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博士父亲开私塾 9岁女儿来讲课 2004年,拥有北大硕士和南开博士学历的袁鸿林决定将自己5岁的女儿袁小逸留在家中培养。4年过去了,9岁的袁小逸已经开始在家中的“私塾”帮助父亲给其他学生上课了。 浙江省海盐市区中心步行街一侧商铺3楼房间里,袁鸿林端坐在电脑前上网,客厅传来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一个面目清秀、稚气未脱的小女孩正在教学生们朗诵英文,她就是袁鸿林9岁的女儿袁小逸。这个小女孩看上去与她的同龄人并无差异,言谈之中也流露着孩子的天真和烂漫。但在她父亲的私塾里,她俨然已经是一位“先生”。 面对记者,袁小逸毫不避讳自己的雄心壮志,“我13岁时要考少年班,然后保送到美国,最好读哈佛。” 9岁的她,小小年纪代父当老师 “哈利快乐英语角”是袁鸿林创办的私塾,上午10点30分,新概念英语一班上课了,孩子们在乒乓球桌旁围成一圈,袁小逸指挥着学生们分别入座。这些学生大多与袁小逸年龄相仿,但也有几位刚刚小学毕业的高年级同学。袁小逸身材比较瘦小,稚嫩还没有从脸庞上退却,鼻梁上架着一副250度的眼镜。 袁小逸领读第135课,文章是一组对话,话题是“你认为卡伦·马什会退休吗?”袁小逸领读的声音很大,语音纯正,语调变换运用得非常娴熟。袁鸿林在一旁为记者讲解说:“我的发音比较正,女儿跟我学,比许多英语老师的口语还地道。” 袁小逸领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她还不时停下来对刚刚朗读过的句子进行讲解。当读到“six husbands”时,袁小逸先翻译说“六个丈夫”。随后,袁小逸面带惊诧的表情望着学生们感叹:“6个丈夫,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吧?”语气夸张,引得满堂大笑。 袁小逸领读时也有犯错的时候,一旦出现发音错误,她会立即更正,同时朝坐在课桌旁的母亲周碧均吐吐舌头,以示歉意。母亲周碧均一般不说话,主要帮助袁小逸维持课堂秩序。 袁小逸告诉记者,自己已经能熟练的驾驭新概念英语一、二册了,但三册还有一些难度。袁小逸讲课时,门铃声不断,母亲将这些学生安排在沙发上等候下一节课。 “木兰纵马替爷行,逸儿执鞭代父诵”,袁小逸9岁生日这天,袁鸿林写下这行诗句作为贺礼。 42岁的他,中年得女全心培养 在海盐县城,袁鸿林可以称得上才高八斗,他先后获得北京大学硕士、南开大学博士学历,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防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后下海经商,因生意需要回到了海盐老家,而为了培养女儿,袁鸿林又放弃了经商。 1999年,42岁的袁鸿林中年得女,“爱小逸如掌上明珠”。然而,幼儿园老师给女儿的评语竟是“与小朋友正常沟通、在群体中正常表达似乎有问题”。 袁鸿林告诉记者,2003年6月,女儿去那家幼儿园接近一年,但实际上这一年中袁小逸去幼儿园的时间只有半年,另半年不是生病,就是哭闹着不肯去。最终袁鸿林无奈地得出结论:幼儿园不适合女儿。 袁鸿林夫妇把袁小逸从幼儿园接回了家,他们欣喜地发现,一回到家,袁小逸也远离了医院。于是,袁鸿林决心开家现代私塾,“一方面可以自己培养孩子,另外一方面养家糊口,而且女儿不会缺少朋友。” 袁鸿林告诉记者,家庭教学并非没有先例, home schooling(家庭学校)风靡美国。袁鸿林并不回避私塾没有合法经营手续的问题。他说,私塾开办前,他特意到海盐县教育局备案,但一直没有得到教育局的批准,“但教育部门也从不干涉,算是一种默许吧”。 袁鸿林给孩子们设置的课程门类非常广泛,包括文言、英语、日语、法语、美术等,文言文教材是《古文观止》,英语用《新概念英语》,“我的教学方法是居高临下,用给研究生上课的水平来教小学生”。袁鸿林坦言,自己的教育方式并非适用于每个家庭,“我的教育模式对家长的要求很高”。 现在的她,希望13岁时可以上大学 袁鸿林对女儿的教育有一个设计:3岁开始早教,9岁小学毕业,13岁高中毕业,16岁大学毕业,21岁博士毕业。袁鸿林表示,9岁的袁小逸已经超过初中生水平,还初步具备了独立思考等学术能力,“我准备自己教她到13岁,然后考大学读本科。”在父亲的支持下,袁小逸开设了个人博客,她向记者介绍自己正在用中文写《我的自传》,“世界上应该没有我这么小就写自传的吧?” 袁小逸告诉记者,她想以后上大学,比如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然后保送到美国,她的目标是哈佛。“接下来,我准备就诸葛亮《后出师表》的真伪写篇论文。”话出这名9岁的女孩,语气老到。 袁鸿林私塾的知名度与日俱增,不仅海盐县城报名的家长和孩子络绎不绝,而且还有来自上海、成都、杭州的孩子,家长把这几位孩子全托给袁鸿林,常年与袁小逸吃住在一起。 目前,袁鸿林私塾学生人数常年保持在60人以上,收费标准从起初的每节课10元上调到20元一节课。袁鸿林介绍,自己实行的是个性教育,对有天赋的孩子往往不收费,调高收费标准是为了家人的生存。 声音:家庭教育是否有缺陷? 谈到外界对小逸没有经过学校教育、可能在社会交往方面有欠缺的质疑,袁鸿林语气变得比较激动,“有人说我把女儿关起来教,说我闭门造车,这是一个误解。我一开始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从一开始我给孩子找了不少朋友”。 袁鸿林表示,学校并不等于社会。“不然,为什么那么多大学毕业生在社会交往方面还是出问题?”袁鸿林反问道。 对于袁鸿林倡导和实践的私塾教育,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曹子芳认为,孩子的个性、智力等都存在差异,在这方面教育部门也作过一些尝试,比如“尖子班”、“少年班”等,但效果似乎不太理想。袁鸿林的做法作为一种尝试,未尝不可。 武汉大学教育专家王开敏女士则表示了担忧,袁鸿林在家里教自己的孩子,孩子的社会化怎么完成?人总是要走上社会的,他们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都是要从小培养,这是家庭教育代替不了的。摘自《新闻晨报》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