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C08版:密码 上一版3
李小龙与截拳道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李小龙与截拳道
李小龙打桩
李小龙初到美国的留影
寸劲拳
备受推崇的高踢法
李小龙施展双截棍

高踢法,快如闪电,防不胜防。

双截棍,出神入化,凌厉迅猛。

截拳道,一种独特的武功,曾以无穷的魅力风靡西方,获得众多武术爱好者的青睐。

而李小龙作为截拳道的创立者,用富有传奇色彩的32岁年华、4部半功夫影片,征服了好莱坞;也以与众不同的截拳道、哲人般的武学思想,演绎了一个无法拷贝的东方传奇,使西方国家将他的名字当做中国功夫的代名词,并一度引发了全球功夫热潮,成为备受推崇的偶像。

幼年猛龙

2008年4月3日,来自中国截拳道国际联盟和北京九州辰龙截拳道俱乐部的学者、截拳道名家,汇聚湖南娄底国际李小龙特训总部,就推进南北方截拳道合作事宜进行了研讨。

尽管这次聚会规模很小,意义却非同寻常,因为这是李小龙逝世30多年之后,我国南北方截拳道爱好者首次举办的截拳道文化交流活动。它将引领人们再次追忆李小龙,感悟他别出心裁创立的截拳道。

1940年11月27日,粤剧名伶李海泉在美国旧金山东华医院迎来了第二个儿子的降生。李海泉为他取名李振藩,英文名字布鲁斯·李。第二年,李海泉夫妇带着李振藩回到香港。由于李振藩出生于龙年辰时,生肖与地支相对应,辰也就是龙,因此他在香港步入影坛时,漫画家袁步云为他取了艺名——李小龙。

1946年9月,6岁的李小龙进入香港拉萨尔书院就读,此后也开始在《细路祥》等20部影片中饰演童角。李小龙异常聪慧,演电影非常敬业,却厌恶读书,尤其不愿遵守学校纪律,经常因赖床而迟到。糟糕的学业、恶劣的表现,使李小龙在经过多次转校退学后,勉强读完了初中。

此外,他还喜欢恶作剧,捉弄人的花样层出不穷,全家上下无一幸免。顽皮好动的李小龙经常在街头惹是生非,当打架不足以宣泄旺盛的精力时,他便痴迷上了跳舞,14岁就获得了香港的恰恰舞少年冠军。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小龙成了香港九龙街头远近闻名的小混混。

父母无法管束这匹桀骜不驯的烈马。为使李小龙变得温和,擅长太极拳的李海泉有意教他这种拳术,却毫无成效,李小龙依旧在街头打架闹事,往往将比他年长的孩子打得头破血流。

决心学武

然而,13岁那年,他遇到了生平第一个真正的敌手。对方看上去营养不良,比李小龙瘦弱矮小。不过交手之后,他出招奇快,以致李小龙还未作出任何反应就被打翻在地。

李小龙旋即爬起来,放弃舞台上的花架子,拿出斗殴的看家本领以重拳向对方疯狂打去。对方灵巧地躲闪着,只出了一招便把李小龙打得弹飞起来,撞到了一堵墙上。

这次街头较量,使李小龙深刻地体会到自己从演艺圈学的那些招术不是防身克敌的武术,而是不堪一击的花拳绣腿。这促使李小龙下决心认真学习武功。

接下来,李小龙很快以教恰恰舞作为交换条件,学来了一套宝贵的功夫。当时香港精武体育会元老邵汉生师傅想学跳舞,于是有一天李小龙就找到邵汉生,跟他说:“四叔,我教你舞蹈,你教我打拳。”四叔想了想就同意了,悉心教授李小龙打拳——打功力拳、节拳。

此外,父亲李海泉还通过朋友请求一代武学宗师叶问将李小龙收为门徒。叶问是广东佛山人,上世纪40年代因战争移居香港,开设武馆,专门传授南拳的代表拳种——咏春拳。

尽管叶问从不滥收门徒,对李小龙的“恶名”也早有耳闻,却碍于朋友情面破例收了他。叶问极为宽容,并不禁止弟子演习其他门派的功夫。因此,李小龙除了学习咏春拳,还利用拍电影的机会向演艺圈长辈学了多种拳术,这为他日后独创截拳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拍电影,李小龙基本不务正业,仍然到处滋事。对方一旦动武,李小龙便旋风般地使出咏春拳,直到将对方打得鼻青脸肿才罢手。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得罪的人也越来越多。为此父母非常担心:马上就满18岁的李小龙树敌太多,如果在香港继续混下去还不知道要惹出什么是非。于是,李海泉决定将小龙送到美国。

