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B04版:中原商业30年系列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紫百蝶变记
郑百洗礼图
国有零售业变革中突围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版面导航 |      
下一篇4      【打印】  
紫百蝶变记

有请当事人之一

巩玉梅,现任时计宝紫荆山百货郑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在紫百工作25年,1983年从一线营业员做起,先后当过采购员、业务员、会计、统计、团委书记、商场经理、紫百副总等,亲历了中原商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程。

说中原商业30年的变迁,就不能不提到紫荆山百货大楼。它是一个缩影,一个从计划体制中脱颖而出、又倾其全力从计划体制中挣脱出来、投入市场经济怀抱的缩影。

1983年,紫荆山百货大楼(以下简称紫百)的开业,到如今合资企业时计宝紫荆山百货。25年,紫百经历着辉煌、没落、重生、改制、蝶变等这些时代进步的代名词,也挥下了中原改革30年的历史进程中黄金的一笔。晚报记者 朱江华 谢宽/文 赵楠/图

在商战冲击中觉醒

“可以说紫荆山百货大楼的诞生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具有中原商业的代表性窗口。”巩玉梅说,“紫百的开业轰动一时,开业仅仅19个月,紫百便收回了全部投资。到1987年,紫百又成了全省首家年销售额突破1亿元的商场。”

但随着1989年亚细亚“野太阳”的升起和爆发的第一次商战,紫百也被卷入到这场大规模的商战之中。巩玉梅说:“这场商战,紫百等五家国营商场与亚细亚商场在价格、服务、环境、公关、宣传等五个方面展开大战,轰动全国。”

在巩玉梅看来,每个事物都有一个经历的过程,亚细亚的冲击,带来新的商业文化,服务、购物环境等客观条件也被带上一个新的台阶,这促进了郑州乃至中原商业的发展,可以称得上“中国商业的警示录”。

10年前的生死时速

“应该说最艰难的阶段是1997年底和1998年上半年,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碰撞愈演愈烈。到1998年紫百累计亏损6016万元,负债率达119.2%,欠职工集资本息合计3800万元。”巩玉梅表示,“‘不求所有,只求所在’,可以说是我们迈出艰辛第一步,当时我们就相信,紫百的困难是暂时的,坚信能迈过这道坎。”

1998年7月24日,是个值得紫百人铭记的一个日子,现任时计宝紫荆山百货郑州有限公司董事长、时任紫荆山百货大楼总经理张根湘走马上任,从此紫百开始了它十年的蜕变重生历程。张根湘从经营管理体制上入手,实行两权分离,实现自救。即: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将原来小而全的 25个下属商品部组建为14个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资产有偿经营责任制,各公司自主经营、自治管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而以往的债务则由大楼统一承担,对外统一协调、统一形象和统一策划。

这种后来被河南省经济学会会长杨承训教授定义为“蜕变式改革”的模式。在《紫荆山百货大楼减亏解困的经验值得推广》一文中,总结了紫百“死马”变“活马”的良好转变。他把紫荆山百货大楼的基本经验大体概括为:分类治理,盘活资产,拓展优势,多层化解。

据巩玉梅介绍,这种模式的优点可以把解困的任务分解到各个公司,充分发挥每个单位和员工的积极性;各分公司享有法人权益,便于自主经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业务关系和价格,改进服务,促进了分公司干部竞争上岗,职工优化组合,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紫百采用“注意力经济”,外引人气,内兴商气,最后敛财气的方式,起死回生。2003年8月,这种改革模式在郑州市发展与改革会议上被政府确立为“紫荆山模式”。

“紫百”行业颠覆

“中原零售行业正处在一个大变局中,在变局中求存图强。”巩玉梅的看法有相当的代表性。紫百的成功也是随着市场的发展而在不断前行变化的。”巩玉梅表示,“从1998年到2007年十年间,大商来了,丹尼斯来了……但紫百依然屹立着,这就说明我们紫百也在顺应潮流,融入到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2007年9月6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紫荆山百货大楼正式更名为新加坡时计宝(郑州)紫荆山百货,十年拼搏终于化茧成蝶,完成了她华丽的转身。巩玉梅在接受采访时提到,“改制,让我们甩掉了包袱,融入了资金,对紫百今后的发展增添了新鲜血液。”

有了强大的资金做后盾,紫百的底气十足。巩玉梅笑着比喻道,“人有靠山胆就壮”,就像人们逛商场面对品牌产品一样,有钱心中就有底气了。

“经过曾经的自杀性价格竞争,业内更趋理智,品牌、服务竞争成为共识。”巩玉梅认为,2008年中原零售企业要保持持续发展和盈利,降费增效任务仍然突出,而且零售终端市场争夺战愈演愈烈,而紫百差异化经营最终赢得市场发展空间。

而当记者问到“在中原商业改革三十年中”是否发生过“第二次商战”问题时。巩玉梅断言说:“我认为并不存在‘第二次商战’之说,大规模的战争已经不存在,但是暗流比较多。因为并不具备条件上的大规模,也没有改变一种体制,只是价格竞争而已,到现在也是如此。”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