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驱动力下,商业社会里的通天塔——一座比一座更高的摩天大楼在不断竖起。5月底,上海新的“第一高”方案确定——580米的“上海中心”,被设计成盘旋上升的龙形。 “金三角”的新高度 如同一条盘旋上升的巨龙,龙尾在顶部上翘。刚刚确定中标的美国Gensler建筑师事务所对其“上海中心”设计的描述是:“它的三角形体顺时针方向盘旋上升至顶端,强化了上海作为中国现代化引擎的国际城市的动感意象。” “‘龙形’方案很讨巧,呼应中国人对龙的情结。”一名建筑师评论说。 “上海中心”所在的Z3-2地块位于小陆家嘴核心区,被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中银大厦、东方明珠环抱其中。几年来,这里只是个临时的高尔夫练习场和附近高楼的停车场。今年年初,一波三折的Z3-2地块最终确定了业主,上海中心大厦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54亿元,由上海市城投公司、陆家嘴股份公司、市建工集团三方合资成立,分别占股51%、45%和4%。随着这座580米的第一高楼预期于今年12月拔地而起,2014年竣工,“这里将是陆家嘴乃至上海经济发展的下一个引擎”。 “上海中心”并不是突如其来,它最初的建造计划要追溯到15年前。据1993年制订的《上海陆家嘴中心区规划设计方案》,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所在地以及陆家嘴Z3-2地块,将建设3栋超高层的标志性建筑,形成“品”字形布局,打造核心区“金三角”。 摩天大楼成为“认知地图” 当年建造摩天大楼的原始动力并非是节约用地。上海现代设计集团华东规划建筑设计院副院长李东君参与了1993年陆家嘴中心区的规划,李东君记得,当时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正流行:“城市形象源于公众印象的第一感觉,是个别意象的叠加。城市设计的标准在于易读性和印象性。”巴黎拉德方斯的大拱门又刚建成,更强化了这一理论。小陆家嘴的标志在哪里?李东君说,当时强调突出两个点:一是东方明珠,另一个是中央绿地和核心高层。而在考察了各国的CBD后规划小组成员们发现,美国有中央公园,英国有海德公园,上海也应该有一大片中央绿地。就这样,一边是10公顷的绿化,另一边是3栋360米到400米的超高层,“3栋高楼像是种在花园里的”,“这一阴一阳,也暗合了中国的太极文化”。 3栋摩天大楼作为小陆家嘴的“认知地图”,不仅是形态上的,也是土地价值上的。李东君说,他们希望借此实现对土地价值的动态控制。陆家嘴被规划为从内到外3个圈层:核心层为360米到400米的超高层建筑,中层160米到200米高的建筑,外层100米左右高度的建筑。 一开始摩天大楼计划是两栋,后来觉得量上可能不够增加到3栋,而且“两个成对,三个才能成群”。随着1999年420米的金茂大厦、今年492米的环球金融中心的建成,摩天大楼“金三角”计划已经完成了2/3。不容忽视的一点是,超高层大厦的建造会加剧本已严重的上海地质沉降。 在这一背景下,2003年上海出台了《上海城市规划管理条例》,规定上海城市规划中要“双增”——增加公共绿地,增加公共活动空间;“双减”——减少建筑容量,减少高层建筑。将严格执行住宅楼容积率2.5以内、写字楼容积率4.0以内的标准。这一规定被视做对超高层建筑的限制令,或许“上海中心”将是10年内上海的最后一栋摩天大楼。 奢侈的图腾 金茂大厦的88层是浦东不可不去的观光点,它无可比拟的高度让70元的高额票价也似乎有了充分理由。站在一秒上升9.1米的高速电梯里,整个上升过程在45秒内就可完成,让人又遗憾又赞叹。在上海对高度向往了l50年之后,金茂大厦将此做了一个暂时的终结。这一高度是如此动人,然而,这一高度的代价是什么呢? “超过40层,高楼的造价会陡增。”美国SOM建筑师事务所中国区总裁周学望对记者说,建造摩天大楼的关键不是技术,而是资金。横空出世的金茂大厦就花了5.4亿美元,在当年是一笔庞大的支出。随之而来的是高昂的运营维护成本——“金茂开门100万”,每天的运营费用都在100万元左右。 到了第二座楼——2008年刚刚落成的环球金融大厦,技术和高度都更进一步。而到2001年“9·11”事件进一步打击了建造摩天大厦的信心,施工停滞了6年。重新开工后,环球金融大厦强化了抵御可能发生的恐怖袭击的能力。而在它停工期间,台北已经建成了480米的101大厦。于是环球金融中心从460米加高至492米,暂时性地赢得了世界第一高的竞争。 现在,世界第一高已经让位给迪拜塔,而它的最终高度仍是个秘密。中国第一高的上海中心也迫不及待地在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旁边修建,高昂成本的高度竞争永远没有终点。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 |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