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明的新职位是语文出版社社长
他在任时饱受争议,也有不少人欣赏他的直率和激情
“中国教育成功论”、“教育买衣论”、“媒体无知论”、“名校生养猪论”……几乎每次,只要他出现、说话,都会被媒体、公众抓住尾巴,大肆批判,有人称他是给教育部“添堵”的官员,有媒体甚至曾公开发时评长文,要求他辞职。
他就是刚离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一职的王旭明。18日,他赴任语文出版社社长。
作为国内比较有个性的发言人之一,王旭明在任时曾饱受争议,经常由新闻发言人变成新闻当事人。有评价说:“他能够在这个位置上干5年,已经是奇迹了。”
王旭明也被一些记者“整”过,但他和很多记者却是好朋友。在他离职的消息被披露后,有记者在博客上撰文,称他的离开“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名校生养猪论
“何必非要去求职呢,去养猪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贫富上学论
“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已经成了家庭的一种消费,既然是消费,就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智力实力来选择。北大、清华自然比较贵,不是所有人都消费得起的。”
媒体无知论
“中央政府为了让困难学生上大学,已经拿出了几百个亿资助这些孩子们上大学……要看主流。你说的这些媒体往浅的说是无知,深的说是对国家政策的漠视。”
告别演出不能演砸了
7月11日下午,王旭明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的身份应邀到北京八十中主持《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的发布会。当天中午临出发前,他在办公室里嚼了块口香糖,又往身上喷了几下香水。他说,这是他的告别演出,“不能演砸了”。
以往,主持和出席各种新闻发布会是王旭明的日常工作,也是他最享受的事情。在他办公室的一进门处,悬挂着他的“行头”——暗红色竖格短袖衬衫、两套考究的西服、十来条精致的领带。墙角处还挂着他的几张生活照,照片中他帅气自信,看上去颇有几分明星状。
在记者面前,王旭明并不掩饰他对新闻发言人这个舞台的眷恋。对于自己失去的舞台,他只说了四个字:“欲哭无泪。”
服务媒体不是吃喝给钱
在获悉自己工作将有变动的消息后,王旭明依然履行着一个新闻发言人的职责。
“服务媒体不是吃喝给钱。”在王旭明眼中,服务媒体是一门学问。他认为,一个优秀的新闻发言人在服务媒体过程中,除要及时准确地传递政府信息外,还应具备新闻策划以及与媒体进行沟通和协调的能力。
5年时间,100多场新闻发布会,上千次记者采访中,王旭明恪守着这一信条。他说:“想要把政策说明白,念文件看似最明白,其实并不明白,要把那些内容吞到肚子里滚烂后再用自己的话反嚼出来,才能让记者明白,让百姓清楚。而这个过程还要尽量做到形象、具体、生动、有效。”
把发布会搬到演播室
除新闻发言人外,一直对主持人工作情有独钟的王旭明还在中国教育电视台策划并主持了一档节目《问教》。7月6日下午,《问教》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演播厅完成了第6期录制。在这里,他的几个记者朋友跟踪而至,坐在演播现场和他完成心有灵犀的互动。
“我只是转换了一下新闻发布会的现场,电视媒体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还是第一位的。我希望通过一档轻松好看的谈话节目把国家的教育政策更好地传达出去,让学生、家长和公民代表以及教育政策的制定者能坐在一起进行现场对话、交流甚至辩论。”王旭明说,“这对于我是全新的挑战,形态上的转变意味着太多的变化,但这是时代急切的需要。”
而能够主持这档节目的人选,除王旭明外似乎找不到别人。演播现场的王旭明让很多人见识了他的另外一面:机智、幽默和冷静。在那个场合,他没有被当场提问和质询,但嘉宾和观众之间尖锐的观点碰撞和交锋却每每让他感到兴奋。
[他们评说]
“王旭明平时表现随便了一些,自己发挥的东西多了一些。”
——教育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
国新办原主任赵启正:欣赏他面对媒体的直率