事实证明,李海泉夫妇的决定是正确的。

闯荡美国

李小龙来到美国后,竟然脱胎换骨,一改在香港厌学逃学的作风,辗转于旧金山、西雅图等地,一丝不苟地学习,或者教授恰恰舞,或在餐馆打工,或开设武馆。

李小龙在西雅图设立武馆,不仅作为谋生手段,更准备以此独创一个门派将中国武术发扬光大,他将自己的武术命名为 “截拳道”。

截就是截击,拳是拳术,道是方法。截拳道就是截击对方来拳、加以还击的一种武道。实际上,截拳道理念远远不止如此,它是哲学的武术,是武术的哲学,用来指引每一个修习的人,通过一拳一脚的训练,达到真正认识自我和个性的解放,这才是截拳道的真正目的。

为招徕学员,李小龙到处宣扬截拳道,毫不客气地对其他武功评头论足。此举激起当地一名叫山本的日本武师强烈不满,他执意与李小龙一决高下。接下来,戏剧性的场面发生了:在短短的11秒内李小龙以自己创立的截拳道将山本打得倒地不起。

就读于一所大学的山本是日本空手道黑带三段,名气颇大。李小龙轻而易举地将他击败,如同为截拳道做了一次成功的广告,由此声名鹊起,慕名投到李小龙门下的学生越来越多,武馆生意大有起色。初试锋芒的李小龙,索性挂出了截拳道武馆的招牌。那么,截拳道与李小龙少年苦练的咏春拳相比,有哪些异同呢?

咏春拳的特点是去繁就简,套数简洁明了,每招都能用来搏斗,以迅速克敌制胜为目的,推崇“打手即消手”的原则,也就是“以攻为守”。其他拳法所用的化解招数通常是当对方拳脚打来时以胳臂封挡,然后再反击。在次序上,挡格一定要在反击之前,挡与击不同时进行。

而咏春拳则在挡格敌手的同时,又用拳脚打击对手,甚至不用挡格,直接攻击对手。这就是所谓的“消打”或 “以打为消”。而截拳道不需经过离手、封挡,也就是说,不管是截拳还是截踢,它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不招不架,一个简单的技术就能达到防御、攻击、封阻等效果。

1961年秋,21岁的李小龙进入华盛顿州立大学哲学系。学习之余,他在学校附近停车场租用一个角落,作为临时武馆。熟悉李小龙的人都会发现,他性格有两个极端:极动与极静。极动,他选择了武功;极静,他执迷于哲学。

李小龙崇拜的哲学家有中国的老子、庄子,德国的尼采,法国的萨特。在读大学时,李小龙就拥有了几千册图书。他非常认真地研究过道家的著作,也深入思考过佛教的禅理。他甚至用绘画的手段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哲学追求。

中国古代侠客的义气与包容,李小龙可以从老庄哲学中找到印证;而尼采、萨特的哲学,又与他争强好斗、无拘无束的天性惊人地相似。李小龙将东西方哲学融入到了截拳道思想之中,其中一个重要观念就是要“似水”。

李小龙认为,最柔软的东西是不怕击打的。中国有句古话叫“何柔似水,然水磨石消”。世界上没有比水更柔软的东西,但滴水可以穿石,因此,李小龙主张每位武术家都应具有水的特性。他有一段很经典的哲言是这样说的:“应该清空你的思想,无形无式,像水一样。你把水倒进杯子里,它就成为杯子的形状;你把水倒进瓶子里,它就成为瓶子的形状;你把水倒进茶壶里,水又变成茶壶的形状。水时刻流动着,它可以静静地流淌,也可以奔腾冲击。因此像水一样吧,我的朋友。”

比武扬名

1964年8月,婚后的李小龙移居洛杉矶,继续开办武馆,不论种族、民族和国籍,只要对中国功夫感兴趣的习武者一概接收。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李小龙的这一做法很快招致许多中国武师的竭力反对,他们警告李小龙要信守武术行规,好自为之。李小龙虽然并不惧怕威胁,还是修正了向学员传授多种中国武术的计划,只教自己独创的截拳道。

然而,一位来自旧金山的武术高手——黄姓功夫教头还是向李小龙发起了挑战。挑战书中,黄教头声称如果李小龙被打败就必须将武馆关闭,停止将中国功夫传给外国人。

比武地点选在了一座废弃的仓库。

黄教头将多种拳法融为一体,变化多端,步法灵活,移动迅速。那时,李小龙的截拳道尚未完善,他以咏春拳与对方拆招。在黄教头凶猛诡异的拳法面前,李小龙暂处下风。

在双方激烈搏斗进行到3分钟时,突然,李小龙大喝一声,铁拳快速打向对方,黄教头踉跄后退。还未等他站稳,李小龙的又一轮拳脚狂风骤雨般紧跟而至。接下来,黄教头壮硕的身躯被李小龙一脚踢飞,像巨石一样坠落在地,他就势一滚,翻身而立,不料李小龙的拳头又劈打而来,再次狼狈倒地的黄教头只好认输。这次比武,尽管李小龙取得了胜利,他却对自己的表现非常不满。他认为咏春拳追击敌手时相对迟缓,比武时间拖得太长,未能在数秒之内决出胜负。

