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版:第一汽车·策划 上一版3  4下一版
从60~80年代,讲述汽车生活变迁
广告
广告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生于不同年代的人,有车生活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
从60~80年代,讲述汽车生活变迁

汽车这个东西究竟该给它如何定位?是代步工具?还是成年人的大玩具?或者这是一种精神寄托?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随着中国汽车消费水平的不断上升,就像饮食文化和服饰文化一样,最终汽车也会成为中国人生活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当生于不同年代的人几乎在同一时代步入汽车生活时,历史和文化的差异立刻显现出来,但生活准则和用车理念的激烈交锋并不影响他们用各自的方式享受着有车生活。晚报记者 陈栋

生于60年代:把汽车归于物质生活

生于60年代的人也许是中国第一批真正意义上有汽车文化这个概念的人。在他们之前,还不足以体验到汽车文化的概念,那些人大多了解的都是“司机”这个职业而已。而当生于60年代的人开始接触了解汽车时,正是中国汽车业真正开始发展的时刻。

张建国就是出生于60年代的人,这从他的名字就能看得出来。他的父亲是一个卡车司机,也许是和父亲的职业有关系,建国从小就在“解放”卡车里钻进钻出的,对汽车有了浓厚的兴趣。1979年,国家首次宣布允许拥有私人汽车,随后,桑塔纳、拉达、菲亚特126P等车型纷纷涌入国内,成为建国对私家车的初步概念。张建国在90年代初的时候,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桑塔纳:“汽车最基本的作用还是代步,皮实耐用是我考虑车的第一要素,第二就是保有量,因为这直接影响着养车的成本。”张建国对汽车的要求非常理性。这大概也是生于60年代的人对于汽车的诉求。

曾涌现一批哲学青年、文艺青年、摇滚青年的60年代人,精神与物质是截然分开的,精神与理想的追求比物质消费重要得多,汽车生活只能归类于物质生活。

生于70年代:适度享用有车之乐

相比起张建国,崔凡的汽车理念显得更加实际。刚刚有了孩子的他是一家中型企业的中层领导,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压力可想而知。对于汽车,崔凡要求第一要养车成本不给自己造成太大的压力,第二是质量要有保证。而对于品牌概念和文化上的延续,崔凡显然从未考虑过。用他自己的话来说,70年代的人没有60年代人的那些经历和经验,也没有80年代的人那种洒脱和激情。他们是活在夹缝中的一代。生活的压力让他们对生活的要求简单了许多。

现在崔凡每天驾驶着自己的飞度行驶在家与单位的两点一线上,偶尔会外出郊游一圈。“汽车没有让我生活的圈子像传说中的那样变大,但确实变得舒适了。”崔凡说道。

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猛烈冲击,70年代的人面对了潮水般的物质诱惑,虽然心动却又要告诫自己要脚踏实地,他们的有车生活带有骨子里的功能性。

生于80年代:汽车是个大玩具

“汽车绝不仅是代步工具而已。”陈鹏虽然年龄不大,但对汽车的了解可不少,从老爷车到超级跑车,以至汽车的改装,他说起来如数家珍。这个看着变形金刚,喝着可乐长大的年轻人对汽车有着痴迷的感情。在他眼里,汽车是一个男人的大玩具。“一定要享受汽车带给你的快乐。”陈鹏笑着说。

年龄不大的他现在已经有了第二辆车——马自达3,他的第一辆车是奥拓,并且被改得面目全非。“我妈说再扎俩翅膀那车就能飞了。”陈鹏说起这事儿仍觉得好笑,他同时也表示,再看以前的用车经历,确实有些“傻”,那么个小车,总是以赛车的态度来对待。而现在,他更看重汽车的品牌和内在实质,也再不会将车改得快飞起来。“我加入了车友会,经常和一群喜欢汽车的朋友待在一起谈天说地,这是我最享受的事。”陈鹏说道。

年轻、激情和梦想,走过60、70年代,终于迎来了天生自由的80年代人,他们不顾一切追逐个性,有车真的开始成为了一种生活。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2524 2008-08-06 00:00:00 三 从60~80年代,讲述汽车生活变迁KeywordPh生于不同年代的人,有车生活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