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8版:郑州县市 上一版3  4下一版
贷款就像取款一样方便
“少林小子”备战奥运会开闭幕式
少林寺塔林“美容”
新密一农民给政府通讯员讲“新闻”
广告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打印】  
农忙种地,农闲写稿,历经磨难终不悔
新密一农民给政府通讯员讲“新闻”
生活磨难,挡不住农家的记者梦喜欢新闻,因为能说出农民心里话

□晚报记者 熊堰秋

本报讯 他们是普通的农民,可名字却经常出现在各级媒体,这就是新密市赫赫有名的农民通讯组。他们农忙时下田劳作,闲时采访,11年时间发表稿件900多篇。为了采访,儿子中途遭遇车祸,一条腿高位截肢,病床上还笔耕不辍。7月18日,在新密市通讯员工作会议上,农民通讯组“当家人”樊书顶,向乡镇局委的通讯员们传授经验,讲述了一个农家执著的“记者梦”。

一个农民,给新密机关通讯员讲课

身材不高,见人就笑,一笑,原来不大的眼睛就眯得更小了,他就是在新密颇有名气的农民通讯组的“掌门人”——65岁的樊书顶,7月18日,新密市通讯员工作会议上,樊书顶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各市直单位的通讯员们讲了一课,传经采写新闻的心得。

“在中央级媒体上发了十几篇新闻作品,譬如,农民日报上发的是《俺们农民盼科技下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上播过《我与广播的30年情结》等。从1997年开始,俺们一家共计发新闻作品900多篇,各级媒体上都有。”樊书顶只要一谈起新闻,眼睛里就充满了兴奋的光芒。

樊书顶成了远近闻名的“大秀才”,可他依然是个农民,闲暇之余,他骑着电动车,穿梭在田间地头,采写着散发着泥土芬芳的“豆腐块”,乐此不疲。

“可别小看了这个农民通讯组,他们的作品没有官味,字里行间充满了乡土气息和农民的真实想法。他们都是农民,写稿就像种庄稼一样认真,绝不玩虚的。”新密市委宣传部一名工作人员说。

生活磨难,挡不住农家的记者梦

作为普通农民,他们为什么如此“痴迷”新闻?樊书顶笑称,郑州晚报的一次“错爱”,让他对新闻写作有了“一辈子的爱”。

“那是在1997年吧,当时,俺的一个本家哥哥喜欢科技,试着用酵母喂牲口,作节约粮食的试验,结果试验成功。抱抱试试看的心态,俺把这件事写成了稿件,投给了郑州晚报,没想到发了出来,而且还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樊书顶从此迷上了新闻写作。在他的带动下,当年24岁的儿子和22岁的女儿也迷上了新闻写作。

但生活的各种磨难似乎也在考验着农民通讯组。1999年,儿子樊展宏在曲梁乡采访时,途中突然遇到车祸,左腿被迫做了高位截肢手术。樊展宏的媳妇认为他写新闻是不务正业,终于有一天,媳妇离开了家,还带走了两个孩子。在一连串变故和打击面前,樊展宏没有消沉。他安上了假肢,学会了骑电动自己车。现在,只要是在本乡范围内的采访,樊展宏骑着电动车,都能独自完成。

“会娟丈夫得了糖尿病,后来病故了。现在上有仨老人下有一个6岁的孩子要照顾,会娟还仍然坚持新闻写作。”说起女儿的遭遇,樊书顶的眼圈红了。

喜欢新闻,因为能说出农民心里话

在樊书顶的家里,记者发现,农民通讯组的装备还是相当原始的,基本上还是一纸一笔而已。

农民没钱订报纸,没事时想到乡里看看报,但一些乡干部却把看过的报纸都锁了起来。于是,一篇反映问题的稿子见了报。“当时反响还挺大的哩!”樊书顶说,乡长看到报道后,跑到樊家看望农民通讯组,得知他们经常到乡里的一家照相馆传真稿件,乡里每月还给他们报销一定的费用。

樊书顶说,为了新闻的时效性,他和儿子、女儿商量后,决定也买电脑和数码相机,哪怕借钱。

樊书顶说,他喜欢新闻,是因为新闻能让他把农民的心里话说出去,也能反映出当代新农村的新风尚和感人的事情。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