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48版:大视野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为人师表,不妨学学北京这位老师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为人师表,不妨学学北京这位老师
他教会学生尊重生命,为讲好《离骚》他爬上昆仑山,他吟唱着讲古诗词
学生都尊称他“李先生”,甚至有人珍藏课堂笔记留念

  原声回放

  “世上最危险的职业有两个: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医生。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比医生还危险,庸医害的是一个人,而庸师害的是一群人,毁的是孩子的精神和心灵。”

  “我们一直在讲,教育是要培养人才。我说别那么高调了,少出坏人,不出坏人,培养出平和诚实的劳动者,就是成功的教育了。育人,就是育好人,把可能成为坏人的人,变成好人。”

  “看看现在的互联网上,仇恨的情绪泛滥,太可怕了,我有时都不敢看下去。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22岁的李赛是北京四中的毕业生,现在在美国新泽西上学。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带着两大箱连夜筹得的物资,自费从新泽西飞到灾区,加入到一支志愿者救援队,与同伴先后救出7位幸存者。回京后,谈到为什么一定要从美国飞回来时,他提及了自己在四中时的语文老师李家声。

  李赛回忆说,当年个别学生写到9·11时,文中甚至掩饰不住兴奋之情,遭到李家声大声质问。李赛也是欢呼的人之一,李家声的课改变了他,学会把对生命的尊重放在首位。

  时下,许多老师被学生直呼其名或干脆冠以外号,而李家声的学生们却口口声声尊称其为“李先生”,甚至有人把自己的语文课堂笔记作为高中生活的珍藏。一位平凡的中学语文教师,何以赢得学生们不平凡的尊敬和爱戴?

  >>> 讲讲李先生的故事 >>>

  通过作文教学生做人

  2001年,李家声在一次全国性作文大赛中当评委,那时正赶上美国9·11事件发生不久。令李家声惊讶的是,在他所批阅的作文里,个别学生写到9·11时,文中甚至掩饰不住兴奋之情。“恐怖分子是重创了美国,打击了霸权主义吗?”他大声地质问学生,“他们杀害的是几千条无辜平民的生命啊!这是反人类罪。”

  有一回,他带着高一人文实验班去参观岳飞庙,看到跪在地上的秦桧像,有的学生跑上前,依照其他游人的样子拿鞭子抽打秦桧。晚上回到驻地开会时,李家声问学生:“难道我们非要鞭打他吗?我们要记住的是历史,而不是仇恨。”

  “你知道吗?9·11时,我也是欢呼的人之一。”李赛后来跟我说。上四中以前,他是个典型的理科学生,一天到晚就知道做题。“到了四中以后,上了李家声先生的语文课,我变了一个人。是先生改变了我的人生,教我如何做人。从此,我做任何事情都会把对人、对生命的尊重放在首位,不盲从,学会独立思考。”

  李赛一点一滴的转变,李家声从他写的作文里看到了。学生的作文,老师往往是唯一的读者。李家声的体会是,用真心、动情地去读孩子们的作文,评说他们的作文,学生会把老师当成知己,师生间通过作文,可以进行心灵沟通。

  为讲好《离骚》爬上昆仑山

  高中语文课,李赛印象最深的是李家声讲《离骚》。《离骚》是李家声最喜欢的古诗词之一,不知读过多少遍。对好多诗句,有深刻的体悟。

  因为屈原《涉江》中有“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之句,有年暑假,他冒着高原反应之苦,特地到了青海格尔木,去直面巍峨雄浑、白雪覆盖的昆仑山,感受着诗中的意境。

  从高中开始,有关屈原的话题,李家声就不断地向学生提及。他不喜欢一进教室就让学生起立,然后“老师好、同学好”再坐下。通常李家声进了教室,就直奔黑板“刷刷刷”地写板书。运笔、顿笔,黑板上出现了几行苍劲有力的大字,一段哲人的名言名句。教室里顿时变得安静起来,学生瞅着黑板开始思考。这时,李家声点评几句,说说自己的理解,就如同在池塘里扔下几块小石子,学生心中泛起阵阵涟漪。

  “像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高中生,正是追星的年龄,很容易被面相、服饰等表面的美所吸引。但是那会儿,我是把屈原的画像搁在相框里。我被屈原那种灵魂的美、精神的美所深深地吸引。”

  通过吟唱讲授古诗词

  “遇到了他,我们才知道原来古诗词是可以唱的啊!”学生们啧啧称赞。

  吟唱着讲古诗词,是李家声语文课的一大特色。只要一站到讲台,就像演员上场进入角色中一样,李家声全情投入,吟唱时的声音和表情让听者难忘。

  现在有些语文老师喜欢网上备课,互联网上,想要哪节课都有。这里一点,那里一点,大拼盘,内容也相当丰富。“但是,靠浮躁得来的东西,骗不了学生。肤浅的东西,绝对感染不了人的。”李家声成功的经验是,除了潜心研读体悟内容外,再用真情实感吟唱着讲古诗词,效果会更好。

  “古诗词本来就是要唱的,像宋词,一个词牌就是一首曲子名,不唱,是体验不出那种情感的。我想让学生知道,古时候的人是怎样唱的,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领悟其中的神韵。”

  李赛不止一次听过李家声唱岳飞的《满江红》。“每次唱,他都会哭。先生是经历过国家动乱的人,对国家命运的那种深深的关切,让他有感而发地哭,这令我们非常震撼。”

  在他不断的吟唱中,学生们也渐渐发现,古诗词被唱出来时,变得那么鲜活动人,才真正有了生命。 据《中国青年报》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