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8版:密码 上一版3
黄河入海流(三) 大河上下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黄河入海流(三) 大河上下
黄河三角洲小汊河
广饶县孙武纪念馆
东营广饶县南宋大殿
黄河源头
黄河与大海握手

文化是民族兴起的渊源。

尼罗河畔有埃及文化,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畔有巴比伦文化,印度河、恒河流域有印度文化。而中国的主体文化则是以农耕文化为代表、沿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与世界各国的古流域文化相比,黄河流域文化的涵盖范围更广泛,以至于黄河与每一支流相交汇的三角洲地区,都是中国文化的摇篮。

大河文化

唐虞文化发源于山西境内的汾水两岸,夏文化发源于河南伊水、洛水沿岸,殷商文化发源于安阳漳水、洹水流域,周文化发源于陕西西部渭水河畔。

黄河以它的博大精深,在它的流域范围内孕育出了一座座历史文化名城。洛阳九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五朝古都,黄河沿岸每座城市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城市和文化如影随形,城市是文化的载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最高表现形式都是集中在城市里面,特别是国都城市里面,所以中华民族的文化可以定性为大河文化。

大概正是得利于大河文化的滋养,才使得盛唐时的古都长安,将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强劲有力地辐射到了海内外,有利地推进了世界文化的进程,至今在世界各地留下了“唐人”、“唐字”、“唐言”、“唐家”等字样。“隋唐盛世”规模空前的统一和强盛,气派空前的宽容和摄取,造就了唐人烈烈腾腾的生活情调以及丰富浓烈的社会风采。士子们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时代豪迈感。李白激情吟咏:“天地皆得一,澹然四海清,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隋唐盛世是中国古代史上发展的高潮时期。究其缘由,依然是水的滋养。

孙子故里

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质、它的根本精神是和水的精神有很大关系的,所以一定程度上讲,没有这些河流,就没有中华民族的文化。

黄河集沿途各支流三角洲文化于大成,一路奔来,在入海口与渤海相汇,使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与博大雄浑的海洋文化融为一体。在这块既古老又年轻的土地上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黄河三角洲文化体系。

1983年10月,位于黄河三角洲的东营建市后,其所辖的广饶县在续修新的《广饶县志》时,发现前人于1918年和1936年纂修的旧志《乐安县志》与《续修广饶县志》中均有孙武“或邑人”和“以功赐姓,食采乐安”的记载。

邑,就是地名,“赐姓”是说齐景公为了表彰田书的功绩给他赐了个孙姓,“食采乐安”的意思就是划了一块地方作为采邑之地,去那里收租来养活自己的家族。

这一发现引起了史学界的高度关注,抱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1990年冬,广饶县成立了“孙子故里考证组”。

考证组根据旧县志中提供的线索,分头赴省内外向有关专家、学者咨询请教,实施论证。其间,他们围绕孙武的姓氏出处、家世门第、郡望里籍,从历史学、地理学以及碑帖学等领域,收集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础上,1991年1月广饶县举办了“孙武故里考证研讨会”。来自全国的300多位专家学者,根据广饶在历史上曾有1500年被称“乐安”的记载,以中国历史地图为线索,实地踏勘了广饶县境内的时水、济水、淄水故道和柏寝台、草桥遗址,并参照清康熙年间胡渭《禹贡锥指·导沇图》中所示“乐安北25里之济水北岸有‘故乐安’以及济水经博昌、利县、乐安、琅槐入海”的明确记载,最后将目光聚焦在了今广饶县花官乡草桥村。

孙武故里,初见端倪。

孙武的祖先原是陈国厉公之子陈完,在公元前672年因内乱逃往齐国,齐桓公赐他姓田,封他为卿。孙武的祖父田书是田完的六世孙,在齐国为大夫,因领兵伐莒有功,齐景公赐他姓孙,并“食采于乐安”,就是说他的封地在乐安。大约在公元前512年,因为齐国田、鲍、栾、高四族围绕齐国政权斗争引发了一场大的社会变革,孙武为避开这场斗争,离开齐国投奔吴国。以上这些记载源于宋代欧阳修撰写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编撰的原因就是因为唐朝当时出了个差错,山东有个人和河北的一个人重名了,结果中央政府在下命令时就搞错了,所以当时的唐朝就下了道命令,对宰相以上的家族进行考证,把他们的家谱续起来。唐朝孙武的后代有两个宰相,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经过严格的考证,把孙武的家谱都延续下来了,现在专家考证孙武家世的史料依据就是这本书。

孙武悬案

历史文献中最早出现孙武其人的是《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但作者司马迁只是寥寥几笔,笼统地记述了孙子的齐国国籍,而他是齐国什么地方人,他的家史及为什么从乐安到吴国,只字未提。如此,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造成了长期以来史学界对历史上是否有孙武这个人也始终处在争论之中。

笔墨官司打了2000多年,直到1972年在银雀山出土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汉简之后,史学界才对孙武其人和由他所著《孙子兵法》十三篇有了肯定的答案。至于孙武故里在何处仍是个悬案。最终是一块出土于山东泰安、晋代孙武后人的墓碑,名曰《孙夫人碑》的墓志铭才初解了这个谜。铭文中道出了孙氏家族由田到孙赐姓的缘由,并记载了孙氏祖先从故居迁出迁入的历史渊源。