因此,李小龙决定进一步完善截拳道,更注重加快进攻节奏,不管对手招数怎样他都将防御置于脑后,果断地迎头痛击,直到迅速击败对手为止,而且,李小龙在咏春拳寸劲的基础上,从实战出发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简洁威猛的截拳道寸劲拳。

寸劲是咏春拳独有的发劲方法,就是在短到数寸甚至一寸的距离内所爆发的劲道。而截拳道的寸劲拳已经不同于咏春拳的寸拳,既保存了咏春寸拳的优点,又大胆融会了一些内家拳法的要诀。

李小龙大战黄教头的故事在美国唐人街广为流传,但离开这个地区,他的名字却不为人知。于是,李小龙决定在美国巡回表演截拳道,以扩大影响。然而,观看表演者仍以亚裔移民为主,真正的美国人却很少问津。有一天,朋友西蒙突然问道:“你功夫这么高强,怎么不参加全美空手道大赛去显示自己的实力呢?”

日本国术空手道是当时美国流行最广的东方功夫之一。美国有全国性的日本国术大赛,却没全国性的中国武术大赛,这主要是由于中国武师在传统观念下不愿将功夫传于外人而导致。旨在弘扬中国武术的李小龙毅然中止了巡回表演,赶赴加州参加全美空手道大赛。赛场上最引人注目的选手是金发碧眼、曾蝉联三届全美空手道大赛冠军的九段高手罗礼士。李小龙参加第二轮淘汰赛,取胜如探囊取物。最后只剩下他和罗礼士进入总决赛。李小龙打的是咏春拳,凶狠泼辣。罗礼士不曾遇到过这种打法,最终落个败局。

不打不相识,两人从此成为至交。后来,罗礼士与李小龙演对手戏,打造了电影《猛龙过江》,片中经常见到的李小龙凌空高位腿法,据说是从罗礼士那里学来的。事实是否如此呢?

实际上早在1964年,李小龙跟美国跆拳道之父李均九就有很好的交往,高踢法实际上是对跆拳道、传统的北派武术、罗礼士功夫的总结、归纳,但不是某个人教李小龙的。

英年早逝

然而,在美国的时间越长,李小龙越深刻体会到美国人对中国人的误解和偏见。李小龙明白,这种印象基本来自由西方国家拍摄的错误表现中国愚昧落后的某些影片,因此应该有反映中国人真实面貌的电影。

于是,从小就与电影结缘的李小龙,1971年开始先后拍摄了以中国武术为题材的电影《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4部功夫电影,票房居高不下,首次使西方人对中国功夫刮目相看。

李小龙在片中惊人的打斗技巧,特别是“李三脚”、“地躺拳”和“双截棍”,令西方观众大开眼界,赞不绝口。其中,备受推崇的双截棍不但潇洒自如、简洁实用,而且具有很强的杀伤力。许多人由此推断:双截棍是李小龙发明的。事实果真如此吗?

双截棍从源头来讲毫无疑问就是中国古代的连枷棍,在武术里也叫红尾梢子。这个兵器来自于一个农具,就是老乡打麦子的连枷。同时,李小龙也吸收了如菲律宾、中印半岛一些国家类似兵器的特点。时至今日,许多截拳道爱好者都十分热衷于习练双截棍,一些西方国家甚至把双截棍定为警用器械。

1973年,事业达到顶峰的李小龙准备继续拍摄他的第五部功夫电影《死亡游戏》,剧情中的藏宝匣里并没有稀世珍宝,只有一张纸,写着一句古老的偈语:“生是一个等待死亡的历程。”谁都没想到,《死亡游戏》竟成了李小龙没有完成的遗作。

就在这年的7月20日,李小龙在香港猝然离世,死因众说纷纭。写就传奇的李小龙,用一个未解之谜结束了自己的神话。

李小龙只活了32岁,主演过4部半功夫电影,像流星一样短暂而灿烂,声望却延续至今。作为第一位闯入好莱坞的华人明星,李小龙使功夫电影成为好莱坞新的电影类型之一。他的身姿至今还被印做功夫的剪影。在美国的大学里,有专门研究李小龙的课程,日本的富士山上也供奉着他的雕像……

提示:如果您家中央电视台十套的信号被奥运频道覆盖,无法收看节目,请重新搜索频道即可。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4258 2008-08-15 00:00:00 五 李小龙与截拳道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