  “幸运星”与河南奥运冠军

  邓亚萍

  我们请她,她再忙都要抽时间来

  “说河南体育不能不说邓亚萍,她是河南的骄傲,更是国家的骄傲。”韩时英说,当年选邓亚萍进入乒乓球队很多人有争议,认为她身材太矮小,“进国家队时争议更大,好在碰上了慧眼识珠的教练。其实更重要的还是她敢打敢拼和勇于吃苦的精神。”

  邓亚萍的父母住在省体工大队的家属院,“亚萍工作多,常年在国外跑来跑去,家里事情不能靠她,我们体育局就经常替她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办点事。”韩时英说,虽然都是小事,可是邓亚萍却很感激,“我们每次带队员去北京参加选拔或者训练,亚萍在北京的话经常会请我们去吃饭的。”

  邓亚萍现在身兼很多社会工作,在国际奥委会的工作也很繁忙,现在更是北京奥运村部长,接待事务非常多。“不过如果我们去请她,她再忙都要抽时间来,她说过,河南的事再忙她都会参加,因为她是河南培养出来的。”

  陈中

  北京夺金,将创造一项中国纪录

  陈中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和2004年雅典奥运会获得女子跆拳道项目+67公斤级的金牌。在韩时英看来,陈中在北京奥运会上仍然具有冲金实力。“陈中最早是焦作体校的一名篮球队员,后来选拔进入省跆拳道队集训,很快国家跆拳道集训队来河南选人,陈中进了国家队。陈中现在正在积极备战奥运会,而且状态很不错。如果她能够在北京奥运会上再次夺冠,将成为我国参加奥运会选手中唯一一位在同一项目、同一级别连续三届获得金牌的第一人。这将载入中国体育史。”

  贾占波

  他拿金牌,完全不是靠“偶然”

  为了让贾占波进入2004年射击项目的奥运名单,韩时英他们也做了很多工作。“说实话,因为射击是我国的弱势项目,对于国家来说让谁进入奥运名单都是无所谓的,为了让贾占波进去,我们可没少跑北京。”

  “那天的比赛可以说是预赛和决赛都有很多悬念,还有最后一枪的时候,贾占波已经没有希望,但是对手的一次严重失误,把金牌拱手送给了贾占波,很多人都说贾占波的奥运金牌是捡的。但是竞技体育除了技术的因素外,心理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贾占波夺得金牌,完全不是所谓的偶然现象。”比赛那天,韩时英在贾占波的家里陪贾的家人一起看,“来的时候我让司机准备了一束鲜花,我想拿不拿奖,这花都要给他的父母。没想到的是,金牌就那样来了”。

  2004年8月22日,体育界称为“河南奥运日”,因为在那天,6个小时里河南拿了两块金牌。

  孙甜甜

  不怕吃苦,是大家身边的“邓亚萍”

  “孙甜甜训练非常刻苦,比赛也非常投入,在省队和国家队她的刻苦是公认的。”韩时英说,在雅典奥运会前孙甜甜和搭档李婷训练都很认真。出征雅典前,韩时英去网球训练基地看望孙甜甜,为她鼓劲。

  “国家队当时安排李婷为主角,甜甜是配角,但是我们在决赛中看到,其实甜甜充当了主要的进攻角色,为最后取得胜利贡献更多。”孙甜甜不怕吃苦的精神,已经成为省体工大队的模范人物,她成了队员们学习的榜样,成为他们身边的“邓亚萍”。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