墓志铭的出现,为学者寻找孙武故里提供了线索。之后,他们对照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孙氏家族在唐代曾出的两任宰相孙处约、孙偓的谱牒记述顺藤摸瓜、追根溯源,并结合古籍中有关历史地貌的记载,孙武的故居古乐安城——草桥遗址逐渐浮出水面。

1991年4月,由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以及山东省考古研究所组成考古队,对草桥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实地发掘。发掘结果显示,这是一座东西长400米、南北宽380米,总面积为15万平方米的古城。在对古城的发掘中,还出土了一批龙山、商周时期的珍贵文物。据此,专家得出结论,草桥遗址极有可能是古乐安城,孙武的故里应当是这里。

孙武的诞生年代——春秋时期正处在我国古代文明史上一个百家争鸣的繁荣之时,世界上几位最伟大的思想创始人几乎都生活于这一时期。人类文明的几大思想支柱也同样创立于这一时期,欧洲人称此为轴心时代。正是这样一个时代孕育出了我国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孙武。同在一个时代,从西边往东看,西边的古希腊出现了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中东又出现了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再到南边的印度,又出现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而中国出现了孔子。

比孙子晚出生一年的孔子,同样是在黄河流域的泗水河畔,首开私人讲学之风、广收门徒,最终成为鲁文化的集大成者,开创了中国儒家学说的先河。

特殊葬俗

历史上许多被尘封的文明现象,就像一个打碎的盘子,当你将那一块块碎片重新拼凑起来,显现在你面前的有可能是那个时代某种文化的复原。1956年,距广饶县城南1.5公里的傅家村,当地老百姓在建房挖地基时,发现了一些陶器和石器,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这些东西为何物,只觉得是个物件儿就顺手带回了家。

时间到了1980年,在潍坊到博兴公路的拓宽工程中,一批彩陶又出土于此。之后不久,山东省在进行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从老百姓手中征集到的陶器,包括部分石器,后经考古部门鉴定均为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遗物。这一鉴定结果让“傅家村”从此载入考古史册。1985年,经国家文物部门批准,由山东省组成的考古工作队对这座已被命名为“傅家遗址”的地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过程中,在1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60多座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这些墓葬交错纵横,层层叠压,关系复杂,而且有许多墓内肢体残缺不全,随意性很强。

专家分析,此属迁葬墓。地层的形成就像千层饼一样,一层淤土,一层居住土,再一层淤土。人们就推测可能发过洪水,上潮了,人们背起东西就迁走了,等着水退下来以后,因为在海边食水比较方便,人们又回来居住了,就形成了流动性的居住方式。

当年秋天,考古人员在傅家遗址清理一处墓葬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极为特殊的葬俗,即两具完整的骨骸整齐地叠压在一起。专家分析认为,这可能是一个男性和一个女性,底下那个稍高一点,就认为是男性,上头是女性。

这种现象让考古人员感到十分惊奇,因为这种墓葬形式是首次发现,而且在以往的考古文献中也未曾见到过。由于当时没有经过性别鉴定,他们的关注点完全集中在了男女合葬的葬俗方式上。后经鉴定,才发现这两具尸骨竟是两个成年女性。

这就更奇怪了,两个成年女性怎么会重叠葬在一起?她们是母女?但年龄又相仿;是姐妹?又为什么采取这种葬俗?

是不是由于塌方,让这两位青年女性碰巧重叠在了一起?可两个骨骼之间没有一点错开的迹象。另外,如果是塌方造成的,那么两具骨骼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缝隙或者是隔土,可这些都不存在,包括她们身体的部件都是完完整整一块不少地叠在一起,找不出任何塌陷造成的痕迹。这真是一个奇特的现象,至今考古界对此众说不一,大多数认为这是一种从未见过的特殊葬俗。

开颅手术

10年后的1995年,当考古工作者重返傅家遗址再次进行考古发掘时,又出现了另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考古现象。当年在清理编号为392号的墓时,考古人员发现墓主人的颅骨右侧顶骨的靠后部,有一个直径为31毫米×25毫米、近似圆形的颅骨缺损,待清理干净后才发现,这个窟窿是人为造成的。而后拿去进行内部鉴定,鉴定结果震惊了考古界和医学界:此墓主生前曾实施过开颅手术,而且术后还存活了相当长的时间。怎么可能呢?这可是5000多年前的骨骸啊!

此结论非同小可,为慎重起见,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邀请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的教授和国内外考古学家、人类学家、医学界著名专家共同组成了鉴定委员会,再次进行了充分论证。结果专家一致认定,这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开颅术成功的实例。

1985年至1995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广饶县博物馆的配合下,先后两次对傅家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共揭露面积707平方米,发现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数百座,出土石器、骨器、角器、陶器、玉器各种文物400多件,除此还发现4眼水井并在水井底部清理出背水壶,这在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是少见的。

傅家遗址的考古成果竟把黄河三角洲的历史帷幕向前推进了2000余载,填补了整个鲁北地区史前考古的空白。傅家遗址作为历史的铁证,将泰沂平原以东靠北为“退海之地,土地年轻无古可考”的世俗流言化为乌有。

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估算,黄河流域文明滋生地所占的空间是80万平方公里,它是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希腊文明、印度的恒河文明总和的一倍,也许正是这巨大的文明空间,才使得黄河文明始终处在生生不息的发展与传承之中。

《黄河入海流》共5集,8月3~7日播出。本期为您甄选的是本专题的第三集。

更多精彩内容请继续关注本报和央视《探索·发现》合作的《密码》版。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5156 2008-08-01 00:00:00 五 黄河入海流(三) 大河上下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