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5版:密码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华武功(九):武当玄功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华武功(九):武当玄功
道士修炼喜僻静之地
武当功夫(资料图片)
武当山道观
张三丰塑像

中国武术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的说法。武当内家拳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在战略、战术上对中国武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更是内家拳中赫赫有名的代表。那么,如此博大精深的拳法究竟是何时出现的?频频被搬上屏幕的武当派创始人张三丰是否真有其人?如果真有其人,那么他又是如何创立武当、将武当夫名扬天下的呢?

明朝帝王

与武当张三丰的故事

公元1416年,明成祖朱棣开始修建北京紫禁城。此时,朱棣心中还一直挂念着另一处道教宫观的修建进度。这处宫观位于1000多公里外的武当山(位于今湖北省)上,朱棣亲自把它命名为“大岳太和宫”。事实上,武当山的庞大工程早在紫禁城修建的3年前就已开工。

朱棣从北京调派的军民工匠及江南各地近30万人马到达了武当山,一修就是10年。这是大明王朝历时最长、规模最为宏大的国家工程之一,史称“北修故宫,南修武当”。

那么,如此偏远的武当山为什么会受到朱棣的格外重视呢?他为何如此煞费苦心地在此建造规模宏大的宫观呢?

朱棣大修武当的原因现在众说不一,但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却很少被世人所知,秘密就在今天武当保留的规模宏大的遇真宫遗址中。

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到明成祖朱棣,几代帝王都在苦苦寻找一位隐居在武当的得道高人,朱棣希望通过大修武当来感化对方,最终使他同意出山和自己相见,这位神秘人物的名字叫张三丰。

朱棣曾先后4次下诏,希望张三丰进京见驾。然而,张三丰依然神出鬼没,不见踪影。不得已,朱棣只好命人在他曾修炼过的武当山上修建遇真宫,期望张三丰还能回到这里,与自己见面。张三丰究竟有何神通,会得到明代帝王如此重视呢?

《明史·方伎传》记载说,张三丰又名张邋遢,“龟形鹤骨,大耳圆目,头发和胡须根根直立,如同刀戟。终年只穿一件单衣,吃饭每餐能吃满满一斗,但又能数月不吃,读书能过目不忘,他行踪不定,有人说他能日行千里”。

被民间所熟知的是,张三丰创造了武当博大精深的内家拳法。传说张三丰在武当山修炼过程中仰观日月星辰,俯察山川河流,根据天地阴阳二气的原理,创建了以养生为主的武当内家拳,它和少林武术一起奠定了中华武功“北崇少林、南尊武当”的地位。

但奇怪的是,在正史中只有关于张三丰是一位得道高人的记载,却从未有他创造内家拳的任何记录。据此,有人开始质疑张三丰创建内家拳的可能性。那到底是不是张三丰创建了内家拳?如果是,为什么史书上没有记载呢?

专家说,在古代,像张三丰这样的道家人士不想在世俗显露名声,他们或隐或显,行踪无常。另外,古时候的拳勇,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武功,它是隐着的事情,修道之人不以此来扬名,更不主动以此跟人争强斗狠。

根据有限的史料人们推断,张三丰有可能是14世纪末15世纪初武当的一位著名道人,他总结前人的武学精要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内家拳法。那内家拳究竟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呢?

内家拳法

得其一二,足胜少林?

纵观古今中外,凡搏击之术都是以强胜弱,以大力打小力、手慢让手快,这似乎是一个不变的真理。在我国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少林拳法依旧遵循着这一规律。

少林拳发展到明代已非常成熟,许多技击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得到了解决。但崇尚力量和速度的少林拳法,此时却迫切需要解决一个重要问题:对阵双方,谁都无法保证自己在力量和速度上占有永远的优势,当自己处于劣势时,要想取胜必须解决以弱胜强的问题。

明代的少林拳已意识到这点,外练的同时开始注重内修。然而,少林的外练和内修始终是分离的,而且一直没有脱离以力量为基础的功法特点。到了14世纪末15世纪初,常年和北方民族的征战中中原地区军队在力量上一直不能占据优势。中国的武学正在企盼着一个革命性理论的出现。就在这一时期,一个关于张三丰创立内家拳的传说开始流行。

传说,张三丰曾深刻地研习过少林功法,武艺精湛,借云游四方之机遍习天下武艺,后来隐身武当山中潜心修行。一次偶然的事件,令他突然悟出了怎样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道理。

有关张三丰创立内家拳的记载,最早见于明末清初大学者黄宗羲、黄百家父子所著的《王征南墓志铭》和《王征南先生传》中:“外家的少林拳法,已经发展得非常精湛,张三丰深刻研习少林拳法后,将少林拳法的理论和技击方法反过来运用,从而得出内家拳法,内家拳法的真谛得其一二,就足可以战胜少林拳法。”

那么,内家拳法和少林拳法到底有何区别?

少林拳注重筋骨皮肉的外部训练,也注重练内力。然而,它在拳理上仍把重点放在力量的训练上,所谓“一力降十会”,意思是不管你会什么拳法,我只要力量大就可以降服你。它的风格是勇猛、快速、直取。而内家拳恰在其反面,它偏重精、气、神的内部修炼;注重意念的训练,所谓“用意不用力”,风格是安舒、沉稳、圆活;注重后天克服本能的训练。

“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的说法,也许有夸张的成分,但内家拳法建立在深入分析少林拳法的基础之上,力求在技击的理念和策略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精通少林拳法的应该不止张三丰一人,为什么恰恰会是他悟出了内家拳法的精要呢?在他身上还有什么没有被发现的独特之处呢?

