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第一商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亚细亚兴衰成为百货业分水岭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亚细亚兴衰成为百货业分水岭

“五大国有”巨头联手阻击亚细亚

“当时在我的印象中,这场‘特洛伊战争’,似乎不应发生在河南这个商品经济落后的内陆农业大省、人口大省。”至今,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卢跃刚回忆起他1993年底慕名来郑州求解“中原商战”之谜的情景时,依旧十分感慨地说:“这要从王遂舟等人说起。”

创造历史的是人。“中原商战”的几位主角,亚细亚商场总经理王遂舟、郑州华联总经理张淑云、商城大厦总经理李自强等,他们之间的恩怨情仇以及与外界的勾搭连环,让整个“中原商战”充满极强的张力。

王遂舟是军人出身。1988年的一天,时任商城大厦副总经理的王毛遂自荐成为亚细亚商场的总经理。当时的亚细亚“市场萧条,消费空前低落,零售业遭受空前打击”,“商场造价4255万,绝大部分是河南省建行贷款,还本付息压力很大”,“国有商业主渠道大军压境”。没有多少人对他看好。

“那时候,我们彻底贯彻了市场观念、‘顾客至上’观念和公关广告观念,构造优美的购物环境,这些都和其他国营商业企业的大锅饭体制、僵化的经营方式不同。”曾长期担任王遂舟秘书的陈琳翰介绍说:“那时候,我们树立了三条基本思想:为河南人争气,为年轻人争气,为集体企业争气;用人上讲求‘重人品、轻关系’,‘重才能、轻资历’,‘重专业、轻平庸‘,‘无情的管理、有情的领导’,这些,都和其他国营商业企业的大锅饭体制、僵化的经营方式不同。”

1989年9月1日,新建成的商城大厦试营业第一天,已开张半年的亚细亚就有针对性地发动了进攻:商城大厦低调地开门纳客,不料想正对门的亚细亚又是时装表演,又是奏乐放炮,拥进去的人摩肩接踵,风头盖过了商城大厦。到了第二年9月1日,同样是华联商厦开业,斜对面的亚细亚挂出条幅:“热烈祝贺华联商厦隆重开业”。而且,由王遂舟亲自带队,亚细亚人将一块致贺匾额送到了华联商厦大厅。

亚细亚的公关行为引得人们议论纷纷。其间,几大商场互派人员到对方暗抄商品底价、互挖人才、竞拼有奖促销,一时之间闹得烽火连天。恶战升至高潮,1990年前后,郑州商界的五巨头华联商厦、郑州百货大楼、商业大厦、商城大厦、紫荆山百货大楼,联名成立“郑州市大型国营商业零售业总经理联谊会”,并在相关函件中不点名指责亚细亚,警告各成员单位和各供货单位不要与“这样的单位发生业务来往”,并决定五大商场定期举行价格协调会。

当时郑州人口不到200万,市中心半径不足半公里的二七广场周围成了商场的经营“阵地”,恶战连连。最低价、特优价、跳楼价、大酬宾,奖金元宝、桑塔纳、商品房……各种新名词新举措井喷。

1991年12月,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播出了反映郑州六大商场开展商业竞争的电视系列专题片《商战》,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这场郑州商战历时一年之久,六大商场通过竞争,实现了共同获利,这一年,六大商场的总销售额达到了10亿。商战使郑州六大商场中五家进入全国零售商业百强行列。在全国商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商战把郑州商业带入一个空前的繁荣时期。

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如此评说:“中原商战的实质是两种体制之战”。卢跃刚在他的《春天里的神话》里写道,“国营主渠道的五个大商场,是五个戴着脚镣跳舞的巨人。他们只是在有限空间里的歌者舞者,达到目前水平,已经是超常发挥了”。

“商界航母”搁浅

亚细亚的目标的确是个梦。这个梦实施之日,也是亚细亚衰退之时。

1993年,当国外连锁经营的理念刚刚传入中国时,亚细亚闻风而动,在河南省内和全国如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等城市共建立和购买连锁网点15家。从表面上看亚细亚帝国版图的疆域似乎在一天一天地延伸着。

马,没戴笼头,不受约束地在街上奔跑,会闯什么祸?毫不夸张地说,亚细亚当年的情况就像一匹没戴笼头的马!

可是,没有一个人会料想到,亚细亚所有的连锁分店,开业之日即亏损之时。1996年郑州亚细亚集团统计了各地连锁店经营情况;北京一天只卖七八十万,上海只有三四十万;省内几个店每月亏损400万,北京、上海、广州每月的亏损达2000万。当时,各个分店的货款其实都已极度缺乏,根本无法达到使供货商满意的程度。

1996年末,暴风雨终于倾盆而至。这年11月,天津亚细亚商厦倒闭,商品被哄抢一空。

1997年3月5日,随着王遂舟的离职,亚细亚先后有数位总经理上任企图挽救败局。然而败局已定,“亚细亚”这艘郑州的“商界航母”终于沉没了。

一叶落而知秋,在亚细亚初显败势的时候,全国大型零售商场似乎都感到丝丝凉意,偷偷地探索,大张旗鼓地尝试,对原有经营业态的信心越来越淡泊。有人说,亚细亚的衰落标志着中国零售商场的衰落,甚至把1998年称为大型零售商场的“倒闭年”,从此而一蹶不振,亚细亚又成为中国大型商场由盛转衰的分水岭。此时,早已被“中原商战”拖得精疲力竭的郑州五大商场也风光不再。

各界对第一次商战的褒贬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发生在中原大地上的郑州商战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事件,然而结局也是最惨烈的,当年参战的六大巨头后来全打趴下了,用郑州人的话说叫“死不了活不成”。

河南财院长期研究郑州商战的史璞教授说,商战的恶果证明,不练内功,没有业态再造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没有利润积累的恶性商战,在放倒对手之后,自己也撑不了多久。

2005年5月27日,在“聚集二七商圈回眸中国20年商战研讨会”上,时任国务院发展中心企业课题组主任陆刃波颇为理性地认为:“从第一次商战开始,郑州的商业才能称之为商业。20年来,仍有不少外地游客到郑州后希望去逛逛亚细亚,可见当初的商战对全国商业发展的影响有多么的深刻。因此,可以看出郑州第一次商战不仅为郑州的昨日打造了一张光彩的名片,更为郑州建设‘现代化商贸城’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老朱与记者交谈时说,郑州商战的结局是没有一个赢家,好的拖垮了,肥的拖瘦了,差的拖死了。受到重创的郑州商业,这几年一直处于休养元气的过程当中。面对新进入的竞争对手,当年的群雄基本上无招架之功,更无还手之力。老朱意犹未尽地对记者说:“曲尽人未散。1997年,随着亚细亚商标的拍卖,随着商城大厦、商业大厦等商场的改制,以及金博大、丹尼斯等商业新贵的兴起和外资商业企业的进入,‘中原商战’渐渐融化为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基因,并以顽强的姿态,成为中国MBA课堂上的典型案例。”

策划 朱江华 晚报记者 樊无敌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061 2008-08-01 00:00:00 五 亚细亚兴衰成为百货业分水岭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