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随着7月的结束,2008空调冷冻年度落下帷幕。回顾2008年空调冷冻年,市场上发生的很多变化令人记忆犹新——经济紧缩、持续阴雨、灾害频发、人民币升值、股市跌宕、外销锐减、库存等等名词充实着各大媒体的显著位置。而这些变化,为未来的2009冷冻年的市场演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将为我国制冷产品生产企业提供可以预期的参考和借鉴。 晚报记者 吴绍超 悬念之一: 海量库存 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空调行业库存高达1500万台——这只是一个不完全的统计数字,够2009年销售一年了,这也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空调库存,八成空调厂家未完成年度销售任务。 据测算,格力、美的、海尔等第一梯队的空调企业产能均达到1000万台以上,一线和二线品牌产能超过6000万台,远远高于国内外的需求。然而,除了一线品牌利用率相对高一点以外,二线品牌的产能利用率仅为50%左右,其他销售规模更小的企业产能利用率可能更低。不过,企业如果在存货、资金方面处理不好,就面临着出局的危险。空调产业凭规模取胜的发展模式遇到了空前的困难,多重利空因素使得2008年成为空调危机年,也将使2009年成为行业颠覆性变革的一年。 悬念之二:品牌淘汰 2008冷冻年,对于整个空调行业来说是个亏损年。原材料涨价、行业竞争无序致使终端卖价持续走低以及上游压缩机等资源供应紧缺,这些都在无形中加剧了整个空调市场的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使空调市场品牌集中度急剧上升,格力、美的、海尔、海信科龙等4家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高达65.7%,比2007冷冻年度提高了12个百分点。与之对应,其他二三线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日趋萎缩,整体市场号召力下降,众多的二三线品牌甚至于低于成本销售,这就更加加剧了无规模优势的中小品牌的消亡。 悬念之三:能效标准 2008冷冻年度在空调企业集体性痛苦煎熬中画上了句号。前所未有的“寒流”让很多企业措手不及,并将持续发酵。但这种“时不利兮,骓不逝”只是刚刚揭开序幕,更重磅的炸弹是即将实施的空调能效等级标准。 根据国家能效等级标准,三四五级能效等级的空调将于2009年3月1日停止生产,9月1日停止销售。从整个行业看,目前行业符合一二级能效等级标准的空调只占到10%左右。专家认为,空调能效等级的实施是行业重新洗牌的“点球大战”,“临门一脚”或把一些企业送上天堂,或把一些企业送进地狱。无论企业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2009冷冻年度,“行业寒流”将继续加剧,一些无力支撑的企业将退出空调市场,品牌集中度进一步加强。 悬念之四:“寒流”之变 受出口下滑、内销不顺以及能效门槛升级等诸多利空因素影响,空调市场销售旺季迟迟未能启动,已持续三年上涨的价格曲线扭头向下,厂家为消化库存大打“价格战” ,“涨价”风声受到抑制。 尽管空调厂家进行了大规模降价促销,而空调产品价位已降至2006年的价位,但消费者似乎并不买账,各卖场空调专柜前的顾客仍是看的多、买的少,使市场的销量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而一些企业不堪重负,将再次面临被边缘化,甚至淘汰出局。而2009空调冷冻年度的价格战将再度燃起! 悬念之五:渠道之变 产品和商品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产品通过终端渠道被消费者购买成为商品。自古有言:得民心者得天下。对所有商家而言,得渠道者得天下。 无论是声名显赫的洋巨头还是国内顶尖的大品牌,在渠道终端为王的国美、苏宁面前俯首称臣,形成了中国家电业独一无二的市场格局。 然而,家电连锁企业的店面数量不断扩大,质量却每况愈下,而激增的进场费、展台制作费、广告费、店庆费等更加普遍地让各大制造商渠道费用预算超支。 自格力空调的开店模式成功后,美的在全国一级城市建100家4S店, TCL在三四级城市开设“幸福树”、山水加速渠道扩张的步伐。最终建立自己的连锁销售体系。其目的是拥有在家电卖场的话语权。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