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还是骚扰?
奥运会冠军,还包括可能成为奥运会冠军的人,历来都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一般来讲,被人关注总是一件好事儿,不过和任何事情一样,如果过度被人关注,就成为不幸了。
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上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最具有夺冠实力的美国撑竿跳高运动员费雷德·汉森在赛前就是媒体的宠儿,记者频繁的采访甚至已经影响到他的正常训练和休息。不胜其烦的汉森最后想到了一个妙招:他在奥运村自己的宿舍门前贴上一段“答记者问”:“汉森对以下问题的回答是:谁将成为奥运会撑竿跳高冠军?——汉森。估计要跳多高才能取得冠军?——5.25米。撑竿跳高的极限是多少?——5.60米。请不要再打扰!”最后,汉森以5.10米的成绩夺得金牌。事后,一位很具幽默感的记者也在汉森的门上贴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道:“为了不使人们产生误解,你为什么不事先把自己的成绩说得更准确些?”
就像现在的男子撑竿跳高纪录已经达到了6.14米——远远超过当时汉森认为的极限一样,现在的新闻竞争也远比40多年前要激烈得多,竞争手段和方式也不断花样翻新。很多明星的烦恼自然也远远超出了汉森,而像当年那个往汉森门前贴纸条的具有幽默感的记者,也不大可能再出现了。
2000年悉尼奥运会,河北的女子射击运动员赵颖慧曾经被视为最有希望为中国军团夺得首金的运动员,可惜最终她还是功亏一篑。后来也有人站出来为她鸣不平:在赵颖慧比赛的同时,单是到她家看转播、准备作采访的记者就占满了她家的楼道,由此可见她所承受的压力。2004年,我曾在雅典的射击馆内见过赵颖慧,那一年她依然是一无所获,但依然淡然,在为队友加油的时候依然全情投入,我认为这同样是一个非常值得尊重的人,虽然她一直与奥运金牌无缘。
明星与媒体的关系往往非常微妙,既相互依存,但如果靠得太近又会给对方造成伤害。所以,对于明星而言,如何有效得体地应对媒体,永远是一门必修课,而如何把握好正常采访与“骚扰”的度,对于很多记者,尤其是以“追星为己任”的记者,也同样是一个难题,也许会困扰着整个职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