张三丰的道家身份可能正是关键所在。

太极拳论

深受道家思想影响

《周易》据传是由周文王所著,它本是一部关于占卜、问卦的典籍,所蕴涵的哲学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天文历法、建筑、艺术、医学等各个领域都体现了它的思想,对于内家拳法来说同样也不例外。

《周易》的核心思想就是一个“变”字,它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是相生相克的。在拳法上可以理解为:刚柔、动静都是相互转化、相伴而生的。《周易》在战略上指导了内家拳,所以内家拳法在招式上并不繁杂,但变化却是无穷的。

《周易》中有这样的描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也就是说,把超出具体形象的理论视为高超的东西,是指导性的法则。而有形的东西,即“形而下者”,只不过是工具,在武术中可以理解为具体招法。也就是说,这些具体的招法要灵活掌握,不能照搬套用。所以内家拳追求的最高境界往往已经没有招式,对手出招便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破解,而由于自己已经无招无式,对手破解反而无从下手。

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被道教尊为仙人,成为道教膜拜的神灵。他的思想反映在其著作《道德经》中 。

老子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反者道之动”,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总是要向其反面发展。由此,老子得出结论:“柔胜刚,弱胜强。”中国武术,特别是内家拳法可以说一直以来都受老子的这一思想支配。老子的思想在武术的具体功法上影响也是非常直接的。

在太极拳的理论著作中,有一篇经典性的文章《太极拳论》, 文中明确地提出了“四两拨千斤”的观点,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以弱胜强”。文章中说,太极拳习练到高层次后,可达到“耄耋老人能御众”的程度。

老子说:“物壮则老。”中国武术也最忌把招数用老。不论拳脚或器械,只要招数过了度,就会被人反制。专家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说要打对方,一伸手跟对方就对抗起来,我顶着,他的力量越来越加大,加到一定程度,这时我突然一松,他“啪”地一下子自己就倒了。但要掌握火候,他的力量没给足时不行,就是说还没到“物壮”;等到他力量给足了,这时你突然间撤了,他想变也变不了。这就叫“物壮则老”。

老子思想中的“无为”与“不争”被视为美德,这对武术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武术讲求“武德”,不争强好胜。中国传统武术以技艺高超服人,而不以凶狠残暴折人,崇尚高超的武技而不崇拜低级的拼搏打斗也正是出于这种思想。

道士的生活

终年隐居,每日打坐吐纳

道教把得道成仙作为修炼的终极目标。他们最初习武练功并非为了争强斗狠,而是为了隐居深山不被豺狼虎豹侵袭、云游四方不被强盗袭扰。修炼的道士终年隐居在武当山中,每日除了供奉真武神以外,另一重要活动就是选择子时、午时等特定时刻,打坐、吐纳和导引。

吐纳就是将清新的空气吸入体内,将体内污浊的空气排除;导引则是让气息在体内运转不息,这是道士修行的一项重要内容,在道教中又被称为练内丹。

中国古代的内丹术强调的是内气的复苏、吐纳、流转周流以及运用,内家拳练到高境界时,就应该与内丹术的修炼相通相近了。

练气是道士修炼之术,后被运用到传统武术中。道教认为,从自然界采纳气息以养精神,气息在身体中运行,以打通周身经络,把气息灌输到肌肤之间可以保护体魄,最终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武当的钟云龙道长一直有个心愿,就是选择一个人烟稀少的山林,在峭壁上凿洞修炼功法。他认为这是内家功法最佳的修炼方式。武当的历代先人也正是采用这种方式,让自己的武功得以不断提高。

选择这样的环境,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习练功法的人希望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排除外部干扰,让身心能长久地平静下来,从而进一步修炼。钟云龙说:“我们道家很多前人找一个万丈悬崖,在悬崖上面找个很险的地方站桩,稍不注意可能就会粉身碎骨,所以要求注意力非常集中,不敢想别的东西。这样的话,站的时间长了就自然不想了。这是一种练功方式。”

道家学说的思想催生出内家拳似乎是一种必然结果。除了中国传统的道家经典为武当内家拳法提供了理论基础以外,明代武当作为皇家寺庙的特殊地位,也为内家拳的产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从秦汉时期,武当就有道士修道求仙。武当山终年气候温和,湿润多雨,为植物生长提供了优越的生长条件,《本草纲目》中近1/3的药材都能在这里找到。于是,远离尘世烦恼的武当山成为了道家修炼的最佳场所。

而此时,地处中原的少林寺却被一次次卷入战乱,特别是明代,少林寺甚至成立了僧兵团,像一支特种部队一样不断接受国家征调。而道家却有截然不同的待遇。一块明代皇家为武当所立的御碑上讲:让武当道士专心研习道法,不要被其他庞杂的事情所干扰。

到了明代,皇家对武当道教格外重视,给武当道士提供了大片土地,派出足够的农夫耕种,这些都为武当的道士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使其能专心研习功法。这也为内家功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

今天钟云龙道长依旧喜欢带徒弟到僻静的地方传授拳法。其实,内家拳法长期以来都在道门内部习练,很少轻易外传,这让内家拳法长久以来保持了一种神秘色彩,但同时也导致了不为民间习武者所知。随着大明王朝的覆灭,清王朝一统中国,带有典型汉文化特点的道教受到了巨大冲击,特别是前朝皇家寺庙的身份更让武当道观备遭冷落。道士为生存纷纷离开道观走入民间,这反而让武当内家拳法在民间得以广泛传播。

央视《探索·发现》将于8月8~22日21时25分重播《中华武功》大型纪录片。更多精彩请继续关注。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2929 2008-08-08 00:00:00 五 中华武功(九):武当玄功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