“我感觉他对新闻发言人这个工作很热爱,并且全心全意地投入。他不仅有思想和激情,也比较直率。作为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对于政策的解读要求一是一,二是二。他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理解是比较清晰准确的,他对教育事业充满感情,不会为了让自己的发言保持严密性而隐藏内心的想法,从而回答得滴水不漏、过于圆润。”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
传播学专家:他的独特经历是优势
“在所有新闻发言人中他显然与众不同,王旭明是少数,他的独特经历成就了他从事这一职业的优势,这不是依靠一天两天短期的培训能够培训出来的。”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史安斌
独特的经历成就了他
做过记者 了解记者关注的新闻点
在即将奔赴新的工作岗位之时,王旭明掏钱请记者在街边的新疆饭馆吃饭并告别。他随手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个内页有些破损的记者证给记者看,照片上的他,20多岁的样子,一头卷曲的头发,眼神闪亮,充满朝气。那是1991年他在《中国教育报》当记者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调到教育部后,他一直舍不得上交。
“我在记者岗位上干了7年,我了解记者工作,知道哪些内容是记者想要的,也知道什么样的新闻发布方式能吸引记者的眼光。”王旭明对此一直十分自信。
当过老师 了解老师学生和政策
“中国需要千千万万个王旭明,中国实际上只有一个王旭明。”对于这样的评价,王旭明欣然一笑。他说:“独特的经历对于新闻发言人来说太重要了,是历史和经历把我推上了这样一个历史舞台。”
在当记者和教育部办公厅新闻处处长之前,王旭明还有过7年的教师经历。而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经历,王旭明觉得自己既了解老师和学生,又了解媒体,同时还了解国家政策。
“我做过老师,我知道如何让45个学生的眼光集中在我身上,并且喜欢我。因此在新闻发布会现场,我也同样知道如何让几十个甚至几百个记者的眼光集中在我身上,这不是只靠手里的几份材料就能做得到的。”
凭借自己独特的经历和人缘,王旭明自称已经“降伏”了几位资深的媒体人,有的甚至比他的年龄更长。
新闻发言人 是个搭桥的人
“在很多人眼里,新闻发言人是个官员,但我认为新闻发言人更应该是个搭桥的人,桥的一端是政府和制定各项政策的行政部门,桥的另外一端是公众,桥上走的应该是媒体。”王旭明说,“桥的旁边还有公路铁路,搭桥人如果功夫高,就能把人吸引到桥上来,并通过媒体把桥两头的声音都传达出去。”
“为什么6月20日胡锦涛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要在人民网和网友聊天,并强调提出要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为什么温家宝在地震前线要手持简易话筒召开新闻发布会?”在记者采访过程中,王旭明几次这样反问记者来强调政府与公众沟通的重要性。
王旭明觉得自己能够胜任而且能够把搭桥人的工作干得很漂亮。在谈到自己的离职感受时,他说:“一个好的新闻发言人是稀有动物,请你们继续像保护熊猫一样保护他们。”
我想做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发言人
“我再傻也不至于不知道官场运行的规则。干这一行,能不说就不说,能少说就少说,往往是不说少说低调者才能升官。”但王旭明还是选择了“说”。
“我的榜样是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他给我最大的启示是:立场是国家的,语言是自己的。”
“但现在的问题是,很多官员的立场是政府的,语言也是政府的。这就影响了传播的效果。”
“我希望做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新闻发言人,我想公众期待看到的也是一个能哭会笑、有着丰富情感的人,哪怕偶尔有一点失态,而不仅仅是政策的传声筒。”
在王旭明从事新闻发言人的5年间,各种场合中记者尖锐的提问他都面对过,但他从来没有使用过“无可奉告”这个词。“我以前当记者时有过被搪塞和推托的经历,因此我做新闻官时要尽可能不去搪塞和推托。”
“这些理念已成为我追寻的目标,我在新闻发言人的岗位上坚持到了最后一刻!”王旭明说。据《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