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2版:城市故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楚汉之战的游戏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打印】  
河南名棋手毕铁珊
楚汉之战的游戏
牛涤生和河南籍围棋国手刘小光
如今的鸿沟(资料图片)
牛涤生在一次象棋比赛中

中国象棋(以下简称象棋)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简单的32颗子力在楚河汉界的寸土之地上演绎出变化莫测、匪夷所思的精妙杀法,难怪有那么多人为它痴迷。

1956年,象棋被列入国家正式体育项目,当年年底即在首都北京举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比赛——全国象棋锦标赛。这次比赛中,象棋是唯一的比赛项目,而围棋和国际象棋则被列为表演项目。

根植于楚汉之战的象棋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随着历代兵法的发展而逐渐演变完善。郑州古荥镇一带就是长达4年之久的楚汉拉锯战发生地。2005年,作为象棋策源地的郑州荥阳又成功举办了中国象棋文化节,将象棋活动再次推向高潮。

晚报记者 苏瑜 实习生 任中敏/文

晚报记者 张翼飞/图

西安茶社设擂

挑战行家里手

“以‘神炮铁卒’驰名、走遍四省无敌手的河南名棋手毕铁珊来西安设擂,勇冠三军的王新民、王羽屏皆一败涂地……”1942年的一天,西安报纸登出如是消息。

故事还得从头说起。1942年,毕铁珊访问西安,在仁义茶社设下象棋擂台,其久在西安的弟子阎秀义立于中军帐内,提调一切。西安棋手王羽屏尊重名手,慕名前往结交,为毕铁珊挂棋(仁义茶社的挂棋盘,长约1米,宽约80厘米)。由于这是省外名手首次来立擂,棋手争先报名,看台座无虚席。毕氏或弃子抢杀,或稳步推进,一个月内无人能攻下其擂台。考虑到攻擂的大都非一流名手,于是王羽屏提议并出面向西安一流名手王新民等“四大金刚”送去大红全帖(战书),使王新民等不得不接受挑战。

为了答谢王羽屏,毕铁珊请王作为西安代表打头阵。邀请赛海报贴出,全城棋迷轰动。小小茶社无从容纳,临时制作了几个简易挂盘,先发展到市场空屋,摆几条板凳,再发展到市场空地,茶客不得不手托茶壶站着看棋盘挂棋。这次比赛是王羽屏正式登上大场面的开始,随后他在西安棋手的角逐中不断夺冠,名声大振,并从上世纪50年代末主盟西安棋坛18年,被外界誉为“长安王”。抗日战争胜利后,毕铁珊从宝鸡返郑途中在西安停留,与此时已成为西安冠军的王羽屏和亚军王新民对弈,两战皆胜。

古老的中国,象棋爱好者或在家中对局,或在街头巷尾聚弈,可是各地飞炮跃马的中心场所却在茶馆。清末以来,北京的金山居、上海的凌云阁、广州的翩翩茶室都有功于象艺的发展。

在古城西安,最初最有名气的当属毛家茶馆,“七七事变”后,力邀毕铁珊坐擂的成功使得仁义茶社一鸣惊人,也在西安茶社引发了设棋的潮流,原不设棋的茶社设棋,原已设棋的图谋在设棋上独树一帜。可以说,毕铁珊大摆擂台,推动了西安市象坛的空前高潮,茶社也倍加兴隆。也正是因为此,“豫陕牌”在西安渐兴。

老棋友们都说

“毕铁珊是河南的‘顶门杠’

有他在谁也不敢小瞧咱”

毕铁珊生于19世纪末,祖籍开封,自幼为帽店扎帽圈。

继仁义茶社后,山东虞城人甄起祥(1898~1979年)及其子甄金昌,在国民市场开设象棋茶社。毕铁珊晚年在这里培养了两个徒弟:一个是原籍洛阳的陈友礼(1928~1971年),棋风绵里藏针;另一名是原籍北京的满族人毕天雄,16岁时棋力足与成人名手周旋,前途未可限量,可惜不满20岁赴玉楼之召。

上世纪30年代,毕铁珊在开封参加河南省首届和第二届象棋比赛,蝉联冠军,从此声名远扬。他曾访问北京,与主盟京华的那健庭、张德魁两位国手争衡。他擅长运“炮”,或弃炮摧毁士象,或进炮绾锁控制;他更善于用“兵”,往往一卒突入九宫建功,人称“神炮铁卒”。建国后,年近花甲的毕铁珊仍驰骋在棋坛上。1956年10月,首届中国象棋选拔赛上,老将毕铁珊以7胜1负的成绩夺得冠军,从而取得出席全国象棋锦标赛的资格,成为郑州市第一个参加全国象棋赛的选手。

1957年,郑州市中国象棋协会成立,由陈怀璞任主席,在棋协的推动下棋坛更加活跃,当时经常出现在棋坛上的著名棋手有刘万胜、芦华耀、陈怀璞、孙亮、祁德才、赵绪生、马金魁、王位九等,对提高郑州市象棋水平起了积极作用。而毕铁珊则成为郑州象棋界元老级人物,在各种大型赛事中频频担任裁判长。

“我有幸和毕老对弈时,毕老已经60多岁了。”郑州棋坛曾经的风云人物牛涤生回忆说,“有一盘棋我至今难忘,从上午9点一直下到下午4点,毕老真可谓宝刀未老,他的‘列手炮’真是厉害,于是我用了古(棋)谱‘桃花泉’里的招数。也就是这次对弈,我才明白为什么开封老棋友们把毕老称为咱河南的‘顶门杠’,外地人来了,有他在,谁也不敢小瞧咱河南人!”

(本文未完,请继续阅读C03